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ulzar, S., Khan, M. Y. (2024). Good politicians: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motivations for political candidacy and government perf
图片来源: Google
原文信息:
Gulzar, S., Khan, M. Y. (2024). Good politicians: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motivations for political candidacy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rdae026.
01 研究背景
已有的研究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如何通过调整已当选政治家的激励措施来改善民主。而政治家的供给却常常被忽视,选民参选的动机对提高民主表现的过程非常重要。竞选政治职位通常与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关,根据盖洛普在巴基斯坦的一项调查,81%的人同意“人们从政是为了获得影响力和地位”的说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导致民主国家中出现很多“坏”的政客。
作者通过在巴基斯坦进行的实地实验,探讨了如何激励那些会执行符合公民偏好政策的“优秀”政治家进入政坛。巴基斯坦在2015年进行了重大的地方政府改革,这次改革赋予了村委会直接选举的资格,为研究提供了一个观察政治家的参选动机以及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机会。作者在实验中变化了向普通公民展示政治职务的方式,发现强调担任政治职务的亲社会动机(如帮助他人)而非个人回报(如提高自己的尊重和地位)更能提高个人竞选公职的可能性,并且这样的候选人更有可能被选民选举。一年后,这种处理方式改善了政策与公民偏好之间的一致性。
02 实验设计与结果
实验在巴基斯坦的192个村庄中进行。随机干预发生在村庄层面,这些村庄被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的处理组中。在社会动机组(Social villages)中:政治职位被描述为能够服务社区、帮助他人的角色。在个人回报组(Personal villages)中:,政治职位被描述为能够提升个人尊重和地位的角色。在中性信息组(Neutral villages)中:只提供了基本的选举信息,没有强调任何特定的动机,该组作为实验的控制组。此外,作者也考量了在私下还是公开场合进行政治职位描述的作用。
主要的实验流程为:首先,调查员会与被试举行私人会议(通常在被试住所),并进行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在调查结束后,调查员会在与被试的私人一对一会议上提供亲社会、个人鼓励或中立的信息激励。然后在私人会议结束后,被试会被邀请参加村庄的公开会议,并被告知公开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当参与者到达公开会议时,调查员会登记他们的出席情况,并在公开会议开始后向参与者提供亲社会、个人鼓励或中立的信息激励。在公开会议结束后的4天内,参选者需要提交资格文件并并通过银行汇票存入约10美元的资金。
下图展示了本文的实验设计,其中social和personal的干预不是交叉随机的,也就是说,一个村庄只能接受一种类型的鼓励,而不能同时接受两种。
1.对是否决定参选和被选举的影响
首先,对被试的参选动机而言,结果发现相对于强调个人利益的政治职位描述(personal),突出亲社会动机的政治职位描述(social)使被试成为候选人的可能性增加了1.8个百分点,较均值增加了86%。具体而言,突出亲社会动机的政治职位描述使得被试成为候选人的概率增加了1个百分点,而强调个人利益的描述方式使参选概率下降0.9个百分点。
此外,研究还发现,当政治职位被描绘成亲社会的角色而非个人利益的工具时,实验样本中参与者的当选概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这表明亲社会动机的强调对于选举结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2.对政策结果的影响
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广延边际,即当选公务员可以为社区创造更多资源;另一个是集约边际,指的是在给定数量的资源下改善分配。作者首先对广延边际进行了检验,由于每个村从上级政府获得的财政拨款是固定的,当选的公务员在财政拨款的数额上可发挥的能动性并不大,作者在选举一年后返回各个村庄,从每个村委会编制的第一份预算文件中收集关于财政预算的相关信息。表A14报告了这一结果,受到亲社会信息激励的村庄并不会对其获得的财政拨款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政策结果上并没有广延边际的影响。
对于集约边际而言,即村委会如何分配财政资金,作者通过衡量村委会的支出决定与公民偏好的一致性来反映。作者在选举一年后回到各个村庄,对样本村庄内的1318名公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让公民将假设的100卢比预算分配到他们所想要支出的事项中,以收集他们对预算的支出偏好。下图呈现了中性信息组(Neutral villages)村民的支出偏好,村民更喜欢将大部分预算用于市政服务,而村委会实际上将预算支出用于基础设施项目。
具体而言,作者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每个预算类别j ∈ J下村委会实际支出与村民偏好的差距,其中是i村在预算类别j中的实际支出百分比,是村民对预算类别j平均的偏好支出百分比。
此外,作者也加总计算了村委会实际支出和公民偏好的总体差异,表2汇报了实验干预对政策偏好一致性的影响,受到亲社会信息激励的村庄在政策一致性上得到了显著改善。
对公民满意度和信任的影响
在村委会决定了最终支出项目后,作者在村民调查中要求对村委会选择的支出项目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在社会干预村(Social)相较个人干预村(Personal)而言:村民对村委会选择的具体项目表示满意的可能性高出17.1%,村民表示信任国家的可能性也高出7.6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公民对这些选择更加满意。
03 机制检验
参选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为探讨影响选民参选动机的潜在机制,作者进一步使用以下细化的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其中省略的类别为在私人和公共会议上收到中立信息的村庄。反映了仅在公共会议中提供亲社会信息与个人信息的效果差异,反映了仅在私人会议中提供亲社会信息与个人信息的效果差异,反映了在公开会议和私人会议中都给出了社交信息与个人信息的效果。
表3报告了这一回归结果,发现仅在私人会议上强调亲社会动机和个人利益之间没有任何显著影响。而仅在公开会议上强调亲社会动机信息相较于强调个人利益,能增加候选人参选以及被选举的可能性,并改善政策的一致性。当在私人和公开会议上都强调该信息时,处理效果最大。
此外文章的理论框架表明,干预效果可以通过改变参选者的类型以及社区的反应来显现。作者对此进行了检验,发现相较于提供个人利益信息的干预,强调亲社会信息增加了亲社会人士成为村委会候选人的可能性,同时候选人报告自己被社区提名参选的可能性也更高。
2.政策制定是如何被影响的
作者探讨了实验样本中的人是否对预算制定的过程产生了影响,从而改善了政策与选民的一致性。表4报告了实验干预对成为领导职位和政治提案的影响,发现相较于提供个人利益信息的干预,强调亲社会信息增加了样本参选者成为领导者或委员会成员的可能性,同时,样本参选者的提案被村委会采纳的概率也提升了1.2个百分点。
3.竞争性假说
(1)村民偏好的变化
衡量政策一致性的公式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公民偏好和当选政治家决定的预算支出,所以政策一致性的改善可能是由于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动而产生的。表A31拆解了政策一致性变化的两个来源,结果发现预算支出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公民偏好的变化了,政治家行为和公民偏好之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政治家预算支出的变化,而非公民偏好的变化。
(2) 村民选举后的行为发生变化
除了公民政策偏好的直接变化外,另一个潜在的竞争性假说是干预也可能影响公民对村委会的问责方式。首先,公民可能会通过更频繁地与政客会面并表达他们的诉求。其次,村民可能会对政客问责的态度更加严格和强硬,但这一点无法直接衡量。文章主要检验了第一个方面,在村委会选举一年后进行的公民调查中,作者询问公民在上个月是否见过村委会的任何人。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提供个人利益信息的干预村庄,还在强调亲社会信息的村庄,村民与政客会面问责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排除了这一竞争性假说。
04 结论
本文通过在巴基斯坦进行的实地实验,探讨了如何激励那些能够响应公民偏好的“好”政治家进入政界的问题。作者通过改变村委会选举中政治职位的描述方式,强调政治职务的亲社会动机(如帮助他人)而非个人回报(如提升个人尊重和地位),来观察这是否会影响个人竞选公职的可能性以及选民选举他们的概率。实验结果显示,当政治职务被描绘为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时,相对于强调个人利益的情况,人们更有可能竞选公职,并且更有可能被选民选举。此外,研究发现强调亲社会动机的干预使被选举者采取的政策与公民偏好更加一致,而这种效应只有在公共场合中才显著。
来源:古畔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