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界舌战!罗怼华与华:巨头客户撑不起逻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3:57 1

摘要:在2025年9月14日晚的这场直播中,罗永浩言辞更为直接:“收着钱给西贝做市场定位和营销,结果支的招纯属扯淡。”他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补充,“以后哪个企业再用华与华,大家可能得怀疑这品牌是不是智力有问题”。这波火力让华与华瞬间成为营销圈焦点。资料显示,这家由华

昨晚罗永浩直播炮轰华与华,称其给西贝的营销“纯属扯淡”。这场营销界舌战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在2025年9月14日晚的这场直播中,罗永浩言辞更为直接:“收着钱给西贝做市场定位和营销,结果支的招纯属扯淡。”他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补充,“以后哪个企业再用华与华,大家可能得怀疑这品牌是不是智力有问题”。这波火力让华与华瞬间成为营销圈焦点。资料显示,这家由华杉、华楠兄弟于2002年创办的公司,客户名单分量十足,西贝莜面村、海底捞、蜜雪冰城等日常可见品牌均在列。其服务模式也颇为特别,只接全年全案营销咨询,不参与投标比稿,亦不设专门团队拉新客户,全凭企业主动了解后合作。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类似华与华的营销咨询公司不在少数,如曾打造诸多经典案例的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罗永浩此番针对华与华开炮,或许是认为其为西贝设计的方案未达预期。但需注意,企业营销效果受产品、市场环境、时机等多重因素影响,总不能因一次效果未达预期就全盘否定。

从商业逻辑看,罗永浩的激烈言辞看似情绪化,实则可能暗藏生意经。如今市场竞争白热化,品牌借舆论“互怼”抢占消费者注意力早已不是新鲜事,正如当年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商标之争,本质都是为争夺公众关注。罗永浩自带流量,这波批评既让他在营销圈刷足存在感,也促使公众重新审视华与华的模式。华与华能积累西贝、海底捞、蜜雪冰城等客户,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不投标、不比稿”的模式,本身就是靠案例说话的底气。商业场上没有无缘由的喧嚣,看似随性的吐槽,或许正藏着品牌曝光或行业发声的深层考量。

商业营销本无标准答案,华与华的策略优劣,关键在于是否契合企业需求。罗永浩的直接开怼,实则反映出市场对营销效果的要求愈发严苛,企业投入真金白银,自然渴望看到实际回报。华与华若能借此次讨论,深入琢磨不同企业的真实需求,让服务更具灵活性,或能积累更多口碑。其他企业选择营销咨询时,也不应仅看案例数量,而需将产品、市场、时机综合考量。

这场罗永浩与华与华的纷争,远不止行业大佬的即兴吐槽,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营销圈的真实生态。它倒逼企业重新掂量营销投入的实际价值,也促使咨询机构思考如何让方法论更灵活。消费者开始关注广告背后的逻辑,不再盲目为概念买单,这样的行业互动,实则在推动营销领域向更务实的方向发展。

营销圈这场风波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华与华“全年全案、不投标比稿”的模式,究竟是行业清流还是霸王条款?其官网明确写着“不设专门团队发展新客户”,这种“姜太公钓鱼”式姿态,在营销咨询行业确实罕见。要知道,多数同行需靠投标抢单,如叶茂中团队曾为拿项目通宵赶方案。华与华能如此“硬气”,底气无疑来自成功案例,比如蜜雪冰城“蜜雪冰城甜蜜蜜”的魔性动画,助力这个均价8元的茶饮品牌火遍全国,门店数量超3万家,下沉市场渗透率甚至高于星巴克。这种“一句口号带火一个品牌”的案例,让众多企业觉得物有所值。

从消费者视角看,华与华的营销模式不难识别。例如厨邦酱油的绿格子包装,在超市中辨识度极高,这正是其常说的“视觉锤”理论;得到APP的“知识就在得到”,简单直接、反复洗脑。这些策略对品牌初期破圈确有成效,但长期使用是否会引发消费者审美疲劳?去年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认为“蜜雪冰城主题曲好听但听多了烦”,可见“魔性传播”的边际效益可能正在递减。西贝若采用类似强传播策略,反而可能稀释其“高端西北菜”的调性,毕竟没人会因一首洗脑歌而产生“这菜很正宗”的认知。

罗永浩对这套营销逻辑并不陌生。当年锤子手机的“工匠精神”“漂亮得不像实力派”,虽销量未达预期,却成功打响品牌声量。他如今批评华与华,或许带着“过来人的清醒”——营销能锦上添花,却无法雪中送炭。产品若不过硬,再亮眼的slogan也无济于事。正如他在直播中所言:“收费做定位,结果支招让企业干傻事,这不就是骗钱吗?”这话虽尖锐,却戳中不少企业痛点: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聘请咨询公司,最终可能只得到几个看似厉害的概念,销售额未涨,库存反而积压不少。

行业内对营销咨询的效果评估始终存在争议。华与华的全年全案服务年费通常达数百万级别,企业付费后如何判断价值?是看品牌搜索量增长,还是门店客流增加?曾接触一位连锁品牌创始人,他吐槽“请咨询公司就像给孩子报补习班,成绩没提高,至少家长心里踏实”。这种“花钱买心安”的心态,让不少咨询公司得以生存,而罗永浩的炮轰可能打破这种默契,未来企业签订咨询合同时,或会加入“效果不达标退部分费用”的条款,倒逼咨询公司从“贩卖概念”转向“交付结果”。

这场争论也促使更多人思考营销的本质。说到底,营销不是魔术,无法凭空创造需求,更像翻译官,将企业价值转化为消费者能理解的语言。蜜雪冰城的“便宜又好喝”,被华与华翻译成魔性主题曲;海底捞的“服务好”,被转化为“过生日送长寿面”的具体场景。这些翻译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企业最核心的优势。若企业自身未理清“我是谁、卖给谁、凭什么”,再好的“翻译官”也难出佳作。罗永浩的批评,或许也是在提醒企业:别指望咨询公司当“救命稻草”,先理清自身产品与定位,远比依赖外部咨询更重要。

当前营销圈热议的焦点,是华与华是否需要“调整方法论”。有人建议其学习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方案先小范围测试再推广;也有人认为应坚持“大道至简”,毕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身就是本事。两种思路各有道理,核心在于匹配企业发展阶段:对蜜雪冰城这类快速扩张期品牌,简单直接的策略可能更有效;对西贝这类寻求转型升级的品牌,则需更精细化的方案。咨询公司若能像裁缝般“量体裁衣”,而非套用模板,或许能减少不少争议。

这场“舌战”的最终走向尚难预料,但它留下的影响将逐渐显现:企业选择咨询公司会更谨慎,咨询公司可能更注重效果承诺,消费者也会更理性看待广告。商业世界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不断进步,正如电商大战让网购更便捷、外卖大战让用餐更实惠,营销圈的这场争论,或许能推动企业与咨询公司更务实,毕竟将钱花在刀刃上、打磨好产品,才是一切商业逻辑的根本起点。

来源:牛顿顿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