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这家医院“年过九旬”,百年路漫漫,奋斗正青春…… | 现场·新闻眼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0:18 1

摘要:它展示的不仅仅是一座医院发展的历史,这里还“藏着”半部宁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史,里面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和历史资料,见证着宁夏医疗水平的进步,印证着我国医疗建设的光辉历程。

9月13日,宁夏一家三甲医院的院史馆开馆,这个院史馆的来历可不普通。

它展示的不仅仅是一座医院发展的历史,这里还“藏着”半部宁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史,里面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和历史资料,见证着宁夏医疗水平的进步,印证着我国医疗建设的光辉历程。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史馆开馆仪式。

这里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是宁夏现代医学的“活化石”。

从1935年建立宁夏省立医院的筚路蓝缕,到今天13个专科跻身“国家队”、连续六年斩获国考A+,成长为辐射西北的区域医疗标杆,这里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密码”?

当我们走进现场,走进医院发展90年的峥嵘岁月,循着一张张老照片去探究,会发现,这里的故事,远比知道的更加震撼。

战火“医”始,与国同行

1935年10月,国家动荡飘摇之际,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前身——宁夏省立医院正式成立。彼时中央卫生署派姚寻源任宁夏省卫生实验处处长,兼宁夏省立医院院长。

面对医药器械短缺、资金匮乏等困境,先辈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执着追求,一砖一瓦地构建起了医院的蓝图。他们自力更生生产药品,满足医疗需求,搭建起人才培养的桥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开启了医疗卫生建设的新篇章。

其中,1939年,日军三度轰炸宁夏省城(今银川市),医院建筑损毁严重,医药器械多数报废。面对绝境,先辈们以惊人的韧性开拓生存之路。到1940年,医院已经能开展阑尾炎、疝气等简单的外科手术,并涌现出李芳春、任永丰、胡善昌、程士杰等医务骨干。医院还开设了卫生材料厂,为医院补充了自主医疗物资,保障了人民的基础医疗卫生需求,更为医院日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医院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完善制度体系、优化科室结构、升级诊疗设施,为区域医疗发展注入新动力。

1949年12月,宁夏省立医院更名为宁夏省人民医院,在党的领导下,宁夏省人民医院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医疗道路,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1951年,宁夏省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正式启动了对少数民族和贫困户的免费治疗项目,率先落实公费医疗政策,组建巡回诊疗队深入基层,以实际行动落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方针,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也为后续宁夏乃至全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下,大批发达地区医务人员主动放弃优渥条件,投身边陲、支援宁夏医疗卫生事业。

援宁专家成为医院学科发展乃至宁夏医疗事业发展的“火种”——

陈树兰投身西部拓荒,成为宁夏心内科奠基人;张水华构筑护理教育体系,培育护理人才,在平凡岗位铸就不朽丰碑;曲占魁自北京同仁医院奔赴宁夏,在五官科辛勤耕耘,成为宁夏眼科学奠基人之一;廖昌恩深耕放疗技术,自行研制安装国产200-56型X光断层摄影机,荣获“国家医药卫生技术革新先锋”称号。陈树勋在西吉县硝河公社卫生院为筹建宁夏心血管病研究组四处奔波;张天惠在盐池县大水坑医院,凭借精湛的医术开展体外循环和心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推动当地医疗技术迈向新高度;郭仓在固原县彭阳地区医院,专注于呼吸病学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呼吸病学专著。

这些来自异乡、又深深影响了当地发展的“医护移民”们,以不计得失、服从大局的胸襟和气度立就精神的不朽丰碑,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伟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医疗事业发展中代代相传,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宁夏医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前行的不朽力量。

危难关头,挺膺担当

回顾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90年建设风雨历程,几代医者在国家、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挺身而出,以生命守护生命,以专业践行担当,用医者的仁心与智慧,为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英勇奋斗。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工建设的西干渠,是宁夏发展历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工程,建成后的西干渠全长112.7公里,宛如一条生命之河,穿越多个县区和农场乡镇,为城市西部土地的开发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这场改造自然的伟大战役中,医院挺身而出,主动支援西干渠水利工程建设。陈树兰任野战医院院长,带领医护人员为施工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在西干渠一期工程的2个月时间里,工地野战医院充分发挥了救死扶伤的作用,门诊接待448人次,成功实施手术30人次。这些努力使得民工劳动出勤率达到90%以上,发病率下降到1.2左右,为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医院迅速组建16人医疗防疫队,由孔繁元担任队长,赶赴灾区。在唐山的一个多月里,宁夏医疗队完成预防接种1.5万余人次,治疗各类疾病7300余人次。当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撤离,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向队员颁发“人定胜天”纪念章,河北省委赠送“防疫灭病驱瘟神,抗震救灾为人民”锦旗表彰他们的贡献。

七十年代,地处非洲的贝宁政府向中国提出医疗援助请求,中国政府决定由宁夏选派医疗队。1978年1月5日,已整建制改制的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派出首批援贝宁医疗队,23名队员肩负国际主义使命奔赴贝宁共和国执行医疗援助任务,这也是宁夏首次承担大型援外医疗任务。

彼时,贝宁坎迪医院仅有1名医生、10余张简易病床,连基本的手术器械都难以保障。没有电,队员们借来煤油灯和手电筒照明;没有无菌手术室,他们用从国内运来的医疗器械搭建临时手术台;没有药架,便用100多个木箱拼凑成药品存放处。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医疗队创造了多个“第一”:完成贝宁历史上首例断电状态下的急诊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首次用中国针灸术让瘫痪7年的贝宁妇女站了起来……在医疗队的帮助下,贝宁医疗卫生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上演了一个个“医学奇迹”。

从1978年至2025年,40年来,宁夏持续开展援贝宁医疗工作,仅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累计派出27批人员,诊治患者超300万人次,完成手术7万余例。先后有33人次被贝宁共和国政府授予荣誉勋章。他们在非洲大地上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编织成一份细细密密的情谊,深深扎根在中贝人民心中。

大医精诚 ,“医”心为民

9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让诸多事物化古,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医者初心从未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医院成功收治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1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大部分患儿康复出院。1999年,医院门诊量达到了89万人次,服务范围覆盖了内蒙古、甘肃、陕西等11个省区,其中内蒙古鄂尔多斯、甘肃庆阳等地的患者占比尤为突出。

1995年9月,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被卫生部正式授予三级甲等医院资质,成为宁夏首家三甲医院。自此以后,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行,如今已更名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连续6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获得A+,稳居国家第一方阵,西北区域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医院13个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引领宁夏乃至西北区域医疗技术发展,为宁夏乃至周边群众构筑起守护生命与健康的强大防线。

目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牵头组建的医院集团和区域协同医疗网络,覆盖宁夏区内外52家成员单位,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医院还积极参与区域质控中心建设,推动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为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90年,这座比宁夏“年龄”还大的医院,以横跨两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书写着“苍生大医”四个字的厚度与分量。

杏林春秋,百年长青,从创立之初的省立医院,到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考培、预防、康复等职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执着为一方百姓解除病痛,福泽桑梓,在历史的风雨中愈老弥坚、焕发青春。

在该院90周年活动上,医院举办了2025“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大会,邀请国内“百年老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医院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以健康为中心’推动医院战略发展与运营管理”。大会还举行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AI-CBDTM临床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该实践基地将充分整合AI技术与生物芯片技术优势,在精准医疗诊断、重大疾病早筛、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助力医院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百年医院,医心为民。

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正在奋进新征程中,书写时代新篇。我们期待这所年过九旬的医院发展得更加辉煌,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群众,为宁夏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宁夏日报记者 尚陵彬 李宏亮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