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惊现 “神级楷书”:《王居士砖塔铭》的传奇与魅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5:00 1

摘要:这部神作诞生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即公元 658 年。彼时的唐朝,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佛教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王居士砖塔铭》便是在这样浓厚的佛教氛围中应运而生,它是为佛教三阶教徒王

在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部作品宛如一颗被尘封许久的明珠,一朝现世,便以其绝世风姿震动了整个书法界,它就是被誉为 “唐楷之冠” 的《王居士砖塔铭》。

这部神作诞生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即公元 658 年。彼时的唐朝,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佛教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王居士砖塔铭》便是在这样浓厚的佛教氛围中应运而生,它是为佛教三阶教徒王居士所立的砖塔铭文,由上官灵芝撰写铭文内容,而书法则出自敬客之手。

说起敬客,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的身影显得颇为神秘而模糊。在那个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大家辈出的初唐时期,敬客的名字并未在史籍中留下太多详尽的记载,我们对他的身世、生平经历知之甚少,仿佛他只是一个隐匿于世间的书法高手,默默耕耘,直至留下这部惊世之作,才让后人得以知晓他的存在。然而,能以一支笔、一幅书法作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成就。

《王居士砖塔铭》原被深埋于西安终南山楩梓谷的佛塔之下,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静静地沉睡,与尘土为伴,历经近千年的时光流转。直到明代万历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它才重见天日,瞬间惊艳了整个书法界,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书法的江湖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此作刻于青石之上,有着规整的方界格,全文共十七行,满行十七个字。虽历经岁月的侵蚀与磨难,如今残存 300 余字,但其字迹约 3 厘米见方,属于小楷范畴。别小看这小小的字,其中蕴含的书法艺术魅力却大得惊人。

单看单个字的结构,端方规整,饱满而富有生机,仿佛每一个字都被赋予了生命,跃然纸上。敬客在书写时,笔法极为讲究。起笔时,笔锋轻轻逆势而入,如同一位舞者在舞台上优雅地起势,为后续的笔画奠定了基础;行笔过程中,巧妙地停顿转折,灵活调整笔锋,尤其是横画,两头着力稍重,中间轻盈灵动,使得笔画层次分明,富有韵律感。在转折处,他方圆并用,干脆利落,笔调的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展现出了超凡的书法技艺和极高的艺术水准。

再看其撇捺舒展,如同大鹏展翅,气势恢宏;转折处方折与圆转相得益彰,不难看出,其深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影响。在结字方面,敬客巧妙地汲取了 “褚体” 收放自如的特点,又融入了些许隶意,使其字既有灵动之美,又不失古朴之韵;同时,还借鉴了 “欧楷” 的险绝之势,在平正中蕴含着微妙的变化,让人回味无穷,真可谓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清代的王澍对这部作品赞誉有加,他认为此碑书法风格瘦硬有力,与褚遂良的字极为相似,并感慨唐代书法人才济济,许多优秀的作品可能会被那些声名赫赫的顶尖书法名家所掩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在那个时代,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比比皆是,竞争异常激烈,而《王居士砖塔铭》却能脱颖而出,足见其不凡。

清代的赵之琛更是对其推崇备至,他坚信此碑的书法水平完全可以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四位唐代书法大师相媲美,并直言学楷书者应当将其奉为学习的圭臬,作为临摹学习的标准典范。康有为也对它予以高度认可,充分肯定了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极高价值。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价《王居士砖塔铭》,称其书法超脱灵动,上可承接隋代楷书的精妙之处,下又开启了盛唐楷书清秀雅致的风格。甚至有人毫不吝啬地将其称作 “唐代楷书的冠军”,这一称号足以彰显它在唐楷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这部作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那些平日里声名远扬的书法大家们,在看到它的那一刻,也不禁为之折服,暗自惭愧。它那舒展明朗、刚劲挺拔的气韵,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无法抗拒。

自明朝万历年间重见天日以来,在往后的几百年间,《王居士砖塔铭》在书法圈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数书法家将其视为练字的不二范本,一遍又一遍地揣摩学习,从中学到楷书用笔的精妙、结字的奥秘;也有众多收藏爱好者将其视作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视为传家之宝。

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王居士砖塔铭》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它巧妙地融合了欧阳询、褚遂良等大家的笔法精髓,同时又独具匠心,自出机杼,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深入学习此作,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初唐时期的书法大家们对话,深入理解初唐楷书的深邃内涵,从而有效提升我们对楷书用笔、结字的认知水平,为我们的书法学习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