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通过工业固碳、生态碳汇、低碳示范三大维度协同发力,盐城环保科技城已稳定实现日均固碳500吨。“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华东地区工业园区规模化固碳的技术应用空白,更为全国同类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范本。”盐城环保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碳
当前,通过工业固碳、生态碳汇、低碳示范三大维度协同发力,盐城环保科技城已稳定实现日均固碳500吨。“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华东地区工业园区规模化固碳的技术应用空白,更为全国同类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范本。”盐城环保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碳捕集、生态碳汇、绿色能源等领域,计划三年内新增10项核心固碳技术,推动年固碳总量突破20万吨,全力打造全国环保产业创新高地与低碳发展示范标杆。
在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的进程中,我区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足的发展路径,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清单,精准发力、统筹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全国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盐城环保科技城立足全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定位,紧扣减碳排、增碳汇主线,激活“双碳”领域生态创新资源,做深做优“碳文章”,推动更多生态家底转化为“发展红利”。
工业固碳领域是“双碳”产业的活力引擎,也是我区发挥生态优势培植绿色“增长极”的重要高地。为此,我区积极打通“捕碳—用碳—收益”商业闭环,引导工业企业从“被动减碳”转向“主动固碳”。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研发的全球首套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系统,创下捕集率超90%的行业纪录。“该系统每年可从锅炉烟气中回收20万吨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并非简单封存,而是直接供给工业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实现‘变废为宝’。”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前不久,凭借深厚的环保产业根基与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位于盐城环保科技城的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功获评“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碳负碳)”,为区域“双碳”战略落地与环保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为我区打造生态固碳“金钥匙”奠定坚实根基。近年来,我区坚持依“新”争先、以“绿”取胜,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整合高校科研力量、本地产业资源与政策支持,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碳汇、零碳园区技术等领域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套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系统落地、滩涂菌草年固碳量亩均超6吨、青洋绿色智造产业园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2万吨……这些突破不仅为培大育强“双碳”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更构建起“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转化”完整创新链条。盐城环保科技城还率先加入全国首个碳普惠城市合作联盟,为深耕“双碳”产业集聚资源、培育新增长点。
如果说工业固碳是科技赋能的“硬实力”,那么生态碳汇则是自然馈赠的“软资源”。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研发的滩涂菌草技术,正成为高效的“固碳利器”。据悉,菌草光合作用效率是普通阔叶树的10至21倍,亩均固碳量达6.7吨,是传统农田的3倍以上。“目前,150余亩‘绿洲一号’巨菌草实验基地已在盐城沿海滩涂落地,正逐步推广至万亩级规模。”该研究院资源循环利用所所长陈利芳博士介绍。
全方位拓展“双碳”服务业,是我区盘活生态家底、培育产业新增长极的关键举措。作为我区打造“双碳”技术和服务集成示范基地的“一号载体”,双碳服务大厦以建设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双碳”技术服务输出基地为目标,现已汇聚江苏碳汇林、SGS、佳华科技、石文生态等一批“双碳”服务机构,吸引众多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和团队,共同为全社会系统降碳注入动能。
依托双碳服务大厦这一平台,我区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建江苏唯一地方碳交易服务平台——盐城碳排放权交易服务中心,累计开户企业超300家,今年前8个月参与配额及减排交易量达2915万吨,交易额超4亿元;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展碳核查与碳咨询服务,完成30余家企业碳资产核算;以化学品与废物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基地投入运行为引领,推动环保产业从“设备制造”向“技术服务+碳金融”高附加值领域升级,从单一污染治理向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转型。中科厚土在江苏顺泰农场搭建的“土壤碳汇”计量系统,从种植固碳作物、改良土壤微生物环境等方面寻求突破,已累计实现减碳3000吨。
双碳服务大厦数字中心的“碳魔方”平台,通过实时可视化碳数据流,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窗口”。该平台由江苏碳汇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碳排认证、绿电交易与碳金融服务于一体。“可助企业提升15%直接收益,并为企业预测全国碳市场受益提供依据。”公司副总经理祁新明介绍,成立两年来,已服务企业超600家,带动区域碳交易规模增长37%。
江苏碳汇林率先开辟跨国合规服务路径,其参与合作的碳关税智能预审系统,通过动态追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已为省内外30余家出口企业节省合规成本超2000万元。尤为瞩目的是,江苏碳汇林创新推出认证前置服务模式,联合SGS国际机构将碳核查节点前移六个月,助力中小企业产品抢占国际市场先机。不仅在VCS项目开发上成就显著,江苏碳汇林还积极布局CCER碳汇项目开发、农业碳汇等多元化减排项目,展现强大综合实力。目前在手开发碳汇项目6个、农林类项目13个,预计计入期内减排量达3900万吨。按当前碳价计算,预计将产生25亿元碳汇价值。
除盐城环保科技城外,全区各地也围绕“双碳”主线探索多元突破。2024年全区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116兆瓦,同比增长58%。创成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绿色金融规模增长超60%,成功落地全国首笔“绿色普惠农业碳汇贷”。以沿海造林、碳汇林建设为契机,联合南林大专家团队在盐城林场开展林业碳汇监测实验,并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
今年5月,黄尖镇5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项目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将生态养殖与光伏发电有机融合,在显著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能的同时,更为全区能源结构优化注入新动力。项目预计年发电量约6202万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约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2万吨。
从技术到服务,从园区到全域,我区正以系统思维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让“绿色家底”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色资本”。这是一条科技赋能、自然馈赠与制度创新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也为“两山”理念写下了生动的亭湖注脚。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