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酒场,从告别高度酒的傲慢开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5:45 2

摘要:最近,不少酒企都在推低度酒讨好年轻人。但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会长、钓鱼台国宾酒业总经理丁远怀却公开反对白酒过度低度化。

酒桌文化该休矣。

高度白酒从来都不懂年轻人,年轻人也从来都不需要高度白酒。

“中国白酒不适合低度化”,“白酒降度会臭”。

最近,不少酒企都在推低度酒讨好年轻人。但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会长、钓鱼台国宾酒业总经理丁远怀却公开反对白酒过度低度化。

这样的话除了显示出高度白酒的傲慢之外,一无是处。

年轻人就爱喝臭的酒?

丁会长说白酒降度之后会臭,到底是自己实力不行,还是自己实力不行?

丁会长所在的钓鱼台国宾酒业深耕酱酒领域,但酱酒老大哥茅台首先就不会答应低度酒会臭。因为茅台曾在1986年、1991年、1992年、1997年分别推出39度、43度、38度、33度产品。

丁会长说这话之前也应该好好查一查现在国际上卖得最好的是什么酒。

在国际烈酒市场上,全球年轻人已经把20度的真露喝成了2024年烈酒品牌榜首,销量超过第二、三、四名总和。

更不凑巧的是,韩国真露与中国白酒同宗同源,它的技术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低度酒的市场已经说明了:丁会长的说法是完全与事实相悖的。

反观高度酒,前几天,20家白酒上市企业半年报已经全部披露,上市酒企总营收下降,行业正经历着阵痛期。

用简单直接的话说就是:高度酒真的不行了。

这也是包括五粮液、舍得酒业、泸州老窖这样的头部酒企最近接二连三地推出低度产品的原因。

总不能自家的高度白酒卖得不好,年轻人喜欢的低度酒卖得好,就说高度酒是香的,低度酒会发臭吧?

年轻人不吃酒桌文化那一套,该整顿酒场了

臭的可能不是白酒,是酒桌上散发出来的“爹味儿”。

放眼世界八大烈酒,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龙舌兰引领一场穿越南美大陆的摩托车旅行,

伏特加的主场是莫斯科郊外冷冽的晚上,

白兰地灌醉了一位位大发现时代的船长。

而中国白酒一度总会让人联想起肚腩,行政夹克和山东酒桌座次指南。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茅台董事长季克良曾对马云讲,现在年轻人不喝茅台了,将来茅台麻烦大了;马云回道,不用担心,我小时候也特讨厌茅台,但是等我有了人生阅历,酸甜苦辣,吃了很多苦头以后,我自然觉得茅台还是很有意思的。

小时候听爸妈的话,长大了还要听白酒的话?年轻人可不吃这一套。

相较于季克良,现任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就“进步”了很多,认为年轻人并不是不爱喝白酒,而是不喜欢酒桌文化,全是吹捧和恭维。

当然,张德芹也只看明白一半。实际情况是,年轻人既不喜欢酒桌文化上的“爹味”,也对白酒没有文化感悟和情感连接。

更离谱的是,所谓酒桌文化,你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文化。

《战狼》电影中,吴京扮演的主角冷锋拿着一个酒瓶,向龙小云介绍着自己的光辉战绩:“我从来没喝醉过,我3岁开始喝酒,5岁灌趴下两个比我大6岁的男生,12岁酒壮怂人胆,偷看女生洗澡。”炫耀自己喝酒早,炫耀自己酒量大,再来点令人浮想联翩的荤段子。

从冷锋的一段话中,似乎可以看见酒桌上千千万万的人。如果说冷锋只是表现出自己酒量厉害的话,那酒桌上喝到位之后,就可以见识到何谓“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

一直以来,白酒之于当代中国年轻人,四舍五入等于一种精神创伤。它是热衷饭桌键政的远房亲戚;是上大学时油腻的学长;是工作后喜欢讲以下三点的经理。

如果说白酒是成人世界的入场券,那么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不再愿意加入这场服从性测试的游戏。

毕竟00后今年已经25了,整顿完职场,也是到了整顿酒场的时候了。

酒企什么时候才能放下身段

丁远怀说中国白酒不适合低度化,实际上和所谓的酒桌文化一样,是对低度酒、对年轻人的傲慢。

这种态度就差明摆着说:你们年轻人不懂什么是好酒,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饮酒方式。

但年轻人哪管你叽里咕噜说一大堆,只会实打实地用消费投票。

主打低度的RIO,2023年揣着33亿的成绩单,把一众老牌名酒按在地上摩擦;40度的江小白2019年卖了30亿。如果老牌白酒还是看不起低度酒,失去市场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因为38度国窖1573已经被喝成了百亿级单品。

年轻人反对的不是酒精,而是被强加的饮酒文化和权力游戏;他们抗拒的不是醉酒的感觉,而是失去自主选择的自由。

当酒企能够放下身段,真正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时,或许才能找到与传统共创新的平衡点。

饮酒应当是自愿的、愉悦的、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功利的、压抑的。这场变革已经开始,无论传统酒企接受与否,时代的酒杯已经转向。

来源:中国餐饮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