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个月前,于东来发话:“不还我清白,我宁可关门。”前几天,贾国龙也说了类似的话。可惜,虽然话一样,但这两件事完全不同。
几个月前,于东来发话:“不还我清白,我宁可关门。”前几天,贾国龙也说了类似的话。可惜,虽然话一样,但这两件事完全不同。
一个是舆论高手,一个是舆论弱鸡。于东来说话,像核弹,贾国龙发声,像打水漂。可惜这不是对错之争,而是一场情绪对撞。结果也没什么悬念:谁情绪掌控得住,谁就输了。
这场风波把朋友圈彻底撕裂了。
支持贾国龙的,多是创业者、老板,尤其是餐饮圈的。但他们大多不敢公开站队,只敢私下点个赞、发个小窗。怕什么?怕自己也被点名批斗。毕竟,在现在的网络环境里,“做事的人”很容易就成了“出头鸟”。
另一边,站罗太君的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群众。大部分是普通打工人,甚至很多人从未吃过西贝人均80元的菜,但照样骂得起劲。
就像几十万的理想MEGA,有人开不起也能骂一句“像棺材”;而买得起的,却真觉得它“像战舰”。
这不是理性,是情绪的胜利。
事件的上半场,话题焦点是“西贝的菜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支持贾的讲标准、讲国标,认为不是;支持罗的讲传播、讲流量,认为“不重要,大家觉得是,那就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还在乎标准?于是,很快,贾国龙就被压制了。
但高潮来得更猛:媒体爆出西贝用了“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这下,连于东来也沉默了。他删掉了挺贾的发言,只留下一句:“回到自己的小世界。”
这不是败给了逻辑,是败给了情绪和恐惧。
试问,一个靠冷冻技术保存的西兰花,就能掀翻一个企业;那一个曾公开说“日本是精神母国”、一个欠债不还、一个靠表演煽动情绪、一个被法院判罚的“冥灯”,为什么还能稳坐舆论C位?
答案只有一个:算法。
算法让情绪成了最大武器。谁能操控情绪,谁就能操控话语权;谁能制造冲突,谁就能主导叙事。
于东来再有道德光环,也挡不住一群“键盘判官”的围攻。他的正义,敌不过对方一张流量牌。
今天的我们,就像过去的大航海时代里的黑奴,被困在船舱里摇撸。而现在的“锁链”,不是铁的,而是情绪、流量、算法。
你以为自己在表达意见,其实你只是帮平台打工,免费制造内容、情绪和冲突。
而这套“情绪奴役系统”,只有两种平台能长期活下去:一种是出海的,比如TikTok,能在世界上争夺话语权;另一种是只在国内制造虚假热闹的,靠煽动情绪、挑动对立,来割普通人的韭菜。
这两者的区别,就像美国与英国的“废奴运动”。英国靠奴隶发家,美国靠废奴成王。因为真正强大的国家,不靠压榨弱者,而靠凝聚力和公平感。
今天的我们,也到了“要不要废奴”的关键时刻。
不是贾国龙一个人被打倒,是所有“还在做事的人”都在瑟瑟发抖;不是罗太君一个人站着,而是所有“不会做事、只会表演的人”都在壮大。
挺谁都危险,不做事才安全。
但如果做事的人都寒了心,那这个社会还能靠谁?
或许,有人该出来喊一句:
别再让做事的人流血、流泪、流量都流失。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