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上海戏剧学院一则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完成报到,与《新闻联播》主播潘涛互动交谈。机器人开玩笑说:“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聊,不过我只是博士生,不是机器人哦!”潘涛感叹道:“反应特别迅捷,跟他互动有语言还有眼神的交流,出乎我的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源:澎湃新闻
9月14日,上海戏剧学院一则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完成报到,与《新闻联播》主播潘涛互动交谈。机器人开玩笑说:“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聊,不过我只是博士生,不是机器人哦!”潘涛感叹道:“反应特别迅捷,跟他互动有语言还有眼神的交流,出乎我的想象。”“学霸01”还对潘涛说:“无论身份如何,咱们都在为戏剧与影视的未来添砖加瓦。一起努力,不负热爱!”幽默的对话,清晰的表述,看得人直惊叹。这哪儿只是在展示技术,更是一个超有象征意义的时代信号 ——未来,真的要来了。
过去,机器人多被视作人类的工具,而“学霸 01”的入学,标志着机器首次以“学习主体”的身份站上舞台。它不仅能应对学术任务,与人互动时还会主动搭话、感知情绪。潘涛提到的“反应快”“有眼神交流”,正是机器“拟人化”能力的生动体现。这一变化意味着,未来教育场景中,人类与智能体或许能成为师徒,或是并肩学习的伙伴,并将彻底改写我们生产知识的方式。
作为艺术殿堂,上海戏剧学院接纳机器人博士生,恰恰印证了人工智能在创意领域的潜力。要知道,戏剧与影视行业极其考验情感表达和文化理解,曾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创意高地。如今,AI却能分析剧本结构、模拟表演风格,甚至参与艺术创作。技术与艺术的界限被打破,新创作模式呼之欲出:人类定灵感与美学方向,机器拓展形式、提高效率。
不过机器人都能当博士生了,也倒逼着教育体系必须来场大改革。以往的教育模式,都是围绕人类认知规律设计的。如今智能体入局,老师们首先要搞清楚,“学习”的定义是否需要更新?机器人该如何参与学术讨论?它的毕业标准又该怎么定?要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得搭建一套全新的教育框架,将机器的算法思维与人类的批判性思维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适配人机共生时代的新型人才。
机遇之下,挑战与风险也随之而来。既然AI都能当博士生了,一系列伦理与社会问题浮出水面:机器人拥有知识产权吗?它的研究成果算领谁的?学术评价体系要不要为智能体单独制定标准?更值得深思的是:若机器能模仿人类的情感与思维,人类该如何守住自身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与制度规范,让这类实验多一份审慎,确保技术始终不偏离服务人类的核心目标。
乐观一点看,“学霸01”入学,是人类社会迈向“人机共生”时代的一个缩影。这种共生不是说机器代替人,而是互相帮衬、一起变强:人类靠AI拓展认知的边界,AI则靠人类找到目标和意义。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AI科学家、AI艺术家、AI工程师跟人类一起干活,联手解决气候变化、治病救人、传承文化这些复杂问题。这种协作,将重新定义生产力和创新模式。
往大一点说,机器人入学事件,最终指向一个哲学命题:在智能体不断逼近甚至超越人类某些能力时,我们如何定义“人”?或许正如某些学者所言:技术的高度取决于人文的深度。人类的独特价值在于情感、伦理意识和整体性思维,而AI的进化恰恰提醒我们要更加珍视这些特质。在人机共生的新篇章中,进步不只是让机器更像人,更是让人更“成为人”,用包容的心态和智慧,引导技术向善而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