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零陵有多牛?舜帝在这埋骨,秦始皇在这设县,名字传了两千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00:29 2

摘要:这地方堪称“华南历史活化石”:舜帝南巡死在这儿,成了上古帝王的埋骨地;秦始皇打岭南时,专门在这儿设了零陵县,把它当成进军南方的“桥头堡”,成为岭南三郡的重要据点,郡县制度从这儿往南推广。“零陵”便成了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

唐 榕

提到“零陵”,很多人会想到湖南永州——毕竟“永州之野产异蛇”太有名。可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零陵”根本不在永州,而在广西全州!

这地方堪称“华南历史活化石”:舜帝南巡死在这儿,成了上古帝王的埋骨地;秦始皇打岭南时,专门在这儿设了零陵县,把它当成进军南方的“桥头堡”,成为岭南三郡的重要据点,郡县制度从这儿往南推广。“零陵”便成了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说: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 34 个,零陵是其中之一。

今天咱就扒扒古零陵(全州)的故事,看看这个被名字“抢了风头”的地方,到底藏着多少历史大戏。

全州古称零陵

先有舜帝埋骨,后有零陵之名:上古帝王的“南方终点站”

要说古零陵的来头,得从舜帝南巡说起。这位上古“五帝”之一的大佬,晚年不好好在家养老,非要带着手下往南方跑——“安抚百越部落”,闲不下来。可那时候的南方不是现在的“宜居之地”,而被称为“蛮荒之地”,到处是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走三步能碰到毒蛇,走五步能撞见猛兽。

舜帝一行人走到南方边境——苍梧之野(就是现在的广西全州一带)时,身体扛不住了——又累又染了瘴气,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舜帝还惦记着老百姓,嘱咐手下“把我葬在江边的九疑山下,让我看着百越人过上好日子”。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他安葬的地方修了座祠庙。因为这里有座大山叫零陵山(就是今天的海洋山),附近有条河流叫零水(就是现在的漓江上游),又有一座帝王的陵墓,所以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为了纪念舜帝,便把舜帝生活和驾崩的地方命名为“零陵”。

这事儿可不是瞎编的,《史记》里写得明明白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县志》建制沿革也对秦始皇在全州县地建零陵县的历史进行了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属长沙郡。”

旧时全州还有舜帝的行宫故址和虞帝庙、舜皇山等遗迹。据清嘉庆《全州志》记载,“虞帝岭在城西二十八里,官道傍有行宫故址,云是大舜巡行处”,“后人构宇以识其迹”,又“虞帝庙在城西十里”。全州境内的文桥镇西北还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当地老人还能讲出舜帝在这儿治水、教百姓种水稻的传说。可以说,古零陵的“第一重身份”,就是上古帝王的“南方长眠地”,比后来的任何头衔都来得厚重。

舜帝南巡图

秦始皇盯上零陵:打岭南的“军事中转站”,设县的“华南第一站”

舜帝死后一千多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目光立马投向了南方的岭南。可打岭南有个大问题:从中原到岭南,得穿过五岭山脉,山路难走不说,粮草运输更是个大麻烦——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吧?那时候灵渠还没有开通,秦军船队沿湘江南行过了全州便走不了了,将士们不得不弃舟上岸。为了向前线运送兵员和粮草,秦始皇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修建灵渠,以通粮草,兴安古灵渠就是这么来的。但那时候的灵渠不叫“灵渠”,叫“零渠”,因为接通的是零水,旁边是零陵山。

这时候,秦始皇的谋士就给他指了条路:“陛下,苍梧之野(全州)有舜帝旧地,那儿挨着湘江,能通船,是进军岭南的绝佳中转站!”秦始皇一听,立马拍板:“好!就在那儿设个县,管粮草、通消息,名字就叫‘零陵’!”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在全州设了零陵县,这是广西历史上第一个县,比桂林、南宁设县都早!当时的零陵县可不只是个“小县城”,而是秦始皇打岭南的“军事重镇”:一边往北边的长沙郡运粮草,一边往南边的岭南前线送士兵,还得管着周边的百越部落,防止他们偷袭。可以说,秦始皇能打赢岭南,零陵县这个“桥头堡”功不可没——要是没有这儿中转,50 万秦军早就饿死在山里了。

后来秦始皇设岭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零陵县划归长沙郡管,但地位一点没降。为啥?因为它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咽喉要道”,不管是官员去岭南上任,还是岭南的贡品运到长安,都得从全州过。那会儿的全州,就相当于现在的“交通枢纽城市”,热闹得很。

兴安古灵渠见证了古零陵的历史辉煌

从 “县” 到 “郡”:汉武帝把零陵变成“华南行政中心”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项羽、刘邦打了好几年楚汉战争,岭南这边也趁机独立,赵佗建立了南越国,零陵县暂时成了“两国交界地带”。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派大军灭了南越国,重新把岭南纳入中原版图。

汉武帝一看零陵县这么重要,觉得只当个“县”太委屈它了,于是在公元前111年,把零陵县升级成零陵郡,郡治就设在全州。这下零陵郡的地盘大了去了,管着现在的广西桂林、灵川、兴安、全州、资源、灌阳和阳朔、永福北部,湖南永州、邵阳一带,成了名副其实的“华南行政中心”。

那时候的零陵郡有多牛?首先是“交通枢纽”:湘江从这儿流过,坐船能到长沙,再顺长江到武汉、南京;陆路上有“湘桂走廊”,骑马能直接到桂林、南宁。其次是“经济中心”:中原的铁器、丝绸通过这儿卖到岭南,岭南的象牙、珍珠、荔枝通过这儿卖到中原,全州成了南北贸易的“集散地”,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最后是“文化中心”:汉朝派来的官员在这儿建学校、办私塾,教老百姓读儒家经典,舜帝的传说也就从这儿往南传播,慢慢成了整个华南的 “文化符号”。

现在全州还能找到汉朝零陵郡的遗迹:比如城西的汉墓群,出土过汉朝的陶罐、铜镜;还有当年的古驿道,石板路上还能看到马车压过的痕迹。这些东西都在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全州,有多繁华。

西汉时期的零陵郡区域图

东汉迁治永州:零陵之名“搬家”,但全州的根还在

可谁也没想到,零陵郡的郡治在全州待了两百多年,到东汉的时候“搬家”了——搬到了现在的湖南永州。为啥会搬?有说是因汉光武帝刘秀出身舂陵侯国,而其祖最早封地又在舂水之滨。于是乎,便将郡治东迁至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但我想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的转移。

东汉时期,岭南的开发重点往东边移,桂林、广州慢慢繁华起来,而永州因为挨着潇水,和岭南的交通更方便,慢慢成了新的“交通枢纽”。再加上当时全州一带经常闹水灾,湘江涨水会淹到郡治所在地,官员们觉得“这地方不适合办公”,于是就把零陵郡的郡治迁到了永州。

从那以后,“零陵”这个名字就慢慢和永州绑定了,很多人忘了最早的零陵其实在全州。但全州人没忘——直到现在,全州还有“零陵路”、“零陵大桥”。当地老人聊天,还会说“咱们全州才是老零陵”。而且考古学家也证实了:全州出土的汉朝文物,比永州的更丰富,更能证明这儿才是最早的零陵郡治。

其实不管名字怎么“搬家”,古零陵(全州)的历史地位是没法替代的:它是舜帝南巡的终点站,是秦始皇打岭南的中转站,是汉武帝管理华南的行政中心。没有全州,就没有最早的零陵;没有零陵,中原文化可能要晚好几百年才能传到岭南。

全州三江汇合,当年是繁华埠市,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去全州旅游,还能感受到浓浓的“古零陵气息”:去湘山寺看看舜帝的遗迹,去汉墓群感受汉朝的繁华,去湘源文化公园领略古代全州的风流人物雕像,去湘江边想象当年秦军运粮草的场景。当地的美食也带着历史味儿——比如全州名菜醋血鸭古称“零陵鸭”,熏制的腊鸭叫“零陵板鸭”,据说最早是汉朝官员招待客人的菜;还有“舜帝米”,传说是舜帝教老百姓种的水稻品种;全州“十大碗”之首——名菜肘子就是因为纪念舜帝而得名。

最后问大家一句:你以前知道最早的零陵在全州吗?要是去全州旅游,你最想看看哪个历史遗迹?来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刘老师历史小黑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