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你,你做我女朋友。”摘要:为了陪伴他,我早已辞去世界500强的工作,并先后攻读了应用心理学(特殊教育)硕士和BCBA课程。
第一次听说14岁的儿子六六在学校对女同学说出这句话时,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
六六在2018年确诊阿斯伯格综合征,此前还被诊断出抽动症、ADHD与阅读障碍。
为了陪伴他,我早已辞去世界500强的工作,并先后攻读了应用心理学(特殊教育)硕士和BCBA课程。
但当青春期真的来临时,我也遇到了许多谱系家长都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自闭症儿子用不恰当的方式,跟异性表达好感。
图源 | Unsplash、Pexels、AI、受访者
从“当众告白”到“动手报复”
六六不仅会私下对那位女孩表达喜欢,还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宣称 “我喜欢她,我想追她”。
女孩因受到困扰,写了一封信给班主任,老师将情况转告我,我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赶紧第一时间联系了女孩,向她解释六六的特殊情况,并对她表示我完全理解她的感受,并且问她“希望我怎么做”。
她也明确表示了自己的需求:希望六六不要再以不恰当的方式打扰她。
回家后,我试着和六六沟通,引导他正确表达情感。
六六
原以为事情在我的介入和干预下会开始好转,没想到他的行为反而升级了:在女孩路过时用喷水壶喷她、拉扯她的辫子、在她上台演讲时喝倒彩。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为了吸引女孩的注意。但深入沟通后才发现,这些行为源于被拒绝后的“报复”心理。
原来,六六曾经跟女孩索要一个漂亮的发卡,但被拒绝了,他便一直耿耿于怀。
我这才意识到,六六的行为背后,是谱系孩子普遍存在的难题——不知道如何处理“被拒绝”后的强烈情绪。
早期性教育很必要,但不够
其实早在儿子五六年级,快要进入青春期时,我们就做了不少预防工作,比如说带他接触性教育课程。
但我们也清楚,不能指望只靠上课他就能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而且市面上的社交课程和性教育内容,对他这种类型的孩子帮助本就有限。
因此,我们还结合了对于孩子在青春期性需求的实际引导,由六六爸爸主要负责。
沟通时,爸爸会分两方面针对性引导:
一方面通过增加运动量,帮他合理释放旺盛精力;
另一方面会清晰教他如何恰当、健康地处理自己的性需求,确保他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正确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干预儿子,我甚至专门给他请了位影子老师。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孩子青春期的自然发展。
首先,作为一名谱系人士,六六对社交边界的理解远不如普通孩子。
另外,他所在的班级是普通班,而非特教班,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稍微有一点社交行为偏差,都会被放大。
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到来,六六对异性的好感愈发强烈,社交关系也变得复杂。但对于六六这样的孩子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处理自己的情感。
而作为一名BCBA在读人员,我非常清楚,如果现在不加以干预,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在他成年后进一步升级,甚至影响他未来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严重时甚至可能需要通过警方介入解决。
因此,我开始着手为他制定一套系统的干预方案。
打败青春期“情绪小怪兽”
理清认知:“被拒绝”不等于“被针对”首先,我需要帮助六六理清一个认知:别人拒绝你,不是因为她针对你这个人,而是有很多其他原因。
我告诉他:
第一,发卡是女孩子的私人物品,她自己很喜欢,肯定不会随便给人;
第二,你看其他男生,没人会跟她要发卡,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种私人物品不该随便向别人索要,她也不会觉得别人针对她。
在这个的基础上,我还采用视觉提示的方法—— 专门写了社交故事。故事里会讲到,其他人也遇到过被拒绝的情况,但他们用了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
核心是想让他跳出来,以第三者的视角去相对冷静地看待这件事,并且明白: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不是别人针对他。
替代方案:教会正确地表达第二步,则是告诉孩子,如果你不想被拒绝,那应该怎么做?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首先,学会冷静。每次下课之前,影子老师都会提醒他,如果别人拒绝你什么事情,第一步一定要先把手放好、保持安静,等个三秒钟,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别着急反驳或生气。
其次,教他换种沟通方式。比如六六跟女孩要发卡这事,我告诉他:“如果你真想要发卡,不是没机会,咱们可以换种方式。”比如说:“你的发卡真好看,能告诉我在哪买的吗?我让我妈妈也帮我买一个。”
这样,六六既不会被拒绝,也能得到喜欢的发卡,还不会让女孩觉得不舒服,反而能跟她聊上几句,一举多得。
再次,针对日常交往,我也给六六做了更细致的结构化引导。
比如我给他演练了一个场景:大课间大家都在休息,很热的时候,如果他想和女孩互动,可以采用这样的互动方式:
要先叫她的名字,等她看向你了,再继续说话;
说话时别凑太近,保持一点距离;
紧接着,可以问她“你是不是也觉得有点热呀?”
通过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社交脚本,帮助他建立健康、正常的社交关系。
强化训练:用表格“看见”进步但孩子并不是教了一次就能马上学会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联系才可以真正有效果。
所以,光理清认知、教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有人在一旁提醒、强化,所以我们专门设计了两张表格配合干预:
一张是结构化策略表,把我们教六六的正确社交方式都放在里。
这张表的核心就是“即时提醒”,既帮他提前做好准备,也反复强化之前的认知:别人拒绝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不合适的行为。
另一张是量化反馈表,实时记录六六每次和女孩互动时的表现。
比如说“这次用了我教他的正确社交方式吗?有没有被拒绝?如果被拒绝了,是因为行为还是因为你这个人?”
表格里面同样也会记录一些成功案例——六六用了正确的社交方式后,顺利和女孩开启聊天。
所以,当他下次被拒绝时,我会指着表格里的成功案例告诉他:
“你看,用妈妈教你的新策略的时候,是不是很多次都没被拒绝?所以这次被拒绝,不是女孩针对你,是因为你用了以前那种不合适的方式。”
这样,一来可以鼓励儿子,“看,你是有成功和她聊天过的噢。”二来可以让六六进一步“反省”自己的行为。
另外,我们还搭配了奖惩机制——正向激励和反应代价。
只要他做对,就给予奖励;做错了,就减少他玩手机的时间作为“反应代价”(惩罚),有必要时,我还会用比较严厉的语气口头训斥他。
重点就是要让他真正意识到,采取不恰当的社交方式是不可行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只实施惩罚或批评,在他没做对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就这样,从“事前提醒”到“事后复盘”形成闭环,孩子也会开始能调整自己的行为。
环境改造:让“拒绝”变得平常化除了前面提到的认知引导、策略教学和表格辅助,为了让孩子更自然地接受 “被拒绝”,我们还在家做了一件事:让 “拒绝” 变得平常化。
我、孩子爸爸还有他弟弟,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适度拒绝他的要求。
比如他想玩手机,要是超过了约定时间,我们就会明确拒绝;哪怕他哭闹、甚至动手抢手机,我和爸爸也始终统一立场,坚决不妥协。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我接触的其他个案里,不乏性格比较激烈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给玩手机,就出现自伤甚至自杀的极端行为。
所以我也想在这提醒家长们,给孩子做干预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孩子的个性和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千万不能“一刀切”地套用方法,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但对于六六,我很清楚,他不会上升到那个程度。
反而,一旦在他哭闹时屈服,就等于强化了他的错误认知——觉得 “用哭闹、抢夺就能得到想要的”,反而会让后续干预更难推进。
这套衍生到生活中“接受拒绝”的干预方法,也让我在六六身上看到了很明显的变化。
这学期刚开学军训这8天里,他也没再出现之前的问题,反而还可以用恰当的方式主动跟女孩聊天。
虽然当时的聊天内容让周围人觉得有点好笑,但我觉得没关系。
核心目标——不过度打扰别人达到了就好,这类细节问题可以往后缓一缓。
现在,这套干预成果不只体现在孩子和女孩的互动上,还慢慢延伸到了他的日常校园生活里。
前几天上生物课时,他想跟生物老师拿模型,但老师拒绝了,让课代表拿,他很平静地接受了,没有上手去抢。
我始终觉得,孩子融合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学业成绩,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自闭症孩子来说。
这个阶段的他们本就对情绪格外敏感,又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成长节点,社交里的一点小挫折、一次小拒绝,都可能让他们手足无措。
作为父母,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集体环境里慢慢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找到替代策略应对各种状况,学会独立生活,这应该也是每位自闭症家长的愿望吧。
来源:华菁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