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话先撂这儿:当“嘴炮天花板”撞上“西北菜扛把子”,吃的不是饭,是消费者的知情权。9月10号晚,罗永浩发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得恶心”,配图一张空盘,文字火药味十足。就在吐槽三小时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准备起诉罗永浩。大
一句话先撂这儿:当“嘴炮天花板”撞上“西北菜扛把子”,吃的不是饭,是消费者的知情权。9月10号晚,罗永浩发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得恶心”,配图一张空盘,文字火药味十足。就在吐槽三小时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准备起诉罗永浩。大战就此开幕。
事件起因简单得像一份外卖订单——老罗落地北京,带着同事去祥云小镇店点了15道菜,牛大骨、莜面、黄米凉糕全上桌。吃完当场没翻脸,甚至结账还顺手积了会员分。可前脚出店,后脚微博开炮,核心两点:一、口感“预制”;二、价格“割韭菜”。老罗还顺手@市场监管,呼吁强制标注预制菜。这条微博转发12万,#西贝预制菜#直接爆榜。
后续比莜面还筋道。11号凌晨,老罗加码:谁能拿出西贝用预制菜的实锤录像,他个人打赏10万。网友瞬间化身福尔摩斯,扒出西贝关联公司“天巡派”2.5公斤装“小牛焖饭牛肉包”照片,标签写着“熟肉制品(非即食)”。虽然包装上印着“非直接提供消费者”,但谁看了不浮想联翩?贾国龙这边也不含糊,12号全国370家门店敞开后厨,记者实地探访:牛大骨早上7点下锅,莜面大姐现场手搓,黄米凉糕确实中央厨房预冷,但按国标属于主食,不算预制菜。两边各执一词,舆论场温度飙升。
实际调查情况就一句话——“没抓到现行”。市监部门尚未抽检,第三方机构也还没介入。律师圈先吵翻了:老罗若被起诉,大概率是名誉权纠纷,可“口感像预制”属主观评价,真要赔偿得证明“恶意+受损”,难度不低。反过来,如果西贝真用了预制菜却未明示,也有可能触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的知情权底线。一句话,法律层面上还悬在半空中。
事件分析往深里看,其实就是“中央厨房”和“预制菜”掐架。国标今年春节后才给预制菜定义: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才能吃的成品菜肴。而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给门店配送净菜、半成品,只要门店再烹,就不算预制菜。可老百姓哪管这套?只要一吃,脑子里自动弹出“防腐剂+塑料袋”。老罗正是抓住这个认知落差,把“贵”和“预制”绑在一起打,瞬间戳中消费者Get点。
再说点增量信息:我拿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7月内部报告,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头部连锁预制菜占比80%,数据的确属实,但提交的报告里写的是“中央厨房成品或半成品”,并非严格意义的预制菜。另一份业内报价单显示,同款小牛焖饭调理包B端价8.5元,门店售价58元,毛利逼近80%。成本差就是情绪放大器——“花现炒的钱吃加热包子”谁不火大?
网友站队更有意思。微博投票里,68%人挺老罗:“别说预制不预制,先标清楚,让我自己选。”豆瓣小组则吐槽:“西贝把消费者当冤种,人均150吃出便利店味道。”也有理性派放实验:同样牛大骨,自家炖3小时软烂入味,西贝版本确实少了“锅气”,可人家门店一天卖1000份,时间成本怎么算?评论区金句频出:“老罗不是神,但西贝这回确实被抓住了小辫子。”
至于十万悬赏,目前还没人真正拿走。老罗直播间里放话:“我不要P图,要后厨直拍,要包装带批次号。”在线人数破10万,弹幕刷屏:“罗老师,众筹我出20,算一股。” 贾国龙则放软身段,表示欢迎监督,但“起诉不会撤销”,还把老罗点的菜品打包成“罗永浩套餐”,今天全国上线,不好吃免单——公关套路拉的满满,可被大众调侃为“花钱把黑流量吃回肚子里”。
说到底,这场互撕没有绝对反派。老罗博流量是真,可也替消费者发问;西贝要效率、要标准化,却也把“知情权”三个大字晾在明火上烤。预制菜本身没错,错就错在信息不透明化。等未来菜单上多写一行小字——“本菜使用中央厨房半成品”,谁还愿意花150块去交智商税,那才是真·市场选择。
饭可以预制,信任不能预制。老罗十万赏金悬在那儿,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餐企再不把“是不是预制”说清楚,下次掉下来的,就不只是微博热搜,而是整个品牌的脑袋。
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很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吧!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