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鹏校长开学致辞 | 承北语之志,启世界征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11:55 1

摘要: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今天学院路15号又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国的4158名追梦人,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北京语言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成为无比光荣的新“北语人”!

承北语之志,启世界征程

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

——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今天学院路15号又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国的4158名追梦人,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北京语言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成为无比光荣的新“北语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在不久前的9月3日,国家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盛典,在庄严的仪式中昭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回望,不仅是对浴血奋战的先烈们的深情告慰,更是对全人类和平理想的郑重宣誓。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留给我们的启示愈发清晰:和平从不是凭空降临的馈赠,对和平最坚实的捍卫,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心怀正义、热爱和平的继承者;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最需要我们以勇往直前的奋斗、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实绩来告慰。对你们而言,今天这个平凡的日子被赋予了超越个人成长的特殊意义——它既是你们告别过往、开启大学新航程的起点,更是你们接过时代接力棒,立志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用沟通消弭隔阂误解、用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誓师之日!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同时,总书记以历史为镜、以时代为纲,明确指引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心,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番论述既是对全球发展大势的精准研判,也为我们应对时代挑战指明了方向。作为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北语人,我们更需将这份时代号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为,北京语言大学,正是为回应时代之问而生!

要理解北语的今天,必须回溯她不平凡的源起。这所大学的精神血脉,可以追溯到1938年成立于陕北延安的俄文讲习班。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我们的先辈就以非凡的远见卓识,将语言学习视为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抉择。这种诞生于危难之中的“红色基因”,其内核是一种清醒而坚定、开放而包容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事业艰难开创。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语言大学应运而生,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从诞生之日起,北语就担负起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帮助世界读懂中国的特殊使命。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汇聚了一代又一代为中国语言文化事业奠定基石的名师大家,包括张清常、王还、吕必松、方立等等,他们都曾在北语躬耕杏坛、弘文励教,他们以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为北语铸就了坚实的学术根基,成为了学科的开创者、事业的拓荒人。今天,当你们漫步在学院路十五号的校园里,请务必牢记,你们脚下的这方热土,浸润了历代学人的心血与智慧,更承载着国家与民族沉甸甸的嘱托与期待。

怀揣着如此崇高的历史使命,一代代北语人薪火相传。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思考,更在行动。我们对时代之问的回答,就写在我们坚实走过的步伐里,写在我们为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所取得的成就中。

——我们在世界舞台中央,贡献北语智慧。世界汉学事业,得到了国家最高层面的瞩目与期许。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我校承办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体现了对世界汉学和汉学家的高度重视。秉承着这份精神与嘱托,我校在去年10月和今年5月分别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与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在世界汉学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的支撑下,北语正成为全球汉学研究与跨文化交流的思想策源地。去年4月,我本人也受邀在由联合国总部主办的“中文学习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阐释语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关键作用,发出响亮的“北语声音”。我们不仅在校园里教学,更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发声;我们不仅传播知识,更在主动塑造关乎人类未来的全球叙事。

——我们在知识创新前沿,探索北语方案。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征程,我们敏锐地意识到,世界不仅需要读懂中国的过去,更需要理解中国的今天与未来。为此,我们开创性地提出了“科技汉学”这一全新交叉学科领域,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合作推出8个不同的“语言+工程”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形成了国内首个文工交叉学科集群,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既通晓中国语言文化、又掌握前沿科学技术的崭新大门。我们以“不破不立”的决心和魄力,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原来的“国际关系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合并组建了全新的“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打造了“区域国别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国际政治与传播研究基地”两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对院系建制进行了系统性优化、整体性重构。我们自主研发的“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4.0版”,已经走出国门,应用于海外汉语教学中。我校韩林涛副教授依托国产大模型搭建的中缅英三语互译系统,在今年缅甸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强总理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讲话中专门提到了这一案例。这些创新,正是我们践行“三强三新”学科发展战略的有力体现——建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三大优势学科,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汉学与中国学、语言科学三大新兴学科,以学科体系的现代化,回应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我们从“小联合国”出发,培育栋梁之才。北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始终是一个鲜活的“地球村”,而今天,这个“地球村”的边界正在无限延展。去年7月,在中哈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正式揭牌成立,这不仅是我校办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崭新篇章,而这个故事,与一位你们的学长紧密相连。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先生,正是1983年坐在你们今天这个位置上的北语学子。从北语学生最终成为一国元首,他的经历正是北语“德行言语,敦睦天下”校训最生动的诠释。这并非个例,建校至今,北语已为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万余名校友,其中包括80位副总理级以上政要、300位外国大使。他们是北语播撒在世界各地的和平种子,也是你们未来遍布全球的宝贵网络。与此同时,北语在国内的吸引力也与日俱增,我校招生人数和报考志愿率均实现显著增长,这充分说明,北语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特色,正受到越来越多优秀学子的青睐与认可。

同学们!当你们跨入校园,恰似置身“地球村”,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不再是冰冷残酷的新闻标题,也不再是遥远异域的战火硝烟,而是身边同学亲身的经历和真切的忧虑。我们该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们并肩前行?又该如何直面偏见与误解,有礼有节友好交流呢?北语校训——“德行言语,敦睦天下”或许能给你答案。

“德行言语”,是北语人安身立命的起点,是“修身”的功夫。在《论语》中,孔子曾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告诫我们,语言的力量,根植于言说者的品德与行为。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化的时代,我们尤其要警惕“巧言令色”的陷阱。真正的沟通者,不应以华丽的言辞取胜,而应以高洁的品格、深刻的思想、笃实的行为立足。在北语,你们需要锤炼的,正是这种言行一致、德才兼备的君子品格。

“敦睦天下”,是北语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平天下”的抱负。这一理想,源自中华文明悠久的传统。《礼记》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倡导选拔贤良、举荐人才,讲求诚信、促进和睦,构建弱者皆有保障、人人都有公心的理想秩序,正是中华民族对和谐世界的最高向往。这种超越狭隘的天下情怀,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而你们,作为未来的外交官、翻译家、教育家、汉学家、跨国企业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正是将这一伟大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派、实干家!

同学们!北语的过往,需要靠你们来传承;北语的荣光,终将由你们来续写。站在人生新征程的起点上,作为一名师长,我有三点寄语,与诸君共勉。

第一,读懂中国,方能对话世界。无论你来自何方,身处北语,首要的任务是更加深刻地读懂中国、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对于中国同学而言,这意味着要超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系统地学习我们自己的哲学、史学与文学等,在与经典的对话中,建立起坚实的“文化自信”。同时,更要深入社会肌理,洞察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与百姓的真实生活,让文化自信有根基、有温度。对于国际同学而言,这意味着要超越符号化、印象化的浅层认知,去探寻塑造当代中国的深层基因,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与活力。唯有始终对中华文明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你们的语言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精髓、把握灵魂,你们的跨文化对话才能拓展广度、体现深度。

第二,学会倾听,而后有效言说。我们身处一个观点先于事实、立场压倒理性的时代,算法推荐也容易让我们陷入信息孤岛和数据茧房。这种环境常常使我们不自觉地屏蔽异见,逐渐失去对真实世界的完整感知。我希望你们能将北语这个“小联合国”,当作砥砺批判性思维与塑造同理心的修行道场,主动倾听那些挑战你既有认知的声音,特别是那些微弱却真诚的表达。这是一种可贵的修养,也是一种关键的能力,是穿透信息迷雾、守护独立思考的重要力量。要学会孔子所倡导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在复杂的现实中培养一种全面、动态、立体的识人察事之明。请记住,真正的沟通高手,首先是真诚的倾听者。只有放下预设的藩篱,才能搭建理解的桥梁。在当今世界中,善于倾听,是比善于言说更为稀缺、也更为宝贵的能力。

第三,躬身践行,才能知行合一。北语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坐而论道的清谈者,而是要培育起而行之的实干家。中国自古强调“知行合一”,你们在北语所学的一切,最终都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行动中实现价值。每一个微小的实践,都是迈向宏大理想的坚实一步。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敦睦天下”的具体形式,或许是参与一次国际志愿服务,用语言技能服务社区;或许是组织一场跨文化交流沙龙,分享彼此的见闻与思考;或许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抖音上创作一个宣传本国文化的短视频。正如古人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星星之火,聚而成炬”,希望你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用持续而具体的行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理解与暖意。

各位亲爱的中外同学们!百年变局之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唯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言语者,唯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敦行者,才能真正扛起历史责任、推动历史进步。今天,你们为语言而来;明天,你们将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为楫,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江海中,做一名勇敢而温暖的摆渡人。我衷心期待,你们能将北语所赋予的品格和学问,转化成促进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从北语这个“小联合国”出发,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大舞台,成为人类沟通与国际传播事业的优秀传承者,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践行者!

谢谢大家!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