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车司机到“富硒米哥”,他带665户农户种出“金稻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6:29 2

摘要:“尹总,今年的富硒中稻又丰收了!这袋是刚割的,你瞅瞅这品质,比去年还好哩!”清晨,阳光洒在上犹县紫阳乡的田埂上,脱贫户魏正秀扛着刚从三轮车上卸下的满满一袋稻谷,脚步轻快地走进上犹县为民粮油有限公司的加工厂,脸上的笑容比稻穗还饱满。

“尹总,今年的富硒中稻又丰收了!这袋是刚割的,你瞅瞅这品质,比去年还好哩!”清晨,阳光洒在上犹县紫阳乡的田埂上,脱贫户魏正秀扛着刚从三轮车上卸下的满满一袋稻谷,脚步轻快地走进上犹县为民粮油有限公司的加工厂,脸上的笑容比稻穗还饱满。

魏正秀口中的尹总,就是那个让乡亲们年年丰收、岁岁增收,被大家亲切称为“米哥”的尹英强。这个曾经跑运输的“80后”,用14年时间,把紫阳乡“油米之乡”的招牌擦得锃亮,更让“有机富硒米”变成了农户的“致富米”。

为民米业展厅。申正/摄

从货车驾驶室到稻米加工厂

2006年,刚大学毕业的尹英强成了一名货车司机,专跑家乡紫阳乡到外地的稻谷运输线。看着家乡梯田里长出的好稻谷,却只能低价卖给中间商,乡亲们一年到头忙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尹英强心里不是滋味:“紫阳乡自古就是油米之乡,山好水好,稻子比别处的香,为啥就卖不上价?”

彼时的他,还只是个帮人送大米的司机,却悄悄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是能自己办个米厂,把家乡的好米卖到更远的地方,乡亲们不就能多挣钱了?”

2010年,紫阳乡一个年迈的老板经营了几十年的老米厂因无力经营寻找接手人,老板先后三次找到尹英强,诚意满满:“厂房免租一年,设备作废铁价3.6万元卖给你,就盼着有人能把厂盘活,让乡亲们的稻谷有个好去向。”

尹英强翻出多年跑运输攒下的积蓄,又找亲戚借了一些,四处筹措,凑足5万元资金,终于接过了米厂的钥匙。开业那天,他在厂门口贴了张红纸,上面写着“为民米厂,为人民种好米”——这既是米厂的名字,也是他的执念。

起初的日子不好过。接手厂房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没有余钱去收稻谷和添加设备,正当发愁之际,父亲二话不说,拿出了家里的房产证,让他去贷款收稻谷。

靠着父亲的房产证贷来的20万元,他挨家挨户跑,村民们看着这个“毛头小子”,心里犯嘀咕:“这么年轻,能靠谱吗?”可大家都相信尹英强的父亲——老人早年开副食店,为人实在,从不缺斤少两,靠着父亲的“诚信口碑”,没钱收更多稻谷的时候,村民们都愿意把稻谷赊给尹英强。“我爸常说,做生意就是做人,人靠谱,生意才长久。”尹英强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

“米哥米嫂”在紫阳农贸市场帮农户直播销售农副产品。吴竹平/摄

从“小作坊”到“双认证”

接手米厂的第一年,尹英强就让米厂扭亏为盈。可新的问题很快来临:小作坊式的生产,大米品质不稳定,进不了大型商超,销路局限在县里。

“要做就做最好的米!”尹英强带着团队跑遍了紫阳乡的山山水水,终于摸清了家乡的“宝藏”——这里的土壤天然含硒,山泉水昼夜流淌,梯田远离工业污染,昼夜温差大,水稻生长周期比别处多20多天,米质自带清甜。这不就是天然的“有机富硒米”基地吗?

2014年,一场意外火灾烧毁了米厂的一个仓库,但尹英强没气馁,反而借着这个机会“升级”——在乡政府的贴息贷款支持下,他新建了标准化厂房,淘汰旧设备,还承包了100多亩梯田,开始试种有机水稻。

不过,种有机稻,可不是简单事儿。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病虫害怎么防?尹英强跟着老农学“土办法”:用花生榨油后的枯饼、牛粪当肥料,既能肥田又环保;田里放鸭苗,让鸭子啄虫除草;稻穗长出来后,再放进青蛙和鱼,形成“稻渔共生”的生态链;遇到病虫害,就撒上物理石灰,安全又有效。

尹英强在满坑有机富硒水稻基地撒石灰防治病虫害。申正/摄

2017年,第一批有机水稻收割,尹英强带着大米去检测——不仅有机指标达标,土壤里的天然硒含量也达到了富硒标准!这让他喜出望外。2018年,大米拿到有机认证;2019年,乘着国家“发展富硒农业”的政策东风,尹英强立刻申请富硒水稻认证,2021年成功获批;2022年,“有机+富硒”双认证落地,紫阳乡的大米终于有了“金字招牌”。

从最初每斤2元的普通米,到私人订制6.7元/斤的优质米,再到40元/斤富硒高端米,甚至有航空公司专门找上门,以10多元/斤的价格长期采购。尹英强的米,越卖越俏,也越卖越远,他说:“咱紫阳的米,靠的就是‘天然富硒’和‘生态有机’。”

从“自己富”到“大家富”

“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米厂越做越大,尹英强没忘记当初“种好米”的初心。

他成立了上犹县为民致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出“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免费给农户送种子、派技术员上门指导,收割时以高于市场价20-40元/百斤的价格收购——政府统一收购价135元/百斤,他给农户的价是180元/百斤。“只要农户按标准种,咱就保价回收,不让大家白忙活!”

紫阳乡店背村的阿伟,曾是村里的困难户,尹英强得知后,主动聘请他到米厂上班,“一天100元,管吃管住,还能学技术”。如今的阿伟,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补贴家里。像阿伟这样的农户,米厂和基地里还有五六十个,一半以上是低收入群体。

截至2024年,尹英强的种植基地从最初的100多亩,扩大到1000多亩,另外带动665户农户种植3500多亩水稻,其中139户是脱贫户、监测户。“以前种稻子,一年到头也就挣几千块,现在跟着尹总种富硒稻,光卖稻谷就能多挣好几千,还能在基地打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农户们说起尹英强,满是感激。

疫情期间,作为县里的粮食应急加工供应点,米厂开足马力生产,保证大米“不脱销、不断档、不加价”;他还捐赠了价值2.8万元的大米,将物资送往防疫一线。“关键时刻,企业得有担当,乡亲们的饭碗不能丢!”这句话总是挂在他的嘴边。

从“线下跑”到“线上火”

“以前线下卖米,光运费就占了不少成本,远方的客户想买都难。”尹英强一直在琢磨怎么把紫阳的米卖得更远。2023年,驻村第一书记找上门,建议“试试直播带货”——这一试,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直播间里,尹英强和妻子化身“米哥”“米嫂”,带网友看梯田里的水稻、加工厂的生产过程,还现场煮米饭,让大家看“富硒米煮出来的饭油亮香甜,不用菜都能吃两碗”。没有经销商差价,价格更实惠,网友们纷纷下单。

尹英强在上猷臻品馆直播带货。方春花/摄

在政府的引导下,尹英强还组织乡里几家企业一起供货,抱团做直播。2023年,线上线下总销售额突破1亿元。2024年,销售额再创新高,达1.3亿元。

不仅如此,尹英强还延伸产业链,开发出富硒米酒、栀子米粉等深加工产品——29.9元6包的栀子米粉,每斤加了10%的野生山栀子粉,有色无味还有营养,一上线就成了爆款。“每年我们都会选新种子、试种试验田,让我们紫阳的米不仅好吃,还能变出更多花样,让乡亲们的收入更稳!”

从货车司机到“富硒米哥”,从接手老米厂到带领665户农户共富,尹英强用14年证明:乡村有广阔天地,带着初心、敢闯敢干,梯田上也能种出“金稻穗”。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