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互联网风暴,让贾国龙再次站上舆论中心。从创业37年的老牌餐饮人,到陷入“被误解”的漩涡,他说:“我现在进入了一个循环——要自证清白。”
一场互联网风暴,让贾国龙再次站上舆论中心。从创业37年的老牌餐饮人,到陷入“被误解”的漩涡,他说:“我现在进入了一个循环——要自证清白。”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突然发声,直指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接下来三天,他连发三十多条微博,还开了场直播,在线破十万人。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迅速把贾国龙和西贝推向风口浪尖。
“日营业额直接掉了100万,第二天又掉100万,第三天我估计会掉200到300万。”贾国龙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坦言。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舆论风波,而是西贝自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外部危机。
更严重的是,连锁反应开始蔓延:客流量断崖式下滑,社交平台质疑声不断,品牌信任感受到冲击。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贾国龙没有选择沉默,更没有选择妥协。他一边组织团队还原菜品过程,一边坚决表态:“生意我可以不做,但官司我一定要打。”
他始终强调一点:罗永浩在西贝某门店点的13道菜中,一道预制菜都没有。“你可以说不好吃,可以批评服务,但你不能说我们‘全是预制菜’,这完全背离事实。”
在旁人看来,或许“道个歉、请老罗吃顿饭、搞个联名菜单”是更聪明的公关策略。但贾国龙说:“那太商业了。”他不想用姿态妥协来换取短期回暖,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品牌危机,更是一次价值观的捍卫。
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集中在“预制菜”三个字上。消费者对它的焦虑,正在成为舆论爆点。
贾国龙的解释是:“预制菜”是指菜品在工厂完成烹饪、封装后,通过加热即食。而“预制工艺”是提前做好部分准备工作,比如炖好的高汤、处理好的净菜,是为了保障口味和效率。
“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没有预制菜。”他强调。
事实上,很多高品质餐厅都采用“预制工艺”。这并不意味着偷工减料,而是为了高峰期出餐速度、口感一致性,以及食品安全。西贝作为一家直营连锁企业,靠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净菜、标准操作流程保障质量。
贾国龙也坦承,西贝曾尝试过一个快餐子品牌“西贝小牛焖饭”,其中确实用过预制产品,但这个品牌早已在今年初停运,门店体系中并未使用。
贾国龙不是第一次被质疑。做企业37年,走南闯北,从巴彦淖尔一个小店做到全国连锁,他早已习惯餐饮这门生意的风风雨雨。但这一次不同,这是一次来自超级流量IP的正面攻击,杀伤力远超以往。
“以前我们遇到的危机,都是内部问题,这次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外部危机。”他说。
而最让他痛心的,是舆论的误解和断章取义。“西贝有没有做错事?当然有,我们不完美。但我们不是骗子。我们对顾客的承诺一直没变——不好吃不要钱。”
他不否认这次危机对西贝品牌带来的打击,但他选择面对。他说:“真正的声量,不在网上,而在门店,在一桌一桌的顾客那里。”
在采访中,贾国龙时常显得疲惫,但每次谈到“值不值得坚持”时,他都语气坚定。他说:“我们不是为了赢罗永浩,是为了把事情说清楚。”
他承认自己很在意网络评论,但也知道自己无法控制舆论洪流。他最在意的,是西贝是否真的做到了对顾客负责,是否真的在食品安全、出品标准上做到极致。
“我们不是完美的,问题我们也会改。但如果你说我们‘全是预制菜’,那我一定要站出来说话。”
有人说贾国龙这一次太刚,也有人说他太轴。但在这个真假难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企业家敢于站出来、把锅端上来复盘菜品流程、解释行业标准,至少说明:他还相信事实、相信透明。
互联网喜欢流量,但品牌靠的是信任。西贝这场风波结局如何还未可知,但贾国龙用亲自站在风口的姿态,回应了一句早已被遗忘的老话:
“不怕被误解,就怕不敢解释。”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