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汽车黄埔军校"的地方,与会代表在现场这样形容:千万别把这一天,看成是新车亮相,要当成一次蓄谋已久的反击,感触才能更深刻!毕竟,近来上汽通用,格外热闹!
9月15日,浦东的泛亚技术中心的灯火通明。
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汽车黄埔军校"的地方,与会代表在现场这样形容:千万别把这一天,看成是新车亮相,要当成一次蓄谋已久的反击,感触才能更深刻!毕竟,近来上汽通用,格外热闹!
8月29日,基于逍遥架构打造的逍遥智行正式发布;9月9日,集团最新业绩显示8月,上汽通用同比销量增幅接近200%;9月10日,销售终端会议内容流出,全面一口价,持续得到市场认可,通用的品牌形象还在提升。
叠加国内首个合资增程全尺寸轿车——别克至境L7首秀。如果你能把这些原本各自推进的事情,串联起来就会发现,一张关于上汽通用有节奏的战略图谱已经成型!
过去这段时间,市场不断听到合资反攻的炮火,只有懂的人才懂,这是像通用一样的企业,走在市场之前的结果。
为了能帮渠道减负,通用与经销商把“压力转移”变为“压力共担”;为了满足本土的智能需要,上汽通用的产品100%的数字化功能,必须基于本土软件及数字化中心开发;为了提升股东信心,通用身先士卒开源节流,连续四个季度改善盈利。无论市场环境怎样,通用都用结果证明了过程的价值。
于是随着通用围绕技术、渠道、规模和产品,相继开始对外释放利好,人又把合资复兴的目光,重新放在了上汽通用身上,因为当不同阶段的利好集中在同一阶段,意味着新一轮落地成果的含金量和落地速度,可能会更好、更快!
文|六辣子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中国的好车标准,离不开上汽通用!
要理解上汽通的快,就离不开1998年那个春天,上汽通用带给中国汽车的「好」!
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一片待垦的处女地,私家车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通用汽车推出了别克新世纪,一句“当代精神当代车”,击中的是一代人对“现代化”的集体想象。
以至于60后、70后的第一台公务车,很多都是别克。
在那个连"MPV"概念都还很模糊的年代,GL8硬是在中国市场开辟出了一片高端商务出行的蓝海。时至今日,人们很难找到另一台车能像GL8那样,成为商务出行公认的“默认选项”。2001年,赛欧以“10万元家轿”杀入市场,真正让轿车走入普通家庭。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从高端到普及,上汽通用用别克这一个品牌,多次定义了中国细分市场的游戏规则。
为什么总是上汽通用?
表面看是产品战略的超前,底层实则是技术体系的话语权。真正的主角,是成立于1997年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它本是为了承接别克车型国产化而设立,却逐渐成长为国内最顶尖的汽车研发基地。从燃油时代到新能源转型,泛亚不仅为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持续输出正宗美系技术底色,更悄然成为上汽集团多条品牌线的“技术发源地”。
很多人忽略了:泛亚的身影,早已渗入上汽自主品牌的基因之中。荣威、名爵的多款主力车型,飞凡的电动架构,甚至包括五菱的部分研发项目,背后都有泛亚的赋能。
而真正体现其硬核实力的,是泛亚推出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全能源覆盖、全车型兼容、全驱动拓展。这是一个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的新能源架构,也标志着泛亚从“技术适配”走向“技术定义”的关键转折。
说到底,上汽通用之所以敢不断重新定义市场,底气正是来自于泛亚所代表的、被规模化验证过的造车技术体系。它不但支撑了通用旗下三大品牌的本土化落地,更反向输出了行业级影响力。
2
如果拼体系,没有企业能拼得过上汽通用
内卷的行业中,“体系”是破除内卷的代名词。新车发布拼的平台、架构,背后本质上拼的是系统化造车的能力。而上汽通用背后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这种能力的核心载体。
那些破除陈规者、创新者和反叛者后背上都有一个靶子,他们越是成功,就越容易受到别人攻击。
从早期的赛欧、凯越、君威,到“MPV王者”GL8,再到昂科威等一系列细分市场标杆车型,均出自泛亚之手。它不仅定义了多款经典车,更在某种意义上参与塑造了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产品范式。
真正令人瞩目的是,泛亚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上汽体系。如今势头正猛的“新势力”阵营中——蔚来、小鹏、理想乃至小米,其整车研发、工程落地甚至关键人才的培养,都大量受益于泛亚的技术外溢和人才输出。
当然,泛亚的体系价值不仅在于人才,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套完整、进化型的技术研发体系。它既能够衔接通用汽车的全球技术网络,同步开发如奥特能这样的纯电平台;又能够实现近100%零部件本土化采购,真正做到国际标准与中国速度的结合。
今年,一个更具野心的项目浮出水面,上汽通用推出了由泛亚主导开发、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一代超级融合整车架构"逍遥"。这个名字很有中国文化的韵味,但背后的技术含量一点也不"古典"。它融合了最新的车身、底盘、动力总成和电子电气技术,支持轿车、SUV、MPV等多种车身形式,并兼容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总成。这种多元化的技术路径,为上汽通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智能驾驶领域,泛亚同样布局前瞻,与Momenta联合开发出“逍遥智行”辅助驾驶系统,全球首次应用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实现“无断点”城市NOA和“不停车一键泊入”等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展现出泛亚在智驾系统整合方面的领先能力。
在研发验证环节,泛亚自主研发的RoboTest无人化整车试验平台,通过机器人替代真人完成高强度、高风险的整车测试,大幅提升试验质量和验证效率,该平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试验场和台架环境。
很多人说,今天看合资车企的技术创新能力,关键看上汽通用,实际上就是看泛亚,而它的辐射范围已远不止整车研发。从奥特能电动平台到Gem平台,泛亚通过关键技术模块的本地化,拉动培育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化——甚至走出国门、建厂海外。
也就是说,泛亚不仅在“造好车”,还在帮助中国构建“造车生态”。
系统造车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架构、软硬件、验证体系、供应链等一系列能力的长期积累。上汽通用这种“系统化作战”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复制。它来自于近三十年的持续投入、试错与迭代,这是一种藏在车型背后、却真正决定车企生死的技术纵深。
在中国汽车产业从追逐风口转向体系竞争的今天,上汽通用所代表的,正是一种难以短期模仿的“造车厚度”。
3
28年造车经,集中在一个增程的原点上
当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版图中,增程式技术路线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市场格局。从2016年至今,9年翻8万倍的规模扩张速度十分罕见。当所有合资车企都看到了增程规模化的美好前景时,能否真正把技术语言落地,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体系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抛出拿得出手、有价值感产品的,依然是上汽通用。
上汽通用别克至境L7的推出,正是这样一场体系实力的集中检阅。一家拥有28年造车底蕴的企业,将其对“好车”的全部理解,凝聚于一台增程豪华轿车的产物。
早在2007年,通用汽车就已启动增程技术研发。2010年,雪佛兰Volt成为全球首款量产增程车;2017年,别克VELITE5搭载EREV电驱技术亮相中国。尽管当时市场尚未成熟,但这些尝试为上汽通用埋下了深厚的技术伏笔。
动力系统上,至境L7搭载全栈自研的“真龙”增程系统,采用1.5T四缸增程器与高性能电机组合,零百加速仅5.9秒,匹配40.2kWh奥特能电池,纯电续航达302公里,综合续航突破1400公里,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0.5升。可油可电的设计彻底消除续航焦虑,满足从日常通勤到长途出行的全场景需求。
更值得称道的是,至境L7在科技互联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搭载高通SA8775P芯片,NPU算力高达72TOPS,确保车机系统流畅响应和复杂AI交互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全面兼容Apple CarPlay、华为HiCar,以及小米、OPPO、vivo的Carlink,几乎覆盖所有主流手机用户,彻底打破合资车型“车机难用”的刻板印象。
静谧性上,至境L7通过Silentium静驱技术,将增程器介入噪声控制在0.5dB以内,远超行业普遍水平,NVH表现媲美纯电车型。
可以说,至境L7不仅是一台参数领先的车,更是一台“全程高级”的车,从动力输出、能量管理到智能交互,它体现出体系化调校的成熟度。
从别克新世纪到GL8,从赛欧到昂科威,上汽通用始终扮演着细分市场定义者的角色。而至境L7,则是其在新能源时代交出的又一体系力作。增程不只是技术路线,更是一家企业对用户真实出行场景的系统回应。当别人还在拼参数时,上汽通用已经用28年的造车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好车。
来源:蜂鸣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