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7岁,写完最后一篇碑文,第二天就被大海收走——王勃这剧本,谁看了不心梗?
27岁,写完最后一篇碑文,第二天就被大海收走——王勃这剧本,谁看了不心梗?
昨晚刷到六榕寺方丈直播,说3200字的《舍利塔碑》终于译完,弹幕齐刷刷“王勃绝笔”。
我愣了半秒,脑子里蹦出《滕王阁序》里那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原来他早给自己写好了判词。
675年,他坐船路过广州,和尚请他给新塔写碑文。
换别人可能就敷衍几句吉祥话,他倒好,把岭南历史、佛经数字、当官的功德全塞进去,像在给后人出谜语。
写完第二天,船翻在南海,墨迹还没干透,人没了。
我看过译文,里面写“三十二相”“八万四千法”,听着像密码,其实就是当时的百度词条——和尚们想告诉老百姓:佛有多牛,塔有多神。
王勃顺手把地方官的政绩也镶进去,一篇碑文,成了大唐岭南的朋友圈长文。
再翻《滕王阁序》,完全是另一个人。
洪州宴会上,他举杯就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把满座达官贵人噎得不敢接话。
那天他其实刚被贬完,心里窝着火,结果写出40多个成语,句句像耳光。
两篇文章,一篇给佛,一篇给自己。
前者跪着,后者站着。
跪着的那篇成了绝笔,站着的那篇成了千古名篇——命运这玩意儿,真会开玩笑。
方丈说现在用AI扫描碑文,连当年刻碑工匠的凿痕都能看清。
我盯着屏幕想,要是王勃活到今天,估计会开个账号,白天写公文,晚上发牢骚,评论区一堆人喊“哥,再骂两句”。
可惜没如果。27岁,他把所有才华一次性烧完,连灰都没留。
现在再看“落霞与孤鹜齐飞”,总觉得那孤鹜是他自己——飞得高,死得早,留给我们的,是千年后还在震动的回声。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