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西贝餐饮突然成为舆论焦点。创始人贾国龙宣布开放后厨,试图化解外界对“预制菜”的质疑,结果却让舆论彻底沸腾。一场自证清白的公开,反而把行业潜规则赤裸地摆在了消费者面前。这一事件,不只是西贝一家餐厅的风波,更是整个中国餐饮业商业伦理的一次集体拷问。
9月10日,西贝餐饮突然成为舆论焦点。创始人贾国龙宣布开放后厨,试图化解外界对“预制菜”的质疑,结果却让舆论彻底沸腾。一场自证清白的公开,反而把行业潜规则赤裸地摆在了消费者面前。这一事件,不只是西贝一家餐厅的风波,更是整个中国餐饮业商业伦理的一次集体拷问。
西贝后厨直播当天,记者与消费者走进后厨,镜头前的冷柜塞满冷冻的肉夹馍和速冻肉馅。1100万份儿童餐销量的背后,鸡翅和西兰花均为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长达9个月、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远超不少幼儿园小朋友的年龄。消费者原以为的“现炒”“现做”,实际上只是将冷冻包加热,距离广告里描绘的“草原直送”“现点现做”相去甚远。
舆论哗然。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死贵”,让西贝不得不紧急应对。贾国龙承认,短短两天,西贝全国营业额下滑100万元。行业惯例、作业指导书、中央厨房,这些专业术语在消费者眼中却显得苍白无力。
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连锁快餐,多年来一直采用中央厨房配送标准化食材。消费者对此心知肚明,也从不期待“现剁肉馅、现烤面包”。但西贝定位高端、价格高昂,广告强调原材料新鲜,现场烹饪,营造出“手艺菜”形象。实际操作中,却与快餐无异。
或许有人会说,预制菜本身并无原罪。事实上,预制菜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和出餐效率,是现代餐饮业不可逆转的趋势。关键在于,消费者愿为现做、手艺买单时,若最终只收到加热即食的餐品,这种“期望落空”才是信任危机的根源。
从另一个角度看,餐饮企业面对涨价压力时,往往强调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可冷冻西兰花批发价每斤3元,能做10份儿童餐,成本比现买新鲜西兰花低60%。价格从38元涨到58元,成本下降却未见让利,消费者自然会追问:涨价逻辑是否合理?企业透明度是否到位?
餐饮行业对“预制菜”有明确定义。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央厨房生产的半成品并不归属于预制菜行列。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标准的界定远不如菜品口感、价格和品质体验来得实际。
以“赏味期”为例,西贝“作业指导书”规定冷冻羊排煮好后“三餐内吃完”,但实际操作中,“三餐”可能跨越两天,冷藏后反复加热,消费者难以辨别餐品是否新鲜。儿童餐西兰花,生产日期竟然比不少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还早。家长为孩子选购58元的儿童餐,面对长达24个月的冷冻蔬菜,不满情绪可想而知。
或许有人会质疑,既然国家标准允许,为何消费者仍有如此强烈的排斥心理?核心问题在于,行业标准未能充分反映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广告、菜单与实际出品之间的落差,才是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
以西贝为例,这些年菜单价屡创新高,一盘沙葱从28元涨到42元,羊蝎子锅从98元涨到168元。涨价时理由充分,称“草原羊肉涨价”“人工成本高”。当采用成本更低的冷冻、预制食材时,却未见降价或提前告知。行业惯例、文字游戏成了挡箭牌,消费者感受不到企业的真诚。
有观点认为,透明公开是解决信任危机的第一步。若在菜单上清晰标注“冷冻品”“速冻生制品”,降低定价,消费者未必会抵触。当前争议的核心,并非简单的预制菜与现做之争,而是信息对称与商业诚信的考验。
权威专家指出,随着餐饮连锁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预制菜将成为常态。如何在标准化与个性化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消费者始终感受到“物有所值”,将直接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
预制菜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与消费者坦诚交流。餐饮品牌若选择标准化、工业化路线,需在价格、宣传、服务等环节与消费者达成共识。靠模糊宣传、偷换概念、信息不透明,只会加速信任流失。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