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 1930 年《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加剧大萧条,到 2018 年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全球贸易摩擦,美国历史上多次关税战均以 “伤人害己” 告终。当前美国对多国加征的关税政策,正在重蹈历史覆辙。这场看似强势的贸易对抗,实则在经济规律、国际规则和国内民意的多重压
从 1930 年《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加剧大萧条,到 2018 年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全球贸易摩擦,美国历史上多次关税战均以 “伤人害己” 告终。当前美国对多国加征的关税政策,正在重蹈历史覆辙。这场看似强势的贸易对抗,实则在经济规律、国际规则和国内民意的多重压力下,注定走向失败。
历史轮回:关税战从未带来真正胜利
美国的关税战历史堪称一部 “试错史”。1897 年《丁利关税法》将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提升至 52%,虽短期保护了部分产业,却导致进口商品价格大涨,最终迫使麦金莱总统在任期后期转变为开放贸易支持者。1930 年胡佛政府签署的《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更是酿成灾难性后果,引发全球报复性关税,美欧贸易量锐减三分之二,成为大萧条蔓延的重要推手。
2002 年小布什政府对钢铁产品加征最高 30% 的关税,虽为钢铁行业创造数千岗位,却导致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飙升,最终损失约 20 万个工作岗位,远超钢铁行业总就业人数。2018 年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同样惨淡收场,导致美国失去 24.5 万个工作岗位,消费者每月额外花费 32 亿美元,而制造业回流的承诺从未兑现。
这些历史案例揭示一个铁律:关税如同双刃剑,在伤害贸易伙伴的同时,必然反噬自身经济。当前美国政府似乎忘记了里根总统的警告:“加征关税看似是爱国行为,实际上却是在伤害美国”。
经济反噬:从家庭账本到国家 GDP 的全面冲击
关税战对美国经济的伤害已全面显现。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数据显示,当前关税政策导致美国整体通胀率上升 2.3%,每个普通家庭每年损失达 3800 美元。低收入群体遭受的打击尤为严重,服装价格上涨近 17%,食品价格上涨 2.8%,新车售价平均增加 2000 至 1.5 万美元。
企业层面更是苦不堪言。密苏里州 Stokes Robotics 公司因关税税率从 28% 骤升至 84%,仅一笔 20 万美元的订单就需额外支付 16.8 万美元税款,面临倒闭风险。佐治亚州巧克力制造商因可可豆关税增加 10%,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却无法转化为美国种植岗位。高盛报告预警,受关税拖累,美国 2025 年 GDP 增速可能降至 0.5%,较预期大幅下滑 2 个百分点,超 75 万个就业岗位将面临压力。
制造业复兴的承诺沦为空谈。对钢铁和铝征收 50% 的关税虽保护了 1800 个岗位,却让消费者为每个岗位承担 81.5 万美元成本。马萨诸塞州一家百年工厂负责人直言:“关税是糟糕的政策,最终会反噬我们自身”,该工厂在关税政策实施后仅剩 15 名工人维持生产。高端床品制造商马图克每月新增 10 万美元成本,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和市场预算,所谓 “美国制造” 的好处根本不存在。
国内分裂:企业与政府的尖锐对立
美国商界对关税政策的反对声浪空前高涨。代表 300 万以上美国企业的美国商会明确指出:“关税也是一种税,这是对美国企业 50 年来最大的增税”。商会网站上大量中小企业主分享的惨痛经历显示,关税正以更高价格形式对所有美国人造成经济痛苦。
纽约布鲁克林的 Annie's Ginger Elixir 创始人 Annie Bassin 无奈表示:“我得把价格提高一倍,那会让我破产”。科罗拉多州 MRP Bike 公司总裁 Tim Frey 则面临双重打击,进口零部件关税增加成本,而出口产品遭遇报复性关税,占年收入近 50% 的海外市场岌岌可危。得克萨斯州糖果店老板耶西・诺约拉担心:“人们没有钱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不得不关门”。
这种反对已上升至法律层面。截至 2025 年 8 月,美国企业已被迫缴纳超过 2100 亿美元 “非法关税”,国际贸易法院的相关案件可能引发万亿美元退税危机。更严重的是,关税收入占联邦财政比重从 2018 年的 1.2% 飙升至 2025 年的 4.7%,在国债规模突破 37 万亿美元的背景下,这种饮鸩止渴的财政模式难以为继。
国际反制:从盟友到对手的集体反击
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制。欧盟贸易专员明确表示,若美国在 WTO 争端中败诉,将立即启动涉及金额超 2000 亿欧元的 “反制关税清单”。中国连续 10 个月减持美债并增持黄金至 7402 万盎司,释放出清晰的经济战略调整信号。
盟友的反抗尤为致命。日本在美日贸易协议被美方单方面修改后,公开披露 5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承诺中仅 1%-2% 是实际投资,其余多为贷款形式,并以追加投资为筹码要求美方纠正违约行为。美国对日本输美牛肉关税从 26.4% 升至 41.4%,汽车及零部件维持 27.5% 的高关税,已引发日本产业界强烈不满。
这种集体反击形成的 “合围效应” 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瑞士信贷测算,这场关税危机可能导致全球贸易额缩水 1.2 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个韩国的经济总量。更深远的影响是,各国加速推进替代供应链,韩国三星扩建中国工厂,荷兰ASML 拒绝停止向中国出口成熟制程设备,美国企业的产业链黏性持续下降。
战略迷失:科技霸权与联盟体系的双重侵蚀
关税战对美国战略利益的损害更为深远。在科技领域,美国政府要求英伟达和 AMD 将对华 AI 芯片销售收入的 15% 上缴作为出口许可条件,导致英伟达年利润减少规模足以覆盖一项关键芯片架构的研发投入。这种政策实质是 “借监管之名行征税之实”,不仅引发违宪质疑,更迫使全球企业寻求非美供应链替代。
在区域合作层面,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关税严重扰乱了北美供应链,削弱了《美墨加协定》(USMCA)的实际效果。墨西哥作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80% 出口流向美国,但其能源、电信等领域政策正受到美方无端指责,这种将安全与贸易捆绑的做法,正在侵蚀北美一体化的基础。
从历史维度看,当前政策与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 “尼克松冲击” 有着惊人相似性。1971 年尼克松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 10% 附加费的单边举措,最终导致美元贬值、通胀高企。如今美国的关税政策正重蹈覆辙,不仅未能 “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使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信誉严重受损,推动欧盟通过《欧洲芯片法案》、印度推出 500 亿美元半导体计划,加速全球技术脱钩。
必然失败:多重规律下的历史定论
美国关税战的失败是经济规律、国际规则和产业变革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规律看,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已深度融合,对 3 万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本质上是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征税,这种 “自残式” 政策不可能持续。
从国际规则看,美国已在 WTO 面临 27 起诉讼,一旦败诉不仅需退还 2100 亿美元非法关税,还将面临各国补偿性关税的集体反击。这种规则赤字正在削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根基。
从产业变革看,制造业复兴需要的是技术创新和生态重建,而非关税保护。美国若想减少 1400 亿美元计算机进口,需投资 5000 亿美元并花费 10 年时间建立本土生产线,这在当前劳动力成本高企、技能短缺的背景下不切实际。
历史早已证明,“商业战争无利可图”。美国当前的关税战如同堂吉诃德与风车搏斗,在经济规律的强大力量面前注定徒劳无功。当国内企业集体抗议、盟友纷纷反制、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这场由政治幻想驱动的贸易对抗,最终只会让美国失去更多 —— 从家庭钱包到国际影响力,从就业岗位到技术领导力。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没有赢家的关税战,注定以失败收场。
来源:优美水滴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