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长武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旱原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梁增基,这位从广东奔赴西北的育种专家,用一生扎根渭北旱塬,书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种业奋斗史。
在陕西长武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旱原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梁增基,这位从广东奔赴西北的育种专家,用一生扎根渭北旱塬,书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种业奋斗史。
1961年秋,28岁的梁增基背着铺盖卷,从西北农学院来到长武县农技中心。眼前的旱塬,和课本里描述的“关中粮仓”截然不同。彼时长武小麦亩产仅61公斤,一户人家种两亩地,收的粮食还不够半年吃,不少农户要靠挖野菜、掺麸皮度日。梁增基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立志要改变这一现状。
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搞育种的,是1964年的那场锈病,千粒重只有4.7-12.8克,简直全是麦皮。那年多雨,麦子在地里就出芽变霉,吃起来黏、苦、酸、涩,着实令人难以下咽。“是共产党供我读书上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学的是种子,来到这苦寒干旱的长武,也许就是上天安排我以这样的方式来报效新中国,报答党的恩情。”梁增基说。这时的梁增基,就像一粒种子,一头扎进了苍茫无垠的黄土大地。从此,一个广东水乡人,用心用情,与渭北旱塬开始了64年的相守相伴;一个农业科学家,泥里土里,和小麦种子开始了64年的苦乐交结。
育种初期,困难重重,没有资料、劳力、材料和资金,他就想尽办法自己解决,向科研单位求助;没有劳力,他就亲力亲为,从整地划区、拉行开沟,到播种、选株杂交、收获分类,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动手。白天在麦田辛勤劳作,晚上在实验室整理资料,夏天被蚊子叮咬,冬天手脚长满冻疮,他却乐此不疲。
1971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摸索,梁增基培育的“702”和“7125”小麦新品种问世。这两个品种不仅抗条锈病、抗寒,产量也大幅提高,比本地区正在种植的老品种增产20%—38%,后来,梁增基用“702”的姊妹系“7122”育成的“秦麦四号”长武亩产突破150公斤大关,推广后基本覆盖了咸阳北部和甘肃南部6个地市的大部分地区,年种植面积152万亩,成为在此之前在渭北和甘南旱地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荣获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西农专家评价:梁增基最大的贡献是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阻断了其南北传播的道路。
“原来1亩地收成只有不到200斤的产量,一户两亩地根本不够全家老小吃。当时老梁刚培育出‘秦麦四号’,我就挑头开始种,没想到第二年1亩地能打600来斤麦,引得全村人来看我打麦,这下大家都开始种老梁的麦,很快家家户户有余粮、盖新房。”丁家镇十里铺村村民张万福回忆。
早在张万福13岁时,就认识了梁增基。张万福说他和他们村的乡亲们都是梁增基科研成果的获益者,是老梁让他们从粮不够吃到有了余粮,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老梁是他们的功臣!
“秦麦四号”的成功,没有让梁增基停下脚步。他发现,旱塬小麦育种还有一个“老大难”:传统品种要么秆高易倒伏,要么秆矮不抗旱,想兼顾“矮秆高产”和“抗旱稳产”,比登天还难。
旱塬小麦要矮秆高产,又要抗旱稳产。多年的实践,梁增基总结了一套旱地育种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关键性状要在远亲复交中保证双基因积加;在多年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以抗病性、结实性和成熟度的稳定性为核心。1984年旱塬第一个矮秆高产抗旱品种“长武131”终于选育成功,株高80-90公分,高抗条锈,单穗重超过2克,千粒重52克,亩产水平400公斤。
进入新世纪,梁增基将研究重心从“吃饱”转向“吃好”,推出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于2004年通过“国考”(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列入农业部“863计划”进行开发。2006年起,该品种一直作为主栽品种在渭北高原中西部推广,还扩大到豫鲁等旱地区域,年种植面积超250万亩,累计超过2000万亩。
2005年本已到退休年龄,梁增基却接到科技部“长旱58”成果转化课题,直到2009年课题完成,又想做杂交育种的他一边踅摸培养团队,一边开展新品种繁育。
从2008年到2013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长武建的高效示范田和农业部在长武、永寿建的高产创建示范田,种植这一品种,连续5年亩产超500公斤,创陕西旱地之最。中国科学院唐登银研究员看后说:“旱地小麦长得像水地小麦是个奇迹。”
如今,92岁高龄的梁增基仍奋战在育种一线。他组建了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新建1500平方米的科研楼、1200平方米的机械库,扩充了43亩试验田。近年来,他带领“梁增基育种创新团队”继续前行,研发的强筋优质品种进入陕西省审定环节,紫色强筋优质品种进入国家黄淮旱肥组区域试验,开创农食医融合的功能农业新方向。
六十余载,梁增基相继突破“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节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出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4个,荣获多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他培育的小麦良种累计在旱区推广超亿亩,增产25亿公斤,创造社会财富40亿元以上。梁增基,用一头白发换来麦地金黄,他是长武人民的“土地公”,是当之无愧的种业英雄,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农业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长武县科技局呼吁广大干部职工深刻感悟梁增基同志榜样力量,树起标杆旗帜,统筹抓好学习宣传、文艺创作等重点工作,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参与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形成崇尚模范、学习先进、争当标杆的良好社会风尚,为科技工作注入新动能,续写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以梁增基同志扎根一线、攻坚克难的精神为指引,推动科研人员深入产业前沿,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勇闯“无人区”,让科技工作在传承榜样精神中迸发更强活力,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切实书写科技支撑发展、服务民生的时代答卷。(供稿:长武县科技局 贾增荣)
来源:陕西时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