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个人账号突然被设为私密状态,过往发布的内容全对外隐匿了。
2025年9月1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个人账号突然被设为私密状态,过往发布的内容全对外隐匿了。
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消息时,我还以为是平台故障或者账号被盗,后来翻了翻前几天的媒体报道才发现,这事跟他力挺西贝的操作连在一起,根本不是意外。
要把这事讲明白,得倒回几天前。
当时罗永浩正和西贝陷在预制菜的争议里,罗永浩公开说西贝用了预制菜却没明确告诉消费者,还卖得贵,质疑消费者的知情权没得到保障。
本来这是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事,没成想于东来突然站出来,在个人账号上提了一嘴,说西贝、海底捞这些品牌,给大家提供了“放心又可口的吃饭地方”,字里行间都是认可。
本来这话说出来,不少人还夸他够仗义,在同行有争议的时候敢站出来说话。
但没等这股“仗义”的声音发酵多久,西贝那边就出了岔子。
西贝为了自证清白,开了后厨直播,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餐品没问题。
可直播刚开没多久,就被网友扒出不少问题,有人说看到直播间里的“现切羊肉”,其实是冷冻肉解冻后再切的;还有人发现部分菜品是隔夜的,加热后就端上了桌。
这些细节一曝光,网上的批评声一下子就起来了。
本来站在于东来这边的评论,也开始变味。
之前说“东哥格局大”的人,慢慢变成了“是不是收了好处才站台”“这波翻车翻得彻底”。
我翻了翻当时的评论区记录,也就几个小时的功夫,负面评论就压过了正面声音
于东来大概是看到了这股风向,没等网友再多说什么,就把账号设成了私密,之前力挺西贝的内容也悄悄删了。
本来以为他之后会出来解释两句,可直到现在,他也没说过一个字,这种沉默反而让整个事更耐人寻味。
于东来当时敢站出来力挺西贝,可能是真觉得西贝的产品过关,毕竟他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对同行的判断或许有自己的标准。
但他没料到,舆论这东西变得太快了。
前一天还在被称赞“仗义”,后一天就可能被质疑“利益捆绑”。
我跟做公关的朋友聊过,他说现在信息传播太快,一条负面消息或者一个争议细节,很容易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像于东来这种自带“良心企业家”标签的人,稍微有点偏差就会被盯着不放。
其实这种“站台翻车”的事,商圈里也不是头一回了。
之前有个行业大佬,给一家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站台,一开始大家都夸他有眼光,能发现好项目。
结果没几个月,那家科技公司就爆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投诉不断。
那个大佬也被连累,之前的“有眼光”变成了“没眼光”,最后没辙,只能赶紧跟那家公司撇清关系,生怕影响到自己的品牌。
如此看来,于东来这次“隐身”,与其说是“怂”,不如说是懂行,他知道舆论的火一旦烧到自己身上,很可能会波及胖东来,毕竟胖东来的声誉是这么多年攒下来的,不能因为一次发言就毁了。
胖东来在零售圈的口碑,大家有目共睹。
员工福利高、顾客不满意就能退货,这些操作让胖东来成了不少人心里的“良心企业”。
而这种口碑,很大程度上跟于东来的个人形象绑在一起。
我身边有不少人选择去胖东来消费,就是因为信于东来这个人,觉得他实在、不坑人。
但反过来,于东来的每句话也都带着胖东来的影子,他说的话一旦有争议,大家首先会联想到胖东来。
很显然,于东来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在看到舆论不对的时候,才会赶紧把账号设成私密,他不想因为帮西贝说话,把胖东来的口碑拖下水。
不过也有人说,于东来这么做太“趋利避害”了,既然敢站出来说话,就该敢承担后果。
但我倒觉得,企业家不是网红,说话不能只图一时痛快。
他们背后是整个企业的员工、成千上万的顾客,还有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
要是为了一句“仗义”,把这些都赔进去,那才是对企业、对员工不负责。
更何况,西贝的争议本质是食品安全,这是消费者最在意的点,于东来当初说“放心”,可能是基于自己的了解,但没料到西贝有没做到位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及时止损,算不上懦弱,反而算是理性。
说到底,于东来这波操作,其实是给所有企业家提了个醒:现在在公开场合发言,真得小心再小心。
不是不能发表观点,而是得想清楚观点背后的风险。
舆论时代,一句不合适的话,很可能被无限放大,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根基。
我觉得这事也不能只盯着于东来,消费者对企业家的期待有时候也挺矛盾的,既希望他们敢说真话、引领行业,又怕他们说错话、踩雷。
但其实商业的核心,还是做好自己的事。
于东来把胖东来的品控、服务做好,西贝把食品安全、预制菜透明化做好,比在舆论场上争输赢更重要。
至于于东来什么时候把账号改回公开,现在还说不准。
但不管怎么样,这次的事应该能让他,还有其他企业家,下次在公开场合发言前,多掂量掂量,毕竟在商业博弈里,有时候沉默或者及时调整,比硬撑着“仗义”更能保护自己,也更能保护背后的品牌。
来源:青溪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