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里的黑猪被形容得神乎其神:它们超爱沙漠,擅长拱土,一天能翻松五平米的沙地,还能顺便完成播种、施肥甚至灌溉。猪粪做肥、猪尿保湿,草籽混进饲料再排出,俨然一套“生物永动机”般的循环系统。乍一听,简直完美。
“养猪能治沙?”
这是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挺火的新闻,说中国人在沙漠里放了十万头黑猪,居然解决了世界级的治沙难题。
看到这条新闻,真的让人挺震撼,听说过种树能治沙,没听过养猪能治沙。
中国人、黑猪、治沙,每个词都踩在了大众的关注点上。听起来就像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特别牛的事,让人忍不住心生自豪。
故事里的黑猪被形容得神乎其神:它们超爱沙漠,擅长拱土,一天能翻松五平米的沙地,还能顺便完成播种、施肥甚至灌溉。猪粪做肥、猪尿保湿,草籽混进饲料再排出,俨然一套“生物永动机”般的循环系统。乍一听,简直完美。
但我越看越疑惑。因为我多少了解一点养猪的实际状况——猪拱过的地,不把草根树根撅烂都算不错了,怎么可能反而变绿洲?
实际上,不仅仅养猪能治沙,还有人说“养羊治沙”“养兔治沙”“养鸭治沙”……版本不同,套路一致:动物松土、粪便肥田、自动播种,沙漠秒变良田。
真有这么简单?派一群动物进去,沙漠就能绿了吗?
仔细研究后我发现,这类说法虽然吸引人,但其实更像一个“生态童话”。动物治沙,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靠它们天生习性自动完成改造,而是依托于一套以经济开发带动生态治理的系统工程。
我给大家简单来描述下,给猪猪的饭里掺上草籽,又能把没消化的种子拉到沙子里,直接进化成无情的播种机器。
猪粪发酵完又是上等的有机肥,猪尿一渗透,水分还有了。
用嘴拱地-用屎种地-拿粪施肥-拿尿灌溉-生成的作物再当饲料,形成一个完美的生态闭环,整个过程变成了生物永动机。
看上去没有根据的事情,实则经过周密的布局,黑猪们并不是无情的被放养在沙漠里,任其乱拱,而是用现代养殖技术进行管控。比如所谓的“沙漠黑猪”,实际是耐热的红山猪,养殖场得采用全漏缝地板、智能喷雾降温等节水技术,尽可能控制用水、集中处理排泄物。兔子也一样,用的是适应干燥的獭兔,但仍需棚舍精细化喂养。
这一切的核心,其实是在沙漠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养殖”,而治沙本身,靠的依然是最传统的草方格固沙、植树种草和人工作业。动物养殖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环——目的是让治沙有经济回报,吸引人和企业愿意留下来。只有人驻下来了,治沙才能长期推进。
相比之下,目前真正成效显著的是“光伏治沙”。沙漠阳光充足,发电效益明显;光伏板遮阳防风,能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扬沙;清洗光伏板的水还可用于灌溉板下作物。作物又能作为饲料反哺养殖。这是一种综合能源、农业与生态的复合模式,远非单靠某种动物就能实现。
说到底,治沙从来不是一个靠某种“神奇动物”就能轻松搞定的事情。它背后是技术、人力、资金和长期投入的结果,这就相当于一个综艺节目,表面上看是几个明星在台上互动,实际上,背后有上百人的团队,十万黑猪背后也有这样的大型团队。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沙漠变绿洲只需派几万头猪、几万只兔就可以,那是对所有真正在沙漠中付出汗水与智慧的治沙人最大的不尊重。
治沙没有捷径,真正的奇迹,来自于人和科学。忍不住感慨,中国人太聪明了,世纪难题都能解决!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秦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