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海南新闻奖评选还是各家单位都出一位评委,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评奖,这都已经是“老黄历”了,虽然目前全国很多地方仍是这种做法,但海南新闻奖却悄悄改变了这一评奖状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海南新闻奖评选还是各家单位都出一位评委,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评奖,这都已经是“老黄历”了,虽然目前全国很多地方仍是这种做法,但海南新闻奖却悄悄改变了这一评奖状态。
其实,海南新闻奖(包括现在的“中国新闻奖海南推荐作品评选”)早在2021年就摒弃了原来的评奖模式,选用第三方进行评选,评选分为六个组进行,邀请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地媒体专家、省内高校新闻专业教授、新闻主管单位组成评审组,他们中有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有中国新闻奖评审专家、有具体项目研究专家,既保证了评奖的公平性,又立场公正。
有些人会质疑,第三方评委会不会不懂海南,这个不用担心,每年评比之前,省记协都会总结一份海南当年十大新闻提供评委作为参考。在新闻奖评审中,三类评审主体的核心职责各有侧重,共同保障评审的权威性、专业性与导向性。
1. 主管部门代表:把控导向与合规性。
政治与导向把关:核心职责是确保获奖作品符合国家舆论导向、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合规性审查:审核参评作品是否存在敏感内容、事实错误或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如虚假新闻、抄袭等)。宏观协调:从行业管理角度,平衡评审的专业性与行业发展需求,确保评审结果对新闻界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2. 行业专家:评估实践与专业水准。
专业能力评审:核心职责是从新闻采、写、编、评的实践角度,评估作品的专业水平,包括选题价值、叙事逻辑、表达技巧、现场呈现力等。行业标杆设定:基于丰富的一线经验,筛选出在新闻业务上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反映当前行业的最高实践水准。真实性核验:结合从业经验,对作品的采访深度、事实细节、信源可靠性进行专业判断。
3. 高校专家:提供理论与学术视角。
理论维度审视:核心职责是从新闻传播学等学术理论层面,分析作品的媒介伦理、社会价值、创新意义(如形态创新、技术应用)。学术标准把关:以严谨的学术逻辑,评估作品在行业研究、理论实践结合上的价值,避免评审过于偏向实操而忽略长远学术意义。跨学科视角:可能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视角,丰富对作品社会影响的全面评估。
很多人单位在报送参评作品时,习惯性加上领导名字,有人说这样会增加获奖率,其实多此一举了,评委们基本不认识各位领导,也不看这篇作品作者是谁,所有获奖作品是靠真实的新闻创作能力。
其实第三方评审不是海南新闻奖第一个改革,海南新闻奖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无纸化评奖。第三方评审也不是只有海南新闻奖在用,今年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也实现了第三方评审。
来源:新闻君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