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裤衩子,光是这个名字,搁现在的大街小巷一喊,不少沈阳人还知道是谁。当年相声《好梦不长》捧哏嘴里那个“吴玉德”,可没只是段子里的笑料,而是真真切切在东北大地上搅过风云的。你说他风光吧,那的确,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一摞摞的头衔。但谁能想到啊,光环卸了,最后蹲
大裤衩子,光是这个名字,搁现在的大街小巷一喊,不少沈阳人还知道是谁。当年相声《好梦不长》捧哏嘴里那个“吴玉德”,可没只是段子里的笑料,而是真真切切在东北大地上搅过风云的。你说他风光吧,那的确,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一摞摞的头衔。但谁能想到啊,光环卸了,最后蹲在工地砌砖,还不少人唏嘘。
聊吴玉德,就不得不提他早年那点苦。1933年出生在山东潍坊昌乐,当时正值中国乱世的夹缝,北方的庄稼人哪家不是靠天吃饭、战乱避祸?说句实话,他整个童年,就是在防空洞和地道里躲炸弹,耳边总余着远处的枪炮声。抗战时日军推进到村边,不说全家死活,光是能吃饱一顿饭、过一天安生日子就算运气了。新中国一成立,大人孩子们都像是熬过寒冬,看见了太阳,盼着能分口饭吃、过上盼头的日子。
等国家一解放,连根带叶全翻了新。一九五零年后,刚成年的吴玉德心气儿高,也没琢磨过花花肠子,想着咱也能派上点用场。他这一茬人,其实命都挺苦,可那时候谁不是下苦力?别说什么高学历、技校分配,他一开始分到北京的铁路工程队扛大梁砖头——没啥叫头。不过,他很快又被调去沈阳三钢公司干活。说沈阳是那个时代共和国的“机械心脏”,真不夸张。工厂林立,白天机器轰鸣,到了晚上连小商贩都在弄锅炉、攒废钢,多少人都扎堆奔着一口饭、一点盼头去。
有意思的是,吴玉德人低调,干活儿眼里只盯事,不太会钻营。可正因为这样,他倒被厂里工头和老工人看上。东北人讲义气,觉得这孩子实在,正适合挑重担。谁能料到啊,就因为几次火急火燎的突击任务,他愣是带着十几号人把难度最大的炉台修好。那会儿厂里一传十,十传百,“有事找吴玉德”,成了工友们的一句顺口溜。
其实五十年代的国企工人,日子是真不赖。工厂分房,油盐酱醋糖都按票给,周末还组织唱歌、跳舞。那时候的工人可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找不到活才进厂”,反倒是社会地位高,谁家娃能当工人,父母都觉得体面。吴玉德混得还不赖,很快进了党,成了带着红袖标指挥生产的骨干。
可好景不长,走到六十年代中叶,老天像突然翻脸。文革一来,谁还在意你以前多能干。最讽刺的是,像吴玉德这种“穷人出身”的人,忽然被推上风口浪尖。你说造反派选人带头,总不能让老资格的科长主任出面吧,于是一大批满身泥点子、嘴皮子还算利索的工人,成了“革命群众”的旗手。
有一回,沈阳某大工厂开群众大会,要“批斗走资派”。吴玉德竟然被推上台当发言人。其实他心里是打鼓的——谁家父母不是老实庄稼人,对怎么批谁、斗谁真没谱。但气氛一带,人群一煽,说话也就没轻没重了。渐渐地,吴玉德在这些场合混出点名堂,于是革委会大佬看上了他,觉得会带头、有讲义气的人是个好用的人选。
转眼六十年代末,风浪越搅越大。一次省里来人调查当地运动情况,同行的人多是红卫兵出身、胆大嘴快,吴玉德就当了临时“接待”,把厅里的事兜了个底朝天。领导觉着他心眼活路、口风紧,回头就让他坐了个革委会副手。这种“红得快”的工人大代表,在那时候比比皆是,但他比别人狠在阅历广,既懂底层人咋想,又知啥话该说啥话别说。
过了没两年,运动的调门没降,反倒更高。吴玉德被推到了市工会,后来又进了省委。你要说他怎么样,其实也不过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有朋友回忆,吴玉德有次夜里悄悄跑回东北老乡聚会,喝醉了絮叨:“我都记不清,哪句话算得上自己的心声。”可能那会儿的“权力”,带着的是更深的无力感。
七十年代初,沈阳政治气氛山雨欲来。每次有人事调整,后头有多少利益、恩怨交织,外人其实不知道。毛远新一伙儿在上头指手画脚,底下每个市委书记都如履薄冰。有的干部刚刚熬出头,一夜之间又灰溜溜被打入冷宫。吴玉德虽不是当地最狠的角色,却被裹挟着推动了一些让人痛心疾首的决定。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不少“运动”受害者家属,甚至在多年以后还能一边叹气一边提起吴玉德这个名字。
大风大浪过去了,谁还记得当年的高光?“四人帮”倒下之后,毛远新派的人马基本被一锅端。吴玉德先是被隔离调查,很快党籍、职位全没了。有段时间,邻里甚至对他避而远之,生怕多说一句给自己惹麻烦。他又回到了最早的工地。据说,他还带着点老习惯,虽然是普通工人,干活还要登记、评比,常常拿着小本子记谁认真、谁偷懒。
其实最讽刺的还是生活本身。文革后,很多昔日头面人物都东山再起,找了新工作,享受补贴。吴玉德呢?就这么埋头在建筑工地,媳妇早些年走了,儿子远在外地打工,身边没啥亲近的朋友,有时一个人喝点酒坐在工棚门口,盯着天发呆。
沈阳下雪快到膝,东北的冬风从没给谁留过情面。工地的人后来说,他年纪大了还习惯起早贪黑,别人劝他歇歇,他摆摆手,说:“干活是本分,闲下来心里慌。”人到头来,都免不了回到最本真的样子。直到1997年,吴玉德因病去世。消息传出,没什么大动静,只有几个工友私下聚了下,说起老吴,没人再谈起他做过多么大的官,倒是挂念他做活的手劲、带人的规矩。
想来也真够味儿,风风火火半辈子,最后还是回到工地。世间的命运,有时候就这么绕了个圈。谁也讲不清,到底是吴玉德成就了那个时代,还是那个时代推搡着他奔上了高台。只是每次听到有人在工地上喊“小心点,砖别砸脚”,偶尔还会有人笑着说一句:“老吴要是还在,这活早干完咧。”人生就是场综艺秀,想收就收,真到曲终人散,台下还有谁在意演员下场。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