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周,玉米期货主力合约连续下挫,累计跌幅超5%!更让股民揪心的是,A股里的玉米产业链公司(比如登海种业、新希望饲料板块)也跟着低开,部分标的甚至创下阶段新低。
这两周,玉米期货主力合约连续下挫,累计跌幅超5%!更让股民揪心的是,A股里的玉米产业链公司(比如登海种业、新希望饲料板块)也跟着低开,部分标的甚至创下阶段新低。
明明三季度是生猪出栏、饲料消费的传统旺季,玉米咋突然“利空不断”?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今天咱们把玉米的利空逻辑拆透,看看这波下跌会持续多久,又会给股票账户带来哪些连锁反应。
玉米的下跌,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供应过剩+需求疲软+全球预期转向”的三重利空共振。
国内主产区增产成定局:今年东北、华北玉米主产区天气“格外给面子”——春播期无大范围干旱,生长期降水均匀,机构普遍预测全国玉米产量同比增3%-5%,创下历史新高。增产意味着新粮上市后,市场供应将进一步宽松。
进口量超预期涌入:前8个月,我国玉米进口量同比增长20%以上,乌克兰、巴西的低价玉米大量到港。更扎心的是,进口玉米到港价甚至比国内产区收购价低100-200元/吨,直接冲击国内现货市场。
国储库存仍处高位:尽管近年持续“去库存”,但据行业调研,国储及贸易商手中仍囤积大量陈粮。一旦市场价格下跌,“抛储预期”就会升温,进一步压制期货价格。
玉米的需求核心分两块:饲料(占比约60%)和工业深加工(占比约30%),如今双双陷入疲软。
饲料需求:生猪、家禽养殖“拖后腿”
生猪产能过剩是硬伤——全国生猪存栏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低迷,饲料需求增长乏力;家禽市场也因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对玉米的采购仅维持“刚需”。
更糟的是,豆粕、杂粕等替代原料价格下跌,部分饲料企业直接减少玉米使用比例,进一步分流需求。
工业需求:乙醇、淀粉企业开工率低迷
玉米深加工的核心是燃料乙醇和玉米淀粉:
燃料乙醇端:今年国内汽油消费增长缓慢,乙醇添加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行业开工率不足70%;
淀粉端:下游食品、造纸等行业需求疲软,库存高企,企业主动压缩产能,对玉米的采购意愿降到冰点。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其产量和出口节奏对全球玉米价格影响深远。今年美国玉米主产区(中西部)天气条件优越,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玉米产量将创纪录,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价格已跌至近一年低位。
同时,美元指数维持强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玉米价格被进一步压低,导致我国进口成本下降,国内玉米价格更难抬头。
玉米价格下跌,对A股相关板块的影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需从产业链上下游逐一分析。
玉米种植企业(如登海种业、地方种植合作社概念股)直接面临“卖粮难+价格低”的困境,三季度业绩大概率承压。
不过,若价格持续下跌倒逼种植户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反而可能为未来价格回暖埋下伏笔(典型的“周期反转”逻辑)。
饲料企业(如新希望、通威股份饲料板块)的主要成本就是玉米,占比可达40%-50%。玉米降价理论上能增厚利润,但如果下游养殖需求持续疲软,饲料企业销量上不去,“成本红利”就会被“销量下滑”抵消。
比如某头部饲料企业,二季度玉米采购成本下降10%,但销量同比跌了15%,最终净利润反而下降。
淀粉、乙醇等深加工企业(如梅花生物、中粮科技)的利润,取决于“玉米采购价”和“产品售价”的差值。
目前玉米降价,但淀粉、乙醇等产品因需求疲软,价格也在跌。只有当玉米降价幅度超过产品降价幅度时,企业利润才会修复。从当前情况看,多数企业仍处于“成本降,产品也降”的博弈期,业绩弹性不大。
玉米和大豆、豆粕存在替代关系(比如饲料中玉米减少,豆粕可能增加)。玉米下跌,若豆粕需求提升,大豆、豆粕期货可能上涨,进而带动大豆种业(如大北农)、油脂加工板块(如金龙鱼)。
这也是为什么玉米期货下跌时,有时大北农反而会上涨的原因。
要判断玉米行情和相关股票走势,需盯紧三个关键变量。
需求端是否回暖:生猪价格是否止跌回升(带动补栏需求)、淀粉下游订单是否增加、乙醇政策是否加码,是需求反转的关键。
供应端是否收缩:国内种植户明年是否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可关注明年春耕时的“种植意向调研”)、进口政策是否调整(比如加征关税)。
国际价格是否企稳:CBOT玉米期货是否止跌,美国玉米出口数据是否改善。
避坑方向:短期回避“纯玉米种植企业”“依赖玉米深加工且产品需求疲软的公司”,这类企业三季度“业绩雷”的概率高。
掘金方向:
饲料企业中,下游需求相对稳定(如蛋鸡、水产饲料)的公司(如天马科技),能更充分享受玉米降价的成本红利;
大豆产业链公司,若玉米下跌带动豆粕需求,大豆种业、豆粕贸易企业(如北大荒)可能受益;
具备“周期反转”预期的农业股,若玉米价格下跌倒逼行业去产能,未来供给收缩时可能迎来估值修复(可跟踪隆平高科等具备品种迭代能力的企业)。
对于同时关注期货和股票的投资者,可利用“期货先行指标”判断股票节奏:
若玉米期货连续下跌后出现“放量反弹+持仓增加”可能是短期企稳信号,此时可关注产业链中弹性大的股票;
若期货持续阴跌创新低,股票操作则以“观望”为主。
玉米的下跌,其实是大宗商品“弱周期”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流动性收紧的大背景下,农产品、有色、能源等大宗商品普遍承压。
对股票投资者而言,理解这种“周期属性”至关重要:
周期下行期:上游资源类、种植类企业往往业绩承压,股价易跌难涨;下游消费、加工企业可能受益于成本下降,但需警惕“需求塌陷”。
周期反转期:当“供应收缩+需求回暖”的信号出现时,上游企业会率先迎来“量价齐升”,股价弹性最大。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股票不能只看“成本逻辑”,更要把握“供需周期”的核心矛盾。
看完玉米的利空分析,你对农业股、饲料股的后续走势怎么看?有没有踩过“农产品周期”的坑?或者抓到过机会?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点赞前5名的朋友,我会私信发送《大宗商品周期与A股产业链联动手册》,帮助大家更系统地把握周期机会!
另外,想了解大豆、棉花等其他农产品机会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下次咱们拆解热门品种~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