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环境治理、个人防护和应急处置、送医救治的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蚊媒密度,严防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养老机构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
目标与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环境治理、个人防护和应急处置、送医救治的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蚊媒密度,严防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养老机构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
组织管理
(一)落实主体责任。养老机构主要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应建立养老机构防蚊灭蚊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
(二)制定应急预案。结合养老机构实际,制定基孔肯雅热防控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架构、责任分工、监测报告、应急处置、保障措施等。
(三)配备物资储备。做好消毒剂、杀虫剂、喷雾器、个人防护用品等防疫物资储备。
三
环境卫生管理
(四)清理积水。每日全面检查并清除院内各类积水容器,如室外各种盆、瓶、罐等;院内或室内的水桶、水缸、水槽等储水容器严密加盖并定期换水;室外洼地、运动器材内积水应用砂土填埋,水生植物、花盆托盘、饮水机水槽、空调冷却水,应每隔3-5天清除或换水;对院内的蓄水池、排水沟、积水井等难以清除积水的水体,每周至少一次用水泵抽水排空,或投放灭蚊蚴杀虫剂。
(五)垃圾处理。及时清运院内的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在院内设置专门的垃圾存放区域,并进行分类存放,防止垃圾堆积滋生蚊虫。
(六)卫生死角清理。定期对养老机构的各个角落进行清洁,重点清理房间、办公室、食堂、厕所等人员活动频繁区域的卫生死角,保持环境整洁。
四
药物消杀管理
(七)消杀责任与人员。明确养老机构消杀责任人,优先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消杀机构开展工作;若自行消杀,需安排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确保操作规范。
(八)消杀药物选择。选用国家批准、低毒高效的消杀药物,幼虫消杀可优先使用双硫磷、倍硫磷等速杀型灭蚊幼剂;成蚊消杀选用复方类杀虫剂(如烯丙氯菊),避免使用禁用、限用药物。
(九)消杀范围与频次
1.幼虫消杀:排水沟、沙井、蓄水池、建材存放处等有积水的位置,每周至少1次投放灭蚊蚴药物,确保药物覆盖所有积水区域。
2.成蚊消杀:室外环境(院内围墙周边、材料堆放区、厕所周边)每周一次滞留喷洒,三天一次空间超低容量喷雾;室内场所(宿舍、办公室、食堂)每周一次超低容量喷雾消杀,消杀时提前通知人员撤离,待药物散尽后再进入。
(十)药物储存与记录。单独设立通风、避光的药物储存柜,远离食品、火源和生活区,张贴“危险品”标识;建立消杀台账,详细记录药物名称、使用时间、范围、剂量及操作人员,留存备查。
五
防蚊设施设置
(十一)安装纱窗。在养老机构宿舍、办公室、食堂等室内场所的门窗处安装细密纱窗,防止蚊虫飞入室内。
(十二)设置灭蚊灯。在厕所、食堂等室内场所合理设置小型灭蚊灯进行物理灭蚊,定期清理灭蚊灯内的蚊虫尸体。
(十三) 使用蚊帐。为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提供蚊帐,尤其是在休息时间,确保老年人能够有效防蚊叮咬,蚊帐应定期清洗和检查,如有破损及时更换。
六
人员防护措施
(十四)个人防护用品。为户外人员提供足量的驱蚊剂,要求院内人员尽量避免在清晨、傍晚、树荫、草丛等伊蚊活跃高峰时段和地点长时间逗留,加强防护,规范使用驱蚊剂。
(十五)健康监测。建立养老机构全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登记健康状况。对新入院人员纳入每天健康监测台账。如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热疑似症状,须立即送医,报告养老机构负责人、市区民政局并上报属地疾控部门,严禁疑似症状私自外出。
对于本地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的共同暴露人员,首次健康监测应询问其近一个月以来有无发热、关节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热疑似症状,若无,后续应实行每日健康监测,并持续完成12天的健康监测。
七
应急处置工作
(十六)送医救治。机构人员若出现发热、关节剧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热疑似典型症状,须立即安排送医就诊。
(十七)终末消毒。如院区或周边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处置工作,并对养老机构进行全面终末消毒。
八
宣传教育工作
(十八) 知识普及。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向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及老年人普及基肯孔雅热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方法等知识,提高管理人员及老年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十九)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参加基肯孔雅热防控知识培训,重点讲解药物消杀安全注意事项、个人防护要点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