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比起 “吵不赢”,西贝更该琢磨的是:为啥明明合规,却还是惹了众怒?为啥定价早就摆在那,偏偏这时候被骂 “不值”?
罗老师吵架确实有一套,西贝在舆论场上被压着打,这已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
但比起 “吵不赢”,西贝更该琢磨的是:为啥明明合规,却还是惹了众怒?为啥定价早就摆在那,偏偏这时候被骂 “不值”?
我们替贾老板捋了捋,问题可能藏在 “预制菜的说法” 和“价格和体验的落差” 里,甚至和 “消费者到底信什么” 有关。
这招说简单也简单,把握住关键,或许能让西贝从 “被动挨打”,转成 “主动破局”。
想知道是啥?那咱们一起聊聊。
或许有人会说:“罗永浩这哪是‘吵架’,分明是仗着粉丝多欺负人。”
这话不是没道理。几千万粉丝的量级,30多条微博加一场直播,相当于拿着大喇叭在广场上喊话,西贝就算想回应,声量也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普通消费者发现餐厅用预制菜不说明,最多在朋友圈抱怨两句,哪能掀起这么大波澜?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争议里确实有“流量碾压”的意味,西贝像被按在地上摩擦,多少有点“不公平”。
但往深了想,流量只是“放大器”,不是“点火器”。
如果西贝从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这道菜用了预制料包”“那道菜是现做”,哪怕价格不变,罗永浩的大喇叭再响,也喊不出这么大动静。
就像一个气球,本身没破口,再用力吹也不会炸。
西贝的问题在于“隐瞒”这个破口,流量只是让这个破口暴露在更多人面前。所以与其说流量霸凌,不如说流量只是把“消费者知情权被侵犯”这个普遍痛点,摆到了聚光灯下。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替西贝叫屈:“人家定位中产,卖得贵点怎么了?”
市场定价本就该多元,就像有人买几百块的T恤,有人买几千块的,只要有人愿意买单,就没什么问题。
西贝强调“家庭欢聚”“儿童餐品质”,这些标签本身就带着“精致”“安心”的附加值,消费者愿意为这份“安心”多掏钱,原本合情合理。
可问题出在“贵”和“预制菜隐瞒”的叠加。消费者花90元人均,期待的是“现做的新鲜”“看得见的品质”,结果有了“冷冻鱼”“冷冻西蓝花”的出现,这时候“贵”就从“为品质买单”变成了“花冤枉钱”。
就像你花高价买了件“手工定制”的衣服,结果发现是工厂流水线货,生气的不是价格高,而是“不值”。
所以西贝的“贵”之所以招骂,关键不在数字,而在“价格”和“体验”的落差。
还有人可能会说:“预制菜有官方标准啊,西贝没违反规定,凭什么挨骂?”
如果按照官方定义的预制菜是“加热后可直接吃的预包装菜”,西贝用半成品可能确实不算“官方预制菜”。
站在企业角度,“我符合规定”的委屈很真实。就像学生做了一套超纲题,老师按标准答案判错,学生肯定不服。
但消费者哪管什么官方标准?大家去餐厅吃饭,图的是“现做”的新鲜劲儿。
在普通人眼里,保质期18个月的鱼柳、提前腌好的海鲈鱼,就算不算“官方预制菜”,也绝不是“现做”。
这就像食品添加剂,哪怕符合国家标准,只要标出来,总会有人介意。
企业不能只盯着“合规”这条底线,更得看“合情”,能不能让消费者心里舒服。西贝要是早想明白这点,主动说清“哪些菜用了预加工”,可能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或许还有人觉得:“贾国龙坚持‘是非黑白’挺有骨气,做生意就得讲原则。”
确实,要是连对错都不分,企业也走不远。但“是非”在法庭和舆论场里是两码事。
法庭讲证据,舆论讲感受。贾老板说“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须说清”,可消费者关心的不是“你对不对”,而是“你有没有尊重我”。
海底捞当年出了卫生问题,没纠结“标准”,直接发7页长信认错整改,反而赢回了信任;巴奴杜老板深夜致歉,也是一个道理。
餐饮行业做的是“人心生意”,比起“我没错”,“我改了”更能让人接受。贾老板的“骨气”,在消费者眼里可能变成了“固执”。你连我最在意的“知情权”都不在乎,还跟我谈什么是非?
再说说西贝的儿童餐策略,这确实算是西贝为数不多的“破局点”。它的儿童餐本来就靠“营养”“带娃服务”出圈,与其纠结“是不是预制”,不如把“营养透明”做到极致。
比如公示每道菜的营养成分、溯源信息,告诉家长“虽然用了预加工,但营养配比经过专业测算,比现做更稳定”。
这不是狡辩,而是把“缺点”转化为“特点”,至少能让部分家长觉得“虽然预制,但为了孩子营养,贵点也值”。
说到底,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预制菜好不好”“西贝贵不贵”,而是“信任”二字。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只要你说清楚;可以接受贵,只要你让他觉得“值”。
怕的是“藏着掖着”“名不副实”。
罗永浩能赢,不是赢在吵架技巧,而是赢在他站在了“维护信任”的立场;西贝会输,也不是输在预制菜本身,而是输在破坏了这份信任。
对所有餐饮企业来说,这可能比任何“舆论战技巧”都更值得记取。流量会退潮,争议会过去,但失去的信任,捡回来可就难了。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