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怒评“隔夜味”,西贝急发公开信,究竟能挽回口碑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19:52 1

摘要:今年9月初,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在西贝吃饭时,吃出了一股“隔夜味”。他没说是哪道菜,也没说是哪家店,但这条微博还是火了。西贝的老板贾国龙一看情况不对,立马发了公开信,希望能平息这场风波。

今年9月初,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在西贝吃饭时,吃出了一股“隔夜味”。他没说是哪道菜,也没说是哪家店,但这条微博还是火了。西贝的老板贾国龙一看情况不对,立马发了公开信,希望能平息这场风波。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有人觉得罗永浩是在为消费者发声,也有人觉得他是故意找茬,像以前那样,用一场“吵架”吸引他新项目的流量。

罗永浩的这条微博没有过多修饰,只说了一句:“吃出了隔夜味。”这句话虽然轻描淡写,但信息量很大:一是暗示西贝用了预制菜,二是表达了对这道菜品质的不满。

熟悉罗永浩的人都知道,他不是第一次“开炮”了。过去几年,每次他要做新内容、新产品,都会找一家大企业“开个头”,西门子冰箱门、宜家布局、小区物业供暖。这次,他的新播客刚上线没几天,西贝就“撞枪口上了”。

所以,很多人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又一次吸引流量的剧本。

罗永浩明知“营销号预制菜≠行业预制菜”定义差异仍搅浑水,在过去的直播中,他自己也带过预制菜产品,还说“和现做的差不多”。这次他突然“吃出隔夜味”,难免让人觉得,这不是单纯的消费者吐槽,而是带着某种目的的“选题”。

面对舆论压力,西贝很快发了一封公开信。信里主动提到的那道菜是“现烤,不可预制”。

这封信看起来像是解释,但仔细读却发现有点“打太极”。比如,他们只强调“现烤”,但没有解释食材本身是不是冷冻的,是不是提前腌制好的。但这些恰恰是消费者最在意的地方。

说到底,一道菜是不是预制菜,不是看它是不是“现烤”,而是看它从原材料到上桌,经历了多少“流程”。而在“预制菜”这个词上,消费者和餐饮行业的定义本身就不一样。

行业里说的预制菜,可能指的是提前处理过、方便出餐的半成品;但在很多消费者眼里,预制菜就等于“不新鲜”“速食”“偷工减料”。这中间的认知差,才是这次争议的根源。

这几年,关于预制菜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有人担心它会降低餐饮品质,有人担心它影响食品安全,也有人喊出口号:我要“知情权”。

但问题是,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预制菜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判断依据。你觉得是预制,他觉得是现做,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这种情况下,去争论“知情权”,就像是在“对着空气喊话”。要求企业标注“预制菜”,听起来合理,但在没有标准的前提下,怎么标、标到什么程度、谁来监督,都是问题。

而这场争议中,西贝和罗永浩,其实就是拿着同一盘烤鱼,在讲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贾国龙在公开信发出后,很多人评价他“太刚了”。他不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表达情绪,但这次他面对的是罗永浩,节奏明显被牵着走了。

而反观罗永浩,他的表达一直很有技巧。一条微博,引起公众情绪;一段播客,延伸成了完整话题;再往后,可能会有更多相关内容推出。这种“导流式表达”,早已成为他内容体系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罗永浩并不是不懂企业难处。他办过企业,知道怎么拿捏企业。更知道公众关注的是“新鲜”“健康”“真材实料”,而不是“流程是否合理”。

所以,这场争议,表面上是消费者和餐厅之间的“预制争议”,其实是两个讲故事高手之间的“话语权之争”。

这场争议发展但现在,讨论得不只是“预制菜”,而是公众对表达的敏感程度变得更高了。罗永浩说一句“隔夜味”,就能掀起一场风暴,是因为大家对餐饮信任感本就脆弱,稍有波动,就容易掀起一阵波浪。

消费者吃的也不只是菜,还有品牌传递出的态度和诚意。

真正能赢得信任的,不是道歉、促销,而是在面对争议时,企业能否给出清晰、透明、直接的回应。

而罗永浩式的表达,或许也在提醒我们:在舆论场上,谁能讲出一个“让人信”的故事,谁就能占据主动。

可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故事”,还是只是想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