摘要:Raleigh’s The News & Observer也报道了该企业的关闭,结合来自 Raleigh’s The News & Observer的报道信息来看,Natron Energy的密歇根工厂手握价值 2500 万美元的订单,但面临在获得 UL 认证
01
Natron Energy停止运营
起点钠电关注到,来自Natron Energy官网的信息显示,目前,Natron Energy已停止运营。
据techcrunch 9月5日报道,钠离子电池初创公司 Natron Energy 本周停止运营,结束了该公司 12 年来在美国将其技术商业化的追求。
Raleigh’s The News & Observer也报道了该企业的关闭,结合来自 Raleigh’s The News & Observer的报道信息来看,Natron Energy的密歇根工厂手握价值 2500 万美元的订单,但面临在获得 UL 认证之前无法交付的问题。
而且Natron Energy 的投资者不愿释放更多资金,导致这家初创公司面临现金紧缩。Natron 的主要股东 Sherwood Partners 试图出售其股份,但没有找到买家。因此,它正在清算公司并解雇除少数员工之外的所有员工,即关闭位于密歇根的Holland工厂和加州的Santa Clara工厂,并裁员95人。
资料显示,Natron Energy成立于2012年1月,创始人Colin Wessells是斯坦福大学博士,2013年1月-2022年11月,Natron Energy已先后完成约8轮融资,融资方包括北美能源服务公司Liberty、雪佛龙和 Nabors Industries 等。
据悉,Natron Energy 的水系钠离子电池技术采用普鲁士蓝作为正极材料,其已获得专利的普鲁士蓝电极比任何其他商用电池更快、更频繁地存储和传输钠离子,并且内阻更低,能为用户提供高功率、高循环寿命、完全防火的电池解决方案。
另外,Natron Energy 的钠电池产品化学性能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呈现出零衰减,循环速度比传统锂离子电池快10倍,具备5-15分钟即可充满,50000次的循环寿命等多重优势。
产能建设方面,2024年4月29日,Natron Energy在美国密西根州荷兰镇制造工厂开设了第一家北美钠离子电池生产工厂,并启动生产,开始其快速充电、长寿命的无锂钠电池的商业化生产,该工厂也被认为是美国第一座商业规模的钠离子电池产线,产能0.6GWh。
同年8月15日,Natron Energy宣布计划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埃奇库姆县,总投资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34亿元),建造首个钠离子电池超级工厂。该超级工厂占地近120万平方英尺(约合167.23亩),预计满负荷情况下每年将生产24GWh钠离子电池。
此外,Natron Energy也在积极与钠电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如2023年,Natron Energy和低压先进电池技术公司柯锐世(Clarios International)达成战略协议,计划制造全球首个大规模生产的钠离子电池;2023年12月,Natron与DG Matrix签订战略合作,共同开拓钠离子电池电动汽车快充市场;今年3月,捷克化工巨头Draslovka 宣布已与美国领先的钠离子电池制造商 Natron Energy, Inc. 达成一项研发合作,将共同开发、商业化并大规模生产高质量普鲁士蓝材料;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普鲁士蓝技术路线仍是三大主流技术路线中的小众技术路线。结合起点研究院(SPIR)最新调研数据来看,2025H1全球钠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合计达到10616吨,同比增长288%。其中,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出货超越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达到出货7143吨,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占比65.9%;普鲁士出货300吨,占比最小,约为2.9%。
02
海外钠电企业:破产困境与资本青睐并存
据起点钠电不完全梳理,受技术瓶颈、资金链锻炼、政策调整、市场需求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截至目前,已经有Northvolt、Britishvolt、CustomCells、Powin、Ambri、Aquion Energy等国外电池企业先后宣布破产。其中,业务涉及钠离子电池的有瑞典电池制造商 Northvolt 以及美国初创企业Aquion Energy。
如2017年3月8日,由于未能获得进一步的融资,Aquion Energy裁员80%,工厂停产,并申请了破产保护。其破产原因一方面是Aquion Energy的钠电池产品在成本上难以与锂电池竞争,另一方面是在实际应用中,钠电池产品在电网存储市场发展缓慢,且技术更新较快,公司未能适应市场变化。
2025年3月12日,Northvolt在瑞典申请破产,其旗下9家关联企业在破产程序中的债务总额已突破80亿美元。其破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导致产品质量与交付存在问题,且扩张步伐过快,在首座工厂尚未全面投产的情况下,便在3个国家启动了4座大型工厂的建设,实际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去年6月,因Northvolt 无法交付等原因,宝马撕毁了一份价值21亿美元的电池供应合同。
当然,尽管有不少国外电池企业在钠离子电池这一赛道的进程受阻,但也有一些企业深受资本青睐。
如Tiamat已完成第三轮融资,融资总额约2200万欧元。投资方包括法国化工巨头阿科玛(Arkema)、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的投资基金、MBDA等机构。所筹集资金将用于Tiamat在法国北部的亚眠建造一座年产能为5GWh的钠离子电池工厂。
另外,还有来自美国、德国、瑞典、法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多个国家的钠电企业先后斩获资本投资,融资轮次覆盖种子轮、A轮、B1轮等不同轮次,如荷兰钠离子初创公司Moonwatt 已获得 80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300万元)种子轮融资;美国储能初创公司Peak Energy完成5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瑞典钠离子电池开发商Altris成功完成1.5亿瑞典克朗的B1轮融资;等等。
产能建设方面,也有不少企业积极投入建设。德国的SusNex公司于2023年完成了一轮融资,计划建设中试生产线;德国钠电企业Nacelle已经启动了一条钠离子电池的试验生产线,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并调试软包电池试验线,旨在将生产转向更大的电池单元,并不断提高产能;2025年7月,Altris宣布在瑞典隆德开设其钠离子电池材料工厂,年产能为1000吨,计划到2026年将产能扩大到5000吨。
03
进度领先,中国钠电企业蓄势待发
值得一提的是,就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以及商业化应用等方面来看,国内企业的进度明显要更快一步。国内产业链上,宁德时代、比亚迪、金钠科技、瑞扬新能源、传艺钠电、立方新能源、为方能源、华阳股份、华钠新材、安徽铧钠、果曼钠电、鹏辉能源等相关企业也在积极布局钠电,其中有不少企业已经实现相关钠离子电池产品在储能、低速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示范性应用。
如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已配套奇瑞车型,发布采用钠离子电池技术的骁遥超级增·混电池。面向乘用车场景,宁德时代还推出了钠新动力电池,将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到175Wh/kg,另外,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还计划于2025年12月量产。
比亚迪已具备150Ah刀片钠电芯的生产能力,推出了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BESS)产品,20MWh钠电魔方柜储能系统已在南宁青秀工业园投入试运行,还计划投资100亿,在徐州打造年产能30GWh的钠离子电池项目,并计划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
此外,还有不少中国钠电企业也已经纷纷开启国际化征程,推动旗下钠离子电池出口国际市场市场。据起点钠电不完全梳理,截止目前,产业链上已经有海四达钠星、中钠能源、钠壹新能源、淮海钠电、中比新能源、猛狮科技、超威、双登股份、比瓦特、兴储世纪等众多企业谋局海外市场,其中,有不少企业已经斩获海外钠电需求订单,也有不少企业如宁德时代、超威、华威电源、钠壹等企业已经率先实现钠电产品出海。
基于国内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相对领先,产业链建设相对完善,乐观预计,预计在未来5-10年内,国内钠离子电池企业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外钠电企业也有望借助差异化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行业竞争也将从“有无”进一步转向“性能、成本、品牌、供应链安全”的综合比拼。
来源:起点钠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