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出“餐饮江湖”的年度大戏上线,这次的主角轮到了西贝和它的创始人贾国龙。
又是一出“餐饮江湖”的年度大戏上线,这次的主角轮到了西贝和它的创始人贾国龙。
说句真的,你要是最近没刷到“西贝预制菜风波”的瓜,那可真是错过了一整个互联网的茶话会现场。
贾老板的“我错了,我改”,在一年到头都不缺事件的餐饮行业里,算得上是比较“人味儿”的一次声明,可这场面,越看越有种大戏里抽丝剥茧搞调查、老板都快成网络综艺选手了的既视感。
那今天咱们就不卖关子,直接把这摊子事拆一拆,看看到底谁错谁对,谁演技太浮夸,谁又真心实意喊了声“变”。
故事要从那条截图说起。
贾国龙在某个行业交流群里发话:“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这句话一出来,截图在圈子里可谓神速传开。
火了。
红星资本局火速确认,这不是子虚乌有——截图确有其事。
话虽不多,但一股“我服软,我做人都跟着顾客跑”的劲儿扑面而来。
不得不说,老板姿态放这么低,在传统国企里都算是稀罕操作。
再往下,贾老板更是开宗明义:“以后咱西贝打明牌,透明到底,学胖东来!”
胖东来是谁啊?放在舆论场里,那是开得起玩笑、敢请假让员工回家的传奇——一个互联网用户主动请缨碰瓷都嫌难的行业标杆。
西贝主动贴过去,无非就是摆明白:咱要变,咱不怕晒太阳。
但为啥变?变点啥?这些究竟是道歉里的装饰语言,还是真实掏心掏肺的“信仰充值”?
要说风波的起因,其实也一点都不“玄幻”——就是媒体记者带着直播团队冲进西贝门店后厨探访。
9月12号、13号,全国多座城市的西贝都被请进了media spotlight,菜做的啥样,后厨流程几道关,全都放大到镜头前当场“裸奔”。
本意呢,记者也是来打假or给顾客信心押宝的,但不查不知道,一查出点幺蛾子。
不少菜品制作流程刚一亮相,弹幕就爆了。
顾客疯狂质疑预制菜,咱都懂,预制菜这几年就是民生餐桌上的“黑天鹅”:谁碰谁糊一脸,小心翼翼地躲着生怕挨骂。
偏偏西贝还要强调一遍:“我们不是预制菜。”
揪着罗永浩点过的套餐,一会儿说部分食材北京中央厨房供应,一会儿又死命自证“赏鲜期”很讲究,哪怕这样,吃瓜群众显然不买账。
这里插一句,预制菜这事和“中央厨房”可不是一码事。
前者给人一种冷冰箱里翻出来、微波炉一叮、直接上桌的既视感,后者讲的是备货、品质、运输、保鲜。
可对消费者来说,细节你说破天,他们一句“我就想吃现炒的”拿出来,不想听那么多解释。
偏见也是有惯性和用户体感的,没那么容易化解。
媒体曝出这波,直接体现在生意上。
郑州陇海西路一家西贝店长直接摆摊儿坦诚:“营业额一天少了小五六千,甚至要到七千。”
以前周末爆单、队伍排到门口,风波一传,这个周末直接回归平静。
排队队伍不见了,外卖数据扑街。
别以为网络风暴只是云里雾里,现实里餐厅老板看日报表都心疼哭出来。
然后就是“后厨参观”这点新麻烦。
记者和顾客都喜欢往后厨钻,西贝一度就开放给你看——透明厨房,这不是刚好吗?偏偏某些顾客反映说直播影响就餐,肖像权也有点投诉风险。
14号,西贝干脆全国范围暂停门店后厨参观,说是“保证后厨正常运行”,实际里外里添了点“先冷静冷静,别闹大了”的意味。
当然,明档处你还可以瞄上两眼,厨师炒菜依然可见,但就是别莽撞往里扎。
顺带一提,西贝“罗永浩套餐”也悄悄下架了。
至于还能不能单点?可以,感兴趣自己点。
只不过,丰碑一样的套餐,还是败给了舆论漩涡。
你要问西贝那边什么态度?不管你是媒体还是顾客,都得按公司新规,工作日提前预约、持健康证,才有机会参观后厨——还不一定让你拍。
安全第一,大家都懂。
咱说回网络话题的主角罗老板。
9月13号,他发话:“西贝的事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这场“罗贾口水仗”,群众热议的劲头还没消。
你说有意思吗?名人IP加餐饮品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你吃的到底是西贝好吃,还是罗永浩同款?”这问号,估计还要在朋友圈里压很久。
咋说呢,网友最喜欢追问的还是——预制菜到底有多可怕?
中餐到底要不要工业化?
餐饮老板为啥死也不肯承认“预制占比”?
这下,三大矛盾拍马赶到,谁也跑不掉。
首先说说预制菜,到底怕它个啥?
其实天天喊着“现炒现做”,不少菜背地里都是“九成熟”快递过来的,餐馆跑得赢外卖比赛,指望后厨全是炉火纯青的熟手师傅,现实么,打工人都在手机上“低头拉片”。
有个资深餐饮老炮说得明白,“真有100%现炒的门店,估计员工第一周就全辞职回家了。”
难得是个体力活,还不如写字楼喝奶茶。
但你让顾客现场看见大冰柜、加热炉,心里劲儿那是说不出的膈应。
法理上讲预制菜不算违规,关键老百姓要的就是现场的仪式感,哪怕后厨本来就不是演播厅。
再说西贝本轮风波,信息披露也不是完全透明,,“北京中央厨房供应”这种词,说给业内人听还算专业,顾客一听只觉得离家远,不亲近。
再努力展示“赏鲜期”、口感控温,网友忿忿:我又不是评委,就想吃热腾腾的家常味,谁管你叫啥。
这就是典型的供需错位。
餐饮江湖本来就分三六九等,堂食、外卖、套餐、体验,不同人、不同口胃,尺度完全是玄学。
现在又叠加网络效应,一锤子新闻能决定门店一周销量。
多说一句,如果一家全国连锁敢长期全现炒,那就是中国餐饮活化石,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第二,怎么就全世界都挤着比透明?
这年头,谁家不推“阳光厨房”这套。
顾客信任体系塌了,老板就得主动剖腹亮家底,但问题在于,所谓“透明”是尺度和平衡的游戏。
你直播、拍照,正常顾客吃着饭,谁都不想跟着被一堆设备怼脸。
肖像权问题不是玩笑,谁愿意自己吃饭不小心出现在短视频僵尸号里呢?
说餐厅是给顾客看的不假,但饭桌毕竟也是个人隐私小天地。
公司左右为难,既怕媒体夹枪带棒,又怕顾客投诉。
暂停参观是无奈之举,不代表就“怕见人”了。
西贝算是把行业矛盾推到台前,网友爱问的那个灵魂提问——“餐饮企业到底该怎么平衡透明和隐私?”
目前全行业都没完全解开这个谜题。
第三,明星带货和品牌联名容易栽大跟头。
罗永浩套餐的魔力,不久前还是营销亮点,没多久又成争议焦点。
明星效应起风时,无人不夸,出事儿时,焦点直接变火药桶。
“套餐下架”可以补救,但网络记忆没那么快消散。
不论老板怎么写检讨,网友的眼睛像打了鸡血,每次舆论都能翻出新点子。
这也是现代消费环境的无解悖论:你营销再用心、流程再标准,大众一个集体吐槽,就能把你从热搜拉回冷宫。
小店抗住风暴尚且困难,连锁品牌更难出圈。
当下大家胃口越来越大,耐心却越来越少,每天追热点的速度,不下于点一份外卖。
餐饮江湖,终究是围绕顾客的桌子转,但路线和边界,随时都可能崩裂出新的缝隙。
说到高潮处,贾国龙的“我错了,我改”堪称本轮闹剧的下半场起手式。
虽然这样的自省未必人人信服,但你得承认,把老板逼成这样,也算网友的硬核体验。
“向胖东来学习”的表态,倒不是一时嘴快。
行业既有榜样,同行都会琢磨要不要试一试。
不过,胖东来的那些操作不可能全盘复制。
每家企业有自己的风格和问题,照葫芦画瓢,容易变得四不像。
餐饮本就是“良心买卖”,信用就是门面。
一旦风评崩,想补救远比砸广告难多了。
顾客心思比菜谱还难琢磨,有时是一份菜品委屈了老饕,有时是舆论风波褪去,大家照样买单。
西贝的透明危机,也许只是行业的又一次必答题。
到最后,餐饮业还能走多远,清白与否谁定义?
顾客其实没那么复杂:要吃舒心,安全第一,别遮遮掩掩。
但商家运营不能光靠情怀,标准化、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这两头怎么平衡?
毕竟,谁都不想自己下馆子既不踏实又添堵。
至于网络上关于“预制菜该不该消灭”、“老板检讨是真改还是装腔作势”的八卦,骂归骂,明天泡着茶点外卖的人还是会走进最近的西贝。
人们换来换去的,不过是一个吃饭的理由罢了。
话说回来,网友都爱追瓜:
你觉得,餐厅的透明、预制菜的争议,到底谁能说个明白?
下次你吃西贝,你还在意这后台是哪种模式不?
留言区想听听你的真话。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宠咖阁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