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金:寻找对抗虫害的“中国答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15:16 1

摘要:在安徽农业大学生物科技楼四楼的实验室里,晚上10点灯火依然通明。李培金教授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有的在观察苗情,有的在记录数据,有的在低声讨论......这样的场景,对于2015年从英国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回国的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在安徽农业大学生物科技楼四楼的实验室里,晚上10点灯火依然通明。李培金教授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有的在观察苗情,有的在记录数据,有的在低声讨论......这样的场景,对于2015年从英国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回国的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从英国实验室到安徽试验田

2007年,李培金远赴英国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从事植物春化响应机制的研究,在国际顶尖团队中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八年后,他作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并不“明智”的决定——放弃海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实验室虽好,但终究不是自己的根。我的事业应当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李培金说。

2015年,李培金以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身份,回到母校安徽农业大学。等待他的不仅是熟悉的校园,更是一个关键抉择:是延续已有深厚积累的基础研究方向,还是转向更贴近国情和农业急需的应用领域?“科研不应是空中楼阁,尤其是农业科研,必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最终,他坚定转向,以玉米抗逆调控和遗传育种作为新的主攻方向。

转型意味着从零开始。他从搭建实验室、组建团队,到深入田间筛选材料、设计试验,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7点多就来到办公室,晚上10点多才离开,周末时间也几乎全部投入科研。他带着研究生们一遍遍跑试验田、一遍遍调整方案,在实验室和田野之间不断往返,常常一抬头,已是夕阳西下。

2017年寒假前夕,正值一项关键课题攻关阶段。因连续高强度工作,李培金在实验室突然晕倒。众人劝他立即休息就医,他却坚持等关键数据出炉、实验告一段落才接受治疗。病情稍稳,他又冒着严寒和大雪准时出现在学术年会现场,以惊人的毅力完成报告,令师生动容。

从英国的实验室到安徽的田间地头,变的是科研战场,不变的是他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的初心。而这一切,离不开他背后那一支同样充满理想与韧劲的团队。

科研路上的再出发

“抗虫研究属于国家重大需求,不论多难,这条路都得走下去”。玉米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都会面临严重虫害问题,如螟虫和蚜虫等。在造成直接伤害的同时,虫害对玉米发育也存在显著影响,会导致花期提前和雌雄不协调等问题。李培金带领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展开了攻坚。李培金常和学生们说,在抗虫基因和产品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很少,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公司。“我国不能受制于人,一定要找到打破国外垄断的办法”。

诱变,田间找材料,验证确认;找基因,精细定位;开展克隆,解析机理机制......李培金的团队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探索。一次,合肥突降暴雨,担心试验田里玉米苗受涝,学生们赶到田里时,发现李培金已提前赶到,正蹲在玉米地里仔细查看苗情。

“玉米苗期最怕水涝,这些珍贵的抗性材料一旦受损,损失难以估量。”李培金说。还有一次,他带学生去海南的实验田筛选突变体,刚下飞机就发高烧,但他依然坚持在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工作,直到又一批新的实验材料被挂上标志牌。

几年来,李培金带着学生的足迹遍布海南、合肥、宿州、金寨等南北多个地区。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成功克隆了RPX1、PEN1和LG1等重要抗虫基因,成功分离鉴定出杀虫活性物质DMNT,并开发了杀虫能力显著增强的化学改性化合物。

学生就像一粒种子

在李培金看来,高校工作者既要做好科研,也要育好人。“学生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必须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才能茁壮成长”。

他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卓越人才培育新路径。从实验室建立第一个学生走进课题组以来,他就和每一位研究生建立密切联系,坚持利用每周例会、“头脑风暴”和“One-to-one talk”等多种形式,面对面传授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除了提高学生们对科研的兴趣,老师还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良好的品格。”李培金通过定期面对面谈心、分享励志电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治学作风和创新意识。

博士研究生王云鹤选择了一个难度极大但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但在困难面前多次想打“退堂鼓”。李培金和他一起观看励志电影、读名人故事,告诉他“科研没有坦途,坚持就是胜利”。为了取得第一手实验证据,师生常常工作到深夜,实验室里不熄的灯光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标杆”。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尝试和失败,他们最终破解了植物为何开花的奥秘。当王云鹤拿到《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的接收函时,眼里饱含着激动的泪花——这是该校植物学领域在该期刊的历史性突破。后来,他荣获安徽省优秀毕业生和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表彰,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

让论文结出饱满果实

李培金带领团队针对我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抗逆性差、优良种质资源缺乏等核心问题,开展了生育期调控、耐高温和抗虫等科研攻关,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团队克隆了植物花期调控关键基因SSF,解析了其作用机制;定位了玉米生育期耐高温关键遗传位点;克隆了植物抗虫基因PEN1,解析了抗虫化合物DMNT及其作用机制。这些成果为玉米分子育种提供了宝贵基因资源。

在聚焦基础研究的同时,团队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与合肥丰乐种业公司和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不断拓展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和适用范围,创制了一批抗逆抗虫作物新种质,成功培育丰乐770和战玉211两个玉米国家审定新品种。

“坚持立德树人,潜心科学研究,服务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国家科技振兴,这是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终身追求。”这是李培金的初心,也是他长期以来矢志不渝的坚守。

如今,他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在他看来,农业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不怕失败”。“从事学术研究,就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尽管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也许辛苦数年,可能得到的是一个失败的结果。但只要方向正确,国家有需求,就要坚持走下去”。

望着试验田里长势喜人的玉米苗,李培金说:“我国农业科技还有很多‘卡脖子’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为后续研究打好地基。虽然辛苦,但值得。”

李培金(左一)指导研究生观察玉米长势与抗逆性

李培金(二排右二)与所带研究生合影

点评

以科教之笔书写爱国报国篇章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夏利明

李培金作为党员教师的优秀代表,政治坚定、追求进步,10年前毅然回国投身农业科研,主动申请入党,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他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科技攻关和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中,面向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潜心钻研,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倾心培养强农兴农人才,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深受学生爱戴。

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统一,展现了共产党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优秀品格。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