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华大智造披露的信息,T7+搭载了一系列自主研发技术,可在24小时内交付超14Tb的测序数据,平均每10分钟完成一例,每年可完成35000例人全基因组测序。基因测序可以用来探测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的基因,包括基因的位置、表达水平改变、转录本重组等。
未来五年将迎来产品周期性替换潮,是头部厂商的竞争关键期
文 | 孙爱民
编 | 王小
图/视觉中国
“速度与通量不可兼得”,是基因测序行业的痛点。
2025年9月9日,华大智造(688114.SH)发布新款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DNBSEQ T7+,让这个痛点在消减。
据华大智造披露的信息,T7+搭载了一系列自主研发技术,可在24小时内交付超14Tb的测序数据,平均每10分钟完成一例,每年可完成35000例人全基因组测序。基因测序可以用来探测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的基因,包括基因的位置、表达水平改变、转录本重组等。
华大智造占全球基因测序行业上游市场份额约7%。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其全球基因测序仪累计销售总量超5300台。
基因测序设备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测序仪是该产业链的核心,因美纳(Illumina)、赛默飞(Thermo Fisher)、华大智造三家占据全球市场近九成(按收入口径计算)。
不断技术升级,是第一梯队企业留存的砝码。财报显示,截至年中,国内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临床检测的基因测序仪共41款,其中基于华大智造 DNBSEQ 技术的产品达24款,占比59%。
华泰证券报告显示,因美纳一家独大,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七成。该公司在全球仍然有活跃测序仪超2.2万台,覆盖全球9500多个客户。
3月,中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因美纳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去年,美国将包括华大智造在内的五家中国公司,列入“特定生物技术公司”名单,禁止美国联邦机构及其实控公司与上述企业签订合同。
基因测序直接关系着一国的生物信息安全,就像半导体行业一样,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中会受到关注,甚至他国的打压,这也使该行业的市场格局变数更大。华大智造能否实现一次跃升,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努力和耐心。
No.1 增量易,增收难
T7+可赋能细胞组学、农业育种、临床研究、癌症研究等多个应用领域,“可将测序效率与数据质量提升至全新量级。”华大智造执行副总裁刘健在产品发布会上表示。
华大智造披露,新品T7+,搭载其自主研发的DNBSEQ™测序技术、StandardMPS 2.0测序生化体系等创新技术,可在24小时内完成超14Tb的数据产出,是全球日交付能力最强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之一,平均每10分钟完成1例人全基因组测序。
(9月9日新品发布会现场,观众体验基因测序相关设备 摄/孙爱民)
全读长测序业务是华大智造的核心业务。据悉,T7+发布即发售,即日起接受订单。在中国大陆区域现货供应,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区域2025年四季度陆续发货。
据官网信息,华大智造共有11款全读长测序仪器。2025年上半年,华大智造全读长测序业务仪器销售总量超 700 台,同比增长60.35%。
一名华大智造工作人员告诉《财经》,上半年设备销售数量增幅明显,小型设备贡献了主要增量。如小型基因测序仪DNBSEQ-E25, 7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购了该产品,最终的中标价是98.8万元。
然而,六成多的产品销售数量增长,并未给华大智造带来收入的增长。
华大智造财报显示,上半年,仪器设备收入约3亿元,同比下降23.18%。对此,财报解释为,在高度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进一步抢占市场,公司调整了价格策略。公司毛利率为52.85%,较去年同期下降10.31个百分点。
来自华大智造的分析称,因美纳被制裁后,华大智造的订单转化率显著提升,上半年测序仪出货量同比增长40%,其中T7系列占比达62%。
老对手因美纳,上半年在大中华区市场的收入同比下滑16%。此前,因美纳在大中华区的营收已经连年下降,2022年、2023年、2024年在大中华区的全年销售额分别是,4.72亿美元、3.84亿美元、3.08亿美元。
公开数据显示,因美纳在华存量设备超3000台,2024年的收入中,超高通量设备需求占比超60%。在公布二季度财报时,因美纳将2025年中国区营收预期,从1.65亿–1.85亿美元调高至1.90亿–2.1亿美元。
或受此影响,华大智造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1.14亿元,同比下降7.9%。
不过,华大智造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1.04亿元,同比改善65.3%;二季度实现4.4%的净利率。
“华大智造在今年基本上完成了从低通量到中通量到高通量的全面升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带来非常大的业务的增量。”刘健表示。
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华大智造在华市场的市占率从19.9%升至32.6%,2024年装机量以56.4%反超对手因美纳。
此次新品发布当天,华大基因、吉因加、贝瑞科技、美吉生物、派森诺、欧易生物、格致博雅等多家来自不同领域的用户与华大智造签署合作协议,成为T7+的首批签约客户。
No.2
主战场上从不缺竞争者
9月9日,比地招标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基因测序仪招投标市场有137家采购单位,123家中标单位,中标设备数量达179套,中标总金额约2.49亿元。
中标金额前三的厂家,华大智造、贝瑞基因(000710.SZ),合计市占率达到59.31%;进口厂家只有一家赛默飞,市占率为14.44%。
自3月,中国商务部正式将因美纳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全面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被视为国产替代全面开启。
然而,因美纳的缺席,并不意味着华大智造的未来一片坦途。
“当前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竞争态势有所加剧,为抢占市场份额与样本资源,部分中小厂商采取超低价竞争策略,不仅给行业试剂销售带来短期不确定性,也对整体生态健康度构成挑战。”在华大智造近日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表示。
基因测序仪器的主要采购客户是研究机构、下游基因检测公司、疾控系统等。这些客户群体代表的不同细分赛道,战役已进入白热化。
占据约八成的中国肿瘤检测份额的真迈生物,5月底,宣告C+轮成功融资2.8亿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受资本和市场的认可;6月推出GenoCare 3000,凭借“单分子+短读长”混合路线,进一步抢占肿瘤检测市场。
深耕科研市场的诺禾致源(688315.SH)年初推出NGS 1000机型,不仅拿下国内科研测序设备18%的份额,还中标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地方猪遗传资源评估等项目,将测序技术延伸至农业育种领域。
财报显示,诺禾致源上半年营收10.4亿元,同比增长4.4%,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超过51%,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
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闻名的贝瑞基因正在为加速“出海”使劲,与全球领先的第三代测序仪研发和制造企业Pacific Biosciences合作,完成首款桌面式长读长测序平台Vega的首批交付和测试。该技术旨在推出更符合中国及海外市场临床需求的基因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将触角延伸到更远处,也是华大智造在悉心经营的。
2025年一季度,公司全读长测序业务板块在海外地区收入3.01亿元。其中,欧非区域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82%,公司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或地区新增客户22 家,T1+首次销至捷克地区。
“长期看,华大智造的市值支撑,仍然是主营测序仪和试剂耗材,一方面看其能否在主要竞争对手撤出中国市场后,占领更多的国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看其能否在技术升级上取得更大突破,去角逐海外市场。”一位二级市场分析师说。
No.3
掘金C端市场
与因美纳一样,华大智造是站在产业链的顶端,但是现在它要向下。
基因检测设备替换周期长,一台测序仪的寿命在七年左右。在当下全球宏观经济低迷,各国科研经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实验室推迟设备更新与项目扩张。
因此,基因检测行业逐渐由过去的“仪器为王”,转向从新的应用场景寻找市场增量。由此“剃刀+刀片”的销售模式也更为突出。
测序仪加试剂耗材,2025年上半年,华大智造全读长测序业务实现收入8.94 亿元,同比下降12.15%。其中,仪器设备实现收入2.98亿元,同比下降23.18%;试剂耗材实现收入5.55 亿元,同比下降6.3%。
中信建投9月5日发布研报分析,尽管华大智造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基因测序上游行业深具“精密仪器+专属耗材+高黏性服务”的强绑定特性,公司有望以设备为切入点,逐步通过耗材服务获取额外增量。
在上述发布会上,华大智造推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基因速测产品系列,如饮鉴饮酒基因速测星盒、饮鉴-咖啡基因速测试剂。
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业务,原本是下游检测公司的主要竞争领域。目前市面上已见的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DNA进行分析,提供与健康、疾病风险、遗传特征、营养代谢、运动健身、祖源分析等相关信息的商业化服务。
有行业研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用户突破2984万人,但渗透率不足10%。未来,消费级基因检测则正从“小众选择”迈向“大众刚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上述二级市场分析师表示,华大智造作为上游设备厂商布局此类业务,是在B端营收增长压力之下,在C端播下营收的种子,或许在C端业务上发展出新的增长极。
来源:财经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