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就能健身1小时!上海这家健身房火了,竟还能盈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0:06 1

摘要:前两年,一位播客主播施骅伦在上海外滩的一条通勤路上,注意到一家写着“3元每小时”的健身房。他起初并未在意,认为这种价格会导致项目难以继续下去。几周后他发现,这样的健身房还有很多。通勤路上、商圈附近,连体育场馆周边,都能看到这个“九回体育”的标志。

前两年,一位播客主播施骅伦在上海外滩的一条通勤路上,注意到一家写着“3元每小时”的健身房。他起初并未在意,认为这种价格会导致项目难以继续下去。几周后他发现,这样的健身房还有很多。通勤路上、商圈附近,连体育场馆周边,都能看到这个“九回体育”的标志。

传统认知里,健身房是高成本项目。租金、人工、设备维护都不便宜。

九回体育的几个创始人刚毕业不久,他们在上海静安区的一个社区篮球场打球,发现这些场地使用率不高,管理混乱。于是他们提出一个想法:通过无人化系统来管理球场。得到了当地政府支持,很快,第一个共享球场项目就落地了。

核心在于“零租金”。社区愿意把公共场地交给他们管理,他们只负责日常维护。用户扫码入场、自动计时,这种方式降低了人力成本。长三角落地超过200个共享场地。

后来他们移植到了健身房业务上。2018年,他们开始运营第一个社区健身房,上午场3元/小时,下午场6元/小时,晚场9元/小时这个价格直接对标自己球场的收费系统,逻辑简单,执行成本并不低。

因为疫情影响,人们更愿意就近锻炼,传统开在写字楼的高端健身房开始空置,社区里的场馆只要开门就人满为患,一年内在上海新开20多家门店。

九回体育避开了这两个大坑。社区提供场地,他们只负责改造和维护。无人工店铺、扫码入场、后台远程监控成为标准配置。

根据创始成员罗伟舜的测算,一家门店的初始投入大概是30万至40万元,用于装修和设备采购。运营后每月器材损耗成本约2000元,一间门店月营收可以达到1.5万元左右。

事情并不总是这么顺利。九回体育在西站附近开设了一家门店,场地装修不错,设备也齐全,因为离居民区远,场馆几乎没人使用。价格便宜,不能解决选址失误的问题。

罗伟舜总结出一套选址标准:场地面积在200-300平方米左右,3公里内居民数量充足,交通便捷且展示面良好。这是他们之后选址的关键原则。

装修也不能马虎。九回体育统一了场馆风格,根据具体场地做了空气流通、动线调整、地面更换等细化处理。这些都加重了前期投入和管理难度。

健身房和球场不一样,设备损耗更高,管理流程更复杂。

一位店员透露,一些器材的配件是耗材级别,每个月的更换费用达到2000-3000元不等。

价格战升级,他们不再“最便宜”

过去一年,健身行业整体低迷,不少传统健身房加入价格战行列。一些品牌甚至推出了60元的月卡,按天计算比九回体育的单次价格还低。

这让罗伟舜承认:“我们曾经敢说是全国最便宜的健身房,现在已经不敢说了。”面对资本驱动的价格战,小团队没有资源参与竞争,选择减少扩张。

不少园区和社区主动找上门,最终落地的项目很少,九回体育只挑条件最好的场地做。他们回归到共享球场业务,集中资源做稳定回报。

在传统健身房,用户常因推销烦恼。私教营销、会员卡锁定、套路式合同让很多人避之不及。

“3元健身房”没有推销,也没有前台服务。用户进出自由,靠扫码完成一切流程。

播客主播施骅伦在节目中指出,这种健身房对“社恐”用户极其友好,对一些不喜欢“社交场合”的锻炼者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这种体验差异,是一种“定制化”的服务升级,不靠销售,靠“体验自由”留住用户。

“3元健身房”不是靠补贴撑起来的消费奇迹。它通过免租金合作、无人化运营、精细选址,将一个看似不合理的低价变成现实。

运营逻辑讲得通,低成本也可以带来稳定营收,它是一种理性生意的回归。生意不一定要快,要大,但一定要“算得过账”。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