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六七十年代,“集体” 是社会生活的关键词,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深入人心。从生产劳动到社会活动,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在农村的人民公社,社员们集体下地劳作,出工不仅是为谋生,更是对集体责任的认同。在田间地头,常看到男女老少齐上阵、相互协作的场景,“比学赶
原创 奕旧时光 旧梦时光客 福建
在六七十年代,“集体” 是社会生活的关键词,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深入人心。从生产劳动到社会活动,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在农村的人民公社,社员们集体下地劳作,出工不仅是为谋生,更是对集体责任的认同。在田间地头,常看到男女老少齐上阵、相互协作的场景,“比学赶超” 的劳动竞赛氛围浓厚,大家为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集体工分共同努力;在城市的工厂里,工人以 “主人翁” 身份参与生产,加班加点完成生产任务、攻克技术难题,“为国家多炼钢”、“为集体多创产值” 的口号,成为激励人们奉献的精神动力。
这种集体意识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公共事务中,义务劳动是普遍现象,修路、挖渠、植树等公益活动,人们往往主动参与,不计较个人得失;邻里之间,集体利益也常优先于个人需求,比如共用的水井、晾晒场,大家会自觉维护秩序、相互谦让;甚至家庭消费中,为集体节省的观念也很普遍,布料、粮食等紧俏物资,人们会优先考虑家人参与集体劳动的需求,而不是个人享受。这种对集体的高度认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人选择,但也凝聚了社会力量,让人们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通过集体协作完成了许多大规模建设。
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物质生活虽不富裕,但道德氛围相对淳朴,重情义、轻利益是普遍的价值取向。人际交往中,利益交换的色彩淡薄,情感与责任是核心纽带。邻里之间,互助是常态:谁家有事外出,邻居会主动帮忙照看孩子、晾晒衣物;哪家遇到困难,如生病、秋收忙碌,大家会自发上门帮忙,不需要过多客套或回报;帮工、换工,都是基于人情与信任的互助行为,形成了紧密的邻里关系。
在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方面,人们的责任感很强。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即使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也会步行几十里山路去家访,为学生补课,不计较待遇高低;医生秉持救死扶伤的信念,下乡巡诊、深夜出诊是常事,对患者一视同仁,很少有收红包等利益纠葛;在公共场合,学雷锋是流行的风尚,人们会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帮陌生人提行李,拾金不昧的事迹常被报纸、广播报道,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这种淳朴的道德观,既源于传统美德的传承,也与当时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那时学校、单位、社区常通过宣传栏、报告会等形式,倡导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价值观,让道德规范融入日常行为。
受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与生产力水平,六七十年代的物资供应较为紧张,布票、粮票、油票等票证是生活必需品,那时的生活风尚简单而实用。人们的衣着款式单一、色彩朴素。男性多穿中山装、解放装,女性以列宁装、布拉吉为主,颜色多为黑、蓝、灰、绿等深色系。人们穿打补丁的衣服、弟弟穿哥哥穿过的衣服,很少人有追求时尚、讲究品牌的观念;吃饭以粗粮为主,细粮需凭票供应,吃饱是首要目标,吃好则是节日或特殊场合的奢望,家庭聚餐多是简单的几道菜,很少有浪费现象;居住上,城乡住房面积普遍较小,农村多为土坯房、砖瓦房,城市多为单位分配的筒子楼、平房,一家几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的现象很常见,家具也以实用为主,很少有华丽装饰。
虽然物质生活简单,但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并不匮乏。文化娱乐活动虽种类有限,却充满集体性与参与感。在农村,露天电影是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在城市,单位文艺汇演、街道宣传队很活跃,人们会自编自演快板、合唱、话剧。此外,读书是许多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尽管书籍种类有限。人们还会相互传阅、摘抄名言,在文字中汲取力量。这种重精神、轻物质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
六七十年代的社会风气,既有集体主义凝聚的强大力量、淳朴道德孕育的温暖人情,也有物资匮乏带来的生活局限、价值单一造成的个性约束。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既饱含着集体主义的热忱、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带着物资匮乏下的质朴与纯粹,成为一代人深刻的记忆。
奕旧时光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