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火山爷爷”刘嘉麒:闯过火山踏过冰川,科普如何做到硬核又动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1:30 1

摘要:本期,中国科协之声对话“火山爷爷”刘嘉麒。这位遍历全球火山的地质学家,因长期通过视频科普火山知识、风格亲切,被网友称作“火山爷爷”,在他的讲述中,一起感受其科考经历,科普心得和关于火山的奥秘。

全国科普月

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如约而至,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中国科协之声特别策划推出“全国科普月”专题。

本期,中国科协之声对话“火山爷爷”刘嘉麒。这位遍历全球火山的地质学家,因长期通过视频科普火山知识、风格亲切,被网友称作“火山爷爷”,在他的讲述中,一起感受其科考经历,科普心得和关于火山的奥秘。

【人物简介】

刘嘉麒 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这里也是他拍摄科普短视频的主要场地

“火山浑身是宝”

这几年我做火山科普,常通过视频和大家交流,风格比较亲切,孩子们都叫我“火山爷爷”。这称呼听着暖心,孩子们对火山感兴趣,我更高兴。

做科普还交了些特别的朋友。有次住旅馆,服务员一看我身份证就认出来了,激动地喊“您是火山爷爷”;坐火车时,年轻的列车员也常能认出我。他们都是看了我的科普视频,这份对火山的关注,让我特别欣慰——科普不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些知识嘛。

在网络平台的科普视频里,刘嘉麒院士是大家亲切的“火山爷爷”

虽说普通人少见火山喷发,但它是地球重要的自然景观与地质作用,我常说它是地球的灵魂——没有火山活动,当初就不会有地球。

不止地球,水星、火星、金星这些固态星球,也靠火山作用形成,组成它们的物质基本都是岩浆。现在自然科学探索深空、深地、深海,都离不开火山。

比如火星,有太阳系最大最高的奥林匹斯火山,高度是珠峰的三倍;嫦娥五号、六号从月球带回的样品,分析后几乎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说明月球表面火山众多,可见深空研究也需要从火山入手。

深地研究更不用说,人类目前能挖到的地下深度仅一万二千多米,还只有一个点。但火山喷发能把地下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物质带到表面,全球上千座火山提供的地底资料,比钻探还多,为研究地球深处创造了关键条件。

深海研究也离不开火山,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堪察加海沟,都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地,要研究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地理背景,也得先研究火山。

研究火山对探讨大自然和宇宙奥秘至关重要,能在基础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火山资源开发、灾害防控等应用研究,对人类利用和应对自然灾害也很有价值。

刘嘉麒院士拿着火山采样的岩石样本

火山是自然的重要推手,浑身是“宝贝”,更是观察大自然的窗口,研究它对人类意义非凡。

我刚工作时,国际上对中国火山研究知之甚少,不少外国专家说“中国没有火山”,连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都这么写。我不服气:“你们不了解,我就摸清了教给你们。”

刘嘉麒在火山现场考察,周围是黑色岩石,身后火山散发出的滚滚热浪

后来我在环太平洋、青藏高原火山带考察,研究地质特征、形成年代与动力原因,还写了《中国火山》,讲清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我新发现20多处火山,确证十余处活火山,更证实1951年西昆仑阿什火山喷发过,推翻了“中国近代无火山活动”的说法。我还发现并确立一批玛珥湖,最早用其沉积物做古气候研究,推动中国玛珥湖纳入欧亚湖泊钻探计划,自己也当上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

这些年国际火山研究进步不小,喷发的时间、地点、类型基本能预测,但难题仍在。比如岩浆源——没有它就没有喷发,可它藏在几十公里深的地下,难直接观测。过去靠地球物理或影像间接推断,现在有机器人、人工智能帮忙,技术在升级,后续工作还得跟上。

如今,国际活动常邀我们参与——这说明中国不仅有火山,在该领域地位还很重。国际火山会议也在中国办过,我是会议的主席。学术上我们的工作受认可:英国专家晋升教授请我推荐,德国火山研究的博士、博士后答辩邀请我做评审。

学术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学别人,别人也从我们研究里取经,合作挺广。二十多个国家来中国合作研究火山,我的学生和同事里,数十人有机会去国外交流。

“科学家精神从不是抽象的”

我做科普,不只是传知识,更想传递科学家精神。总说要弘扬这种精神,可若不跟着科学家实地跑跑,只闷在家里,哪能有真切感受?跟着我们爬山涉水、采样工作,才会明白搞科学既有趣又不轻松——得能吃苦,甚至要直面危险,野外科考里风餐露宿是常事。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经历,让年轻人看清科研的真实模样,更爱大自然,也更愿投身科学。

刘嘉麒院士参加《跟着科学家去旅行》节目照片

我曾参与科普纪实片《跟着科学家去旅行》,这名字听着像玩,其实我们是去阿尔山实地考察。在那儿取样分析,揭示当地岩石特征与历史;回实验室对玄武岩做全分析和拉丝测试,再用通俗的话讲清它的特性与价值。我们还聊阿尔山的火山地貌——大峡谷、石塘林、冷泉热泉,让观众知道这儿真是个绝佳的科普地。

刘嘉麒院士参加《跟着科学家去旅行》,考察沿途地质环境

你们叫它“节目”,我觉得这是科普、科研、科考结合的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科普内容要新,形式更得新,而这节目传递的,正是最真实的科普。

带着孩子们出去,常会遇到突发状况,得灵活应对。这让年轻人直观感受到,真正的科研就是要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这种体验比说教管用多了。

刘嘉麒院士在死海考察

不管研究火山还是其他领域,科研工作者首先得能吃苦,还得有创新精神,不断深耕——这行当真不轻松。我常跟学生说,靠每天8小时上班搞不了科研。就像鲁迅说的,得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才能做出点成绩。你看那些有成就的科学家,哪分什么上班下班、休假不休假?别人休息时,他们多半还在忙。

我以前野外考察,在高原上曾一个月靠午餐肉、榨菜和没烧开的水泡面过活;在山林里,常背着二三十公斤的岩石标本,一天走百八十里路。后来到了退休年龄,我也没闲下来,出差最密、熬夜最深,每晚九、十点后是我的“夜班”,冲杯咖啡或浓茶,能工作到凌晨两点。

刘嘉麒(中)带研究生在新疆考察

其实我和众多科研工作者一样,没什么特殊。他们有的贪黑,有的起早,有的还会遭遇风险。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操,都是我们的榜样。

六十多年来,哪儿可能有火山,我就往哪儿去。无数次登长白山,多次去青藏高原和进大小兴安岭,三次到北极,两次闯南极,脚印遍布七大洲、五大洋,大多是无人区。

我总说,搞地质的若一辈子没见过火山喷发,挺遗憾的。1986年在夏威夷第一次见时,喷发的气体与岩浆映红了天空、点燃了海面,岩浆顺着山体流淌,目光所及都是火的海洋——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地球热烈蓬勃的生命力。

刘嘉麒在南极考察

不管是拍节目还是日常野外工作,意外和风险从没断过。去南极考察,18天航程里我从头吐到尾,几乎要把肠子吐出来。上青藏高原得格外留意河流:下午两点前水量少,过河安全;可上午太阳融化冰雪后,三点多就可能发洪水,原本干涸的河沟会瞬间变成湍急大河,水里夹着岩石杂物,此时过河极险。

有次在西昆仑山克里雅河上游,我刚踏入河水就被洪水打倒,再冲几步可能就没命了。幸好同行的维族小伙子机灵,一把抓住我裤腿把我拉了上来,虽狼狈却捡回条命。

刘嘉麒在南极考察火山运动,遇到成群企鹅

在北极考察也一样。早晨上山时冰雪结实,能踩着走;可晚上回来,部分冰雪融化成河,只能脱鞋光脚过——极地河水混着冰雪,刺骨冰凉,也得咬牙走。

在野外跟大自然打交道,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根本做不了科研。还得有应对突发状况的冷静和经验。有次在可可西里,我带队34人、12台车考察,后勤车却在去新驻地安营的路上丢了。从出发地到新营地才18公里,可到晚上七点多,天都黑了,车还没到。那会儿没电话没网络,哪找去?

还好我跑野外经验多,问司机里有没有开过那辆解放牌车的。两个当过兵的司机说认识它在戈壁上的车辙。我让他们各开一辆车,回早晨出发地,像扫雷似的用车灯和电筒照——荒山野岭没路,全是草。后半夜总算在沙地找到车辙,跟着追到一条沟里,才把车找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1998年1月,刘嘉麒在留尼汪岛富尔奈斯火山测量正在喷出的岩浆温度

火山喷发,本就危险,通常要躲的远一点,但为了测岩浆温度,得把测温仪伸进1000多摄氏度的流动岩浆里,风险更甚。有次在印度尼西亚考察喀拉喀托火山,离火山口不到200米时,脚下突然颤动——地震了。大家一惊,转身往山下跑,刚跑下来没多久,火山就喷发了,真是生死一线。其实危险并非总能躲过,我的三位国际同行,就不幸在考察中殉职了。

科学家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品格里:吃苦耐劳、钻研创新,这都是必备的。工作上能不能努力做出成绩?做出的成绩能不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贡献?国家有没有白培养你?

而科学家最该有的品格,是爱国。爱国是头等大事。在爱国的前提下,能艰苦奋斗、努力创新,做出成绩——这才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不必说科学家多了不起,大家工作本质都一样,关键是能不能真为国家做点事,做得越好,越有价值。

这些年总有这样的人:国家培养一辈子,拿着老百姓的钱,却跑到国外不回来;更有甚者,为外国服务来反制中国,很不应该。

“必须准、必须对,这是底线,绝不能破”

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是份内事。和大家聊聊科学,既能帮着提升科学素质,也算是为科研添份力。

年轻人做科普有股子热乎劲儿,这是好事。但我得说句实在话,不管啥行业,若不是专做科普的,先得把本职工作做扎实了,不然科普也做不好。科普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得结合自己的研究,让科研和科普拧成一股绳,这样才有底气,也更有价值。

刘嘉麒院士在央视节目中与主持人撒贝宁互动

以前给学生讲火山学、新生代地质年代学,他们爱听;后来在网上做科普,其实是换了个地方和年轻人聊天,道理相通。

录视频时,我常坐在书架前,对面墙上挂着幅《地狱之门》——那是2007年我考察东非大裂谷艾里塔拉火山时拍的,火山口里岩浆翻滚,灰黑的熔岩壳裂着红缝。那是我见过的第6座喷发的火山,当时和国际同行背着4瓶水上山,没路,爬了6个多小时,山顶地表60多度,跟烤炉似的。硫化氢的臭鸡蛋味呛得人睁不开眼,我捂着湿毛巾待了一两个小时,就为多采点样本。跟火山打交道,别人觉得怕,我倒觉得是道特别的风景。

刘嘉麒院士参加科普活动,身后是岩浆流淌的火山照片

选视频做科普,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年轻时没电视,只能啃书本;现在电子设备、网络这么发达,用这些新东西做科普,效果好、影响大,还能勾着大家的兴趣,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太有用了。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玩得转电子设备、人工智能,再让他们光靠书本学科学可不行。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才对成长有好处。所以科普不光内容得精进,形式也得花心思,这样才能做得更像样。

刘嘉麒院士参加“海淀科幻少年说”活动

有人说我视频做得生动,问是不是特意设计的。其实都是顺其自然——我讲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就连做科普报告的PPT,我都自己弄,不用别人代劳。正因为是自己的事,讲起来顺溜,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准头。搞科普,科学性和准确性是根,这得摆在头一位。

要是内容出了岔子,形式再花里胡哨也白搭,甚至可能帮倒忙。所以科技工作者讲自己研究的领域,一来体会深,二来能保证真实准确,这很关键。

在我看来,科普大抵有两种:“自产自销”和“倒买倒卖”。我研究火山、讲火山,就是“自产自销”;有人把别人的成果加工了再传播,算是“倒买倒卖”。

这两种都需要,能让科普覆盖面更广。但有个死规矩——内容不能走样。形式上怎么新都行,可科学本质和核心内容动不得,必须准、必须对,这是底线,绝不能破。

刘嘉麒院士化身“火山爷爷”在视频里讲火山科普

往正道上走,不能随波逐流

常有人问我科研和科普的时间怎么分配,其实没个定数。人到老年,越觉时间金贵——知道能做事的日子有限,就想多干点心头事,自然显得忙碌。

我睡得晚,手头的研究项目、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这些本职工作不能松;科普也得抽时间做。只能尽量把时间排匀些,不够就多熬点夜。

好在身子骨还算硬朗。我总觉得,只要协调好科研和科普的节奏,有事可做、心里有追求,不仅不伤身体,反倒能让人透着股活力。

刘嘉麒院士伏案工作

作为老科研人,我常琢磨当下的学风。不少年轻同行做研究时,难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总想着选容易出成果的方向,这得警惕。

现在学术风气确实有些浮夸:做了八分成绩,偏要说成十分、十二分;甚至有人把别人的工作据为己有,这些都是不正之风。可科学最讲实事求是,必须老老实实、严谨诚恳,半点虚的都容不得。

学风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无论老少,只有一起把风气搞好,科学工作才能出彩。风气对事业太重要了,风气不正,不光科学搞不好,啥工作都难有起色。

面对这些问题,先得管好自己——自己都管不住,更别谈影响别人。不管多大岁数,都该往正道上走,不能随波逐流。国家的未来终究靠年轻人,他们责任重,盼着年轻一代能扛起国家和民族的担子,让咱们国家更富强。

访谈手记

刘嘉麒院士接受中国科协之声编辑访谈

初见刘嘉麒院士时,便被他那份纯粹的真诚打动。

面对面交流时,他始终专注倾听每一个问题,沉思片刻后才缓缓开口,字句间都是经过推敲的恳切。采访间隙,他常独自静坐等候,不疾不徐,脸上是平和的淡然,腰板挺得笔直——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更难将他与“百万粉丝科普大V”“学术圈泰斗”的头衔联系起来。

聊起火山科研的往事,他说得云淡风轻,听众却总能从字缝里读出惊心动魄;谈及80岁学做网络科普,他眼里闪着对新事物的热忱,那份拥抱变化的勇气格外动人。最让人触动的,是他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多熬点夜多做点事”,话语朴素,却让在场的年轻人心头一震。

正如他所言,科学家精神从不是抽象的符号。它藏在他曾踏过的险象环生的火山路上,也写在他如今勤勤恳恳的科普足迹里,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科协之声编辑 刘炎迅

口述:刘嘉麒

责编:刘炎迅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