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中有五大类一线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临床中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组合搭配、不同的剂量有效控压,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化的量化依据。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哪种降压方案合适?不如先问问“计算器”。
用药小妙招
撰文:Dr Who
临床中有五大类一线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临床中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组合搭配、不同的剂量有效控压,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化的量化依据。
近期,《柳叶刀》(
The Lancet)发表 了 一项重磅综述研究 (图 1) ,通过对 484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超10.4万名高血压患者数据的系统分析与荟萃评估,首次全面量化五大类一线降压药单药及联合用药的降压效能,并构建 了 一个 “降压计算器” —— 降压效能预测模型。图1 研究截图[1]
先定血压目标,再定治疗方案
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含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但无严重心衰/肾衰者),推荐理想血压控制目标为;对于老年患者(≥65岁),可根据耐受性适当放宽至,但仍建议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接近130/80mmHg。
为了达到这个降压目标,需严格遵循“生活方式干预优先,达标失败即启动药物”原则:
初始血压
如果干预后血压仍未达标(≥130/80mmHg),或初始血压≥140/90mmHg,或已合并靶器官损害(如左室肥厚、微量白蛋白尿)者,需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既然降压目标确定了,如何达到目标呢?
低强度基础方案,避免单药盲目加量
研究以基线血压154/100mmHg为标准,对比了五大类一线降压药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标准剂量(1.0倍)收缩压降幅数据(表1):
表1 6类降压药单用效果对比
▌单药剂量调整原则:加量不如联用
研究证实,单药剂量翻倍(2.0倍标准剂量)仅能额外降低收缩压1.5mmHg,且不同药物差异显著:仅CCB类加量后获益略高(额外降2.6mmHg);β受体阻滞剂加量几乎无获益(仅额外降0.5mmHg),且可能增加心动过缓、气道痉挛风险。
这给我们临床带来了很重要的提示:单药治疗仅适用于初始血压若单药(标准剂量)治疗4周后血压仍未达标,禁止盲目加量,应直接启动联合用药。
中重度高血压与难治性高血压,联合用药是核心策略
▌双药联用,可以满足6成患者降压需求
研究证明,两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联用(均为标准剂量),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189种双药组合中,近60%可满足多数患者的降压需求;多数组合达“中等强度降压”(10-19mmHg),21种组合可实现“高强度降压”(≥20mmHg)。
而且无需过度追求高强度组合,以“达标+耐受”为核心,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降压效果。给大家整理了推荐的联用药物降压治疗方案(表2):
表2 临床推荐联用方案(按优先级排序)
▌三药联用,难治性高血压的标准方案
而针对难治性高血压或初始血压≥160/100mmHg的重度高血压患者推荐方案首选CCB+ARB/ACEI+噻嗪类利尿剂三联方案,且建议采用“小剂量多靶点”策略,每种药物起始剂量为1/2或1/4标准剂量,如氨氯地平2.5mg+缬沙坦40mg+氢氯噻嗪6.25mg。
在保证降压效能(收缩压额外降幅4-6mmHg)的同时,这种联用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单一药物高剂量所致副作用(如利尿剂相关低钾、CCB相关潮红)。
▌四药联用,极端病例的探索方向
极少数的高血压患者经三联方案治疗后降压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就有了对四联方案的探索。目前仅1项RCT数据支持四药联用(在三联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且三联方案(足量)治疗8周后血压仍≥140/90mmHg的极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需在严密监测电解质、肾功能(尤其是血钾、血肌酐)的前提下使用。
“降压疗效预测计算器”的临床应用
▌有了“计算器”,实现“量体裁衣”式用药
该研究开发的“降压疗效预测计算器”(基于基线血压、药物种类、剂量构建),意味着高血压实现了精准治疗的重要突破。这个“计算器”基于大数据模型,能够根据患者的基线血压、药物种类、药物剂量,预估出具体的血压下降数值,从而指导医生为每位患者“量体裁衣”制定治疗方案。
比如一位患者血压为160/100mmHg,医生如果使用“氢氯噻嗪12.5mg+氨氯地平5mg”治疗方案,通过该计算器预测,患者的收缩压大约能下降18mmHg,接近20mmHg的降压目标。
某患者用“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12.5mg”后血压仍140/90mmHg,计算器提示该组合预估降幅仅10mmHg,而更换为氨氯地平5mg+缬沙坦80mg方案后,预估降幅为15mmHg,则更适合该患者。
▌计算“神器”,也有局限性
不过,研究也表明,模型数据基于群体研究,未纳入合并严重心衰、终末期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疗效/安全/依从性,三足鼎立用药方案才是优解
研究了这么多,其实最终都到了同一个落点:用药个体化,拒绝“一刀切”:
合并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优先ARB/ACEI(证据等级1A);
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禁用β受体阻滞剂;
合并痛风:禁用噻嗪类利尿剂,可选用CCB或ARB。
同时,还要注意副作用与禁忌的动态监测:
用药初期(1-2周):重点监测血压(避免降压过快,24h降幅不超过25%)、血钾(利尿剂/ARB/ACEI使用者)、肾功能(血肌酐、eGFR);
长期用药(每3-6个月):复查电解质、肝肾功能,评估靶器官损害(如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
长期用药,还要兼顾依从性与经济性,优先选择每日1次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缬沙坦),减少漏服风险;对于需长期用药的低收入患者,可选用国家集采中选药物(如氢氯噻嗪、依那普利),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经济负担。
总结
该《柳叶刀》研究为高血压药物治疗提供了迄今最全面的循证依据,可概括:单药有限,联用优选;剂量适度,精准预测。
临床实践中,需以“血压达标(
期待“降压疗效预测计算器”进一步优化后有更多的临床验证数据,如果它后续能够纳入高血压诊疗指南,那将推动高血压治疗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Wang N, Salam A, Pant R, et al. 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icacy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25;406(10506):915-925.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科学吐槽大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