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级官员称:如果中国切断对俄支持,那么战争将在一天内结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1:31 1

摘要:9月13日,在乌克兰的一场国际会议上,美国特使抛出一句惊人的话“如果中国切断对俄支持,这场战争明天就会结束。”

| 人文社

| 人文社

«——【引言】——»

9月13日,在乌克兰的一场国际会议上,美国特使抛出一句惊人的话“如果中国切断对俄支持,这场战争明天就会结束。”

这听上去像电影里的情节,简单、直接,还带着点戏剧性。

那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样的说法究竟是实话,还是一场刻意制造的舆论牌?

而他的话中有三个不能相信的地方又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口号背后的三层虚火

当国际舆论被一句话点燃时,第一个要问的不是“真不真”,而是“它冒出来是为了什么”。

那位特使的表态听起来是在抬高我国的分量,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甩锅加施压”组合拳。

对外,他把战争拖延的责任按在我国头上,对内,他塑造了一个“只要中国让步世界就能恢复和平”的戏码,好为美国后续加压找理由。

这种手法,在国际政治里一点都不稀奇。

“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帽子从哪来

这几年,只要一提到俄乌冲突,我国就容易被莫名其妙的摊上“帮凶”的标签。

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反复渲染中国给俄罗斯提供军事物资、政治庇护,甚至说中国是普京继续打下去的唯一靠山。

可数据不会撒谎。

中俄贸易确实在增长,但结构上看,主要是能源、农产品、普通工业品,属于正常商业往来。

更何况,我国买的不只是俄罗斯的油气,中东、非洲、东南亚一样在供货。

反之,美国和欧洲向乌克兰提供的是真刀真枪的军事装备,远程火炮、防空导弹、坦克、战机,金额都是数百亿美元起步。

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却被混为一谈成了“支持战争”,显然是有意引导。

这里还有个关键细节:如果真按他们说的,我国大规模提供致命性武器,战场态势恐怕早就不是现在的局面。

俄罗斯不可能在部分战线上推进得这么艰难,还要去找朝鲜借兵。

“小老弟”说法的另一面

那位特使凯洛格还爱用个词,叫“junior partner”,意思是俄罗斯在中俄关系中是“小老弟”,仿佛一切都听我国的。

确实,从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看,我国比俄罗斯更强,这点没什么争议。

在能源合作里,我国是大买家,占了俄石油出口的大约四成。

在西方市场受限的情况下,这份生意对俄方价值很大。

但经济依赖并不等于外交依附。

历史上,俄罗斯哪怕在最艰难的时期,也很少让自己在地缘安全问题上受制于人。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被西方包围时,俄方反而加大了军事行动,而不是等合作伙伴给指令。

这种独立性和“大国情结”,是几百年来融进俄罗斯骨子里的。

现实中,即便我国减少能源进口,俄方会受冲击没错,但不会因此立刻“停手”。

一方面,他们还可以通过折价、多渠道向第三方输送资源,另一方面,战争对他们来说,除了经济账,还有安全账、政治账、历史情感账。

普京如果在没拿到“面子和里子”之前退场,不光国际地位受损,国内政治也可能动荡。

这种事,不是谁说停就停的。

“一天停战”的逻辑荒唐在哪

“一天停战”听起来像童话。

国际冲突的复杂性,远超过经济依赖的那一层。

俄乌问题的根子,在于领土归属、安全边界、民族认同以及大国博弈。

俄方想确保乌克兰不变成北约前沿阵地,乌方想收回全部失地并获得西方安全保障。

彼此的底线差得很远,没有任何一方会轻易让步。

就算外部施压,我国退出对俄的部分经济合作,俄罗斯还有可能转向其他国际伙伴填补缺口,包括伊朗、印度、中亚和非洲国家。

同时,长期冲突早已让他们在内部构建了战时经济体系,资源向军工倾斜,生活用品靠替代进口支撑。

这种背景下,不会因为一两天的外部变动就放下武器。

国际上,不少战争即使有多个超级大国介入调停,也往往需要多年拉锯才能停下来。

巴以冲突、克什米尔争端、科索沃干预,哪一桩不是经历了复杂的谈判、调停、停火、反复破裂,才逐步进入冷却期?

任何一句“一天内”的承诺,都是对现实的过度简化,甚至是刻意误导。

话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放出来

在俄乌战场形势胶着、西方援助成本高企的节点,把我国推到舆论风口,有几个意图。

一是转移焦点。

乌克兰战事没有按西方设想的节奏推进,援助效果有限,民意疲劳增加。

而指责我国,是转移民众不满的方便借口。

二是寻找施压筹码。

近期美国频繁对盟友提出对华征收高额关税的设想,还想拉G7、欧盟、甚至北约成员国一并执行。

然后把战争结束跟我国挂钩,为贸易和经济施压寻找借口。

三是塑造敌友框架。

在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美方一些声音希望把我国固定成与俄罗斯并列的所谓“威胁阵营”,以此方便推进全球供应链重组、军事部署调整。

中国在冲突中的真实姿态

事实上,我国的政策立场非常清晰,推动对话谈判,反对单边制裁,不选边站队,更不做冲突的推手。

在过去三年,我国派出特使多次往返莫斯科、基辅、欧盟多国,也同不少“全球南方”国家协调立场,提出过涵盖停火、重建、人道援助的多点倡议。

从经济行为看,我国对俄的合作集中在民用与能源领域,对俄乌双方的民间人道项目也有支持。

更重要的是,我国不会用加入经济制裁、切断正常贸易的方式,来破坏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因为这种做法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外交上,我国参与的“和平之友”机制并不与任何军事联盟绑定,这让我们在不同阵营中都保持了沟通窗口。

这份独立性,不是为了袖手旁观,而是为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能帮冲突双方找到下台阶。

复杂问题没有一夜之间的解法

在国际政治里,把一场战争的结束寄托在某个国家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不仅是不现实的,还更容易让问题陷入情绪化的对立。

我国不是战争的制造者,不会当某一方的棋子,也不会为了迎合外部压力去牺牲自身利益。

和平需要的,是多方妥协、信任建设、利益重新平衡,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凯洛格的言论之所以能在媒体上传播,是因为它简化了矛盾,看似给了人们一个“快速解决”的幻想。

但幻想归幻想,现实的世界运行规则,决定了任何真正的和平都不可能靠一方的单边动作迅速达成。

更重要的是,这种将希望寄托在外部压力上的思想,本身就是脆弱的。

一个主权国家的决策,特别是关乎战争与和平的决策,根本不可能由外部全权代替。

无论是俄罗斯、乌克兰,还是背后博弈的美欧,都有自己的底线和算盘。

写在最后

国际政治就像一盘多方参与的棋局,没有人可以轻轻一动就立刻收场。

当有人把“中国一天内结束战争”挂在嘴边,其实是把我国当成了推锅、施压的工具。

这样的判断,不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

对于我国来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不在喧嚣中随波逐流,才是对自己、对世界负责的态度。

和平得来不易,但越是复杂的局面,越需要冷静、持久、真实的努力,而不是口头的豪言与虚设的时限。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美国俄乌问题特使泼脏水:要是中国停止援助,战争明天就结束

国际——凯洛格:如果中国切断对俄支持,这场战争明天就会结束

来源:渣叔罗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