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有待“深化”。引进新的视角与方法无疑是“深化”的途径和方式之一。源自工商管理学战略管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化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一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重新解读,可发现隐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视角,有助于我们对这些研究
[摘要]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有待“深化”。引进新的视角与方法无疑是“深化”的途径和方式之一。源自工商管理学战略管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化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一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重新解读,可发现隐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视角,有助于我们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深入透彻的认识和把握;二是对当下的研究规划和设计具有四个方面的视角启发作用,例如更精准地选择研究对象,更有力度地深化研究内容,更有逻辑地连接研究方法和更有效地实现研究目标。
近几年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可谓是“蓬勃发展”,研究机构和论文著作日益增加,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有些人冷静地认为,从总体质量来看,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大多处在“浅”的初级层次,例如刘鸿武教授说是“书斋式”“沙发学问”。因此,“深化”就成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从逻辑上讲,以现有研究对象/领域+现有研究方法/技术为起点,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有三条途径和方式:一是拓展新的研究对象/领域,二是引进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三是在拓展新的研究对象/领域的同时,引进新的研究方法/技术。
本文仅讨论第二途径和方式,尝试地把源自工商管理学战略管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方法引进到区域国别研究中。首先,简述一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二,用利益相关者视角重新解读现有的研究成果;第三,从逻辑上初步讨论利益相关者视角对研究规划和设计工作的指导作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述
自1984年R•爱德华•弗里曼的开创性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①发表以来,利益相关者及其管理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利益相关者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开创并丰富了战略管理领域,其次改造并完善了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行为学等研究领域,最后还被引进到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国际关系学等非工商管理学科。
鉴于研究目的,本文仅简述战略管理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方法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林曦教授的著作《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② (以下简称“林书’)。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
林书列举了55个定义。在所有的定义中,弗里曼的定义是最具影响力的。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一个组织”中的“组织”可以是企业等经济组织、非政府组织或者政府、政党、议会等政治组织,“一个”表明其特定的。这表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相关者。
对同一个组织而言,其目标及其实现过程也是界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目标及不同的实现过程决定了该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有所不同。
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影响”关系。这种影响是多因素、多层次和双向的。在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既定的前提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关注的重点。
利益相关者是“个体和群体”,这些“个体和群体”不仅包括组织,还可以包括个人和组织联盟,甚至包括自然界。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分析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它有助于组织管理者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与概念定义一样,学者们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标准和维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有影响的有:弗里曼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维度进行分类;Frederick根据利益相关者能够对企业施加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直接或间接两类;Savage按照威胁潜力与合作潜力分为支持型、边缘型、混合型和反对型四类;Mitchell、Agle和Wood依据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型将利益相关者分为7种,3大类别;Su等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又根据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将其分为首要的和次要的。……
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任何分类都是针对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类标准不同,分析维度不同,其分类结果就不同。二是分类标准和分析维度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应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析维度。三是研究者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同时对其研究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类结果与研究目的的相关性,选择最为合适的分类标准和分析维度,或者新创一种分类标准和分析维度。
行为分析和行为解释
在分类基础上的行为分析和行为解释是组织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
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分析包括实际行为、合作意愿与竞争威胁三个方面。他还强调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形成的联盟;Savage等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构成威胁和合作的能力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资源依赖、利益相关者的实力、利益相关者针对特定问题可能的行动以及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的能力;Hill和Jones通过经济学原理解释了利益相关者采取行动的原因;在Rowley的研究中,利益相关者结盟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深入研究;Mitchell、Agle和Wood指出了其分类下具体类型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征;Frooman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施加的影响,以及这种策略所产生的基础;Rowley和Moldoveanu将利益与身份认同结合起来共同解释利益相关者采取行动的原因。
还有关于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的研究,在此省略。
林书的贡献:从个体、关系到网络
中国学者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是在弗里曼等外国学者的研究框架中进行的。林书的研究颇有创新:一方面,通过对主要文献的系统回顾,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三种视角,分别是个体视角、关系视角和网络视角;另一方面,对较少得到关注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力求在不同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之间建立连接,尝试性地其整合到一个以网络视角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中。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林书提出的三种视角是重要的方法指导。在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中,也许同样存在这三种视角和发展路经。总体而言,个体视角的研究占主流地位,关系视角的研究正在形成中,网络视角的研究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重新解读
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文仅选择区域国别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的三个代表性的论文,用利益相关者视角重新进行解读。初步结论是:这些研究论文和观点,或者发现其中隐含的利益相关者思维,或者从其中可获得更深入透彻的认识和理解。
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
任晓教授对此做过较全面的论述和总结③。他认为:无论中外,某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的诞生与发展,都是源于了解外部世界的需要,它既是一种知识性探索,又往往服务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该国政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程度也与该国综合国力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看,某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实际上就是关于该国重要或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区域或国别)的研究,尤其是该国与利益相关者(区域或国别)的关系研究。作为一种知识性探索,这类研究服务于该国的战略目标。英国、法国等西欧殖民国家是这样,霸权国美国也是这样,崛起中的中国也是这样。
区域国别研究的定位
陈杰教授总结出区域国别学的四种定位④:一是从服务对象出发的“大国之学”,二是同时从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来说的“共同体之学”,三是从研究路径来说的“实践之学”,四是从研究性质出发的“人学”。
依笔者看来,总体而言,这四种定位是同时存在的。对具体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而言,既可以突出或偏重或专注于某种定位,也可以兼具两种、三种甚至四种定位。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看,“大国之学”的定位侧重于研究主体,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和能力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大国,由其战略目标界定的重要或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区域或国别成为其研究对象。“共同体之学”的定位兼顾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正是大国与其利益相关者区域或国别之关系的体现:大国与其利益相关者区域或国别可以或应该形成共同体。“实践之学”侧重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中的行为者的关系,研究者是作为研究主体的大国中的某机构或人士,研究对象是某个区域或国别,该对象国中的行为者是研究者需要交流的机构和人士。只有研究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界定和选择具体的行为者,并与其充分有效地交流,“实践之学”的途径才能抵达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人学”的定位体现的正是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者是人——大国的某人,研究对象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区域国别中某组织的人。
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
杨体荣、翟崑认为⑤:现有的区域国别研究存在三种视角:一是本体论视角,重视历史因素分析;二是方法论视角,关注反中心主义;三是学科视角,聚焦制度的核心作用。并指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生产缺乏一种“功能视角”,即从知识生产的功能划分与结构,探讨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生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如何提升其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他们提出:基础型、政策型和社会型知识生产,是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一种途径。
依笔者看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功能视角正是利益相关者逻辑的体现。基础型知识生产是学界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工、交流与合作,是丰富知识形态,创新研究理论以及积累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政策型知识生产是指研究者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咨询报告,以及通过参与咨询会议等形式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提供专业建议。这需要研究者把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作为研究活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关注其诉求,并满足其需要;社会型知识生产强调以社会公众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将域外地区和国家的研究转化为兼具理论性和公众性的研究成果,这需要研究者把社会公众作为研究活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拓展公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提供重要知识产品。
对研究规划与设计工作的视角作用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价值和作用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视角,在研究规划和设计中的启发作用;二是作为方法,在具体研究执行过程中的工具作用。本文仅讨论前者,后者有待专门的探讨。
在此,先做两个假定:一是把中国视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一个组织”,把共同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国的目标,因此,中国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影响中国实现共同现代化目标,或者受到中国实现共同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影响的国家和区域。二是把某个研究机构或团队视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一个组织”,把获得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作为该机构或团队的目标,由此,该机构或团队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影响其实现目标,或受到目标实现过程影响的个体和组织。
从逻辑上看,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区域国别研究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更精准地选择研究对象,更有力度地深化研究内容,更有逻辑地连接研究方法和更有效地实现研究目的。
更精准地选择研究对象
中国的利益相关者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对象范围。人们通常把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数量作为其成效指标之中,似于数量越多,成效越大。教育部主管部门对备案中心的管理也是重数量、讲均等。
但依照利益相关者逻辑,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国别是需要分类的。其分类标准和分析维度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是有所不同的,这取决于中国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教育部主管部门应制定公布不同阶段适用的分类标准和分析维度。
不同类型的区域国别作为研究对象,向其投入的资源(经费与人力)和对其的要求(质量和数量)也应是有所区别的。正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一样,教育部主管部门也应该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更有力度地深化研究内容
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而言,研究者可以把该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组织”,界定和分析该研究对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尤其是该研究对象与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中国的关系。
目前,人们普遍感到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处在“浅”的层次或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析,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子对象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
如果在研究设计环节,研究者自觉运用利益相关者方法进行以上界定和分析,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子对象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那么,研究内容将会更有力度地深化,产生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更有逻辑地连接研究方法
区域国别研究是跨学科的,需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认识上,研究者达成了一致。但在实际效果上,并不能令人满意。
在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的探讨中,张蔚磊主编的《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⑥内容丰富,逻辑严谨,颇有研究手册的功能。全书共十一章,每章讨论某个学科理论和方法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及其应用,分别是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跨文化学、传播学、世界史、国际关系学、人类学、民族志、经济学和地理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研究者可用该书相关内容作为指导或参考,引进和运用上述11种方法的某一种方法。
当引进和运用两种或以上方法时,研究者可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方法作为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连接器”,进而把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方法群。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质,它是可以发挥这种“连接器”作用的。
目前,这仅是一个逻辑上的“猜想”,也许在未来,这将是主要的研究方式。
更有效地实现研究目标
“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系统化知识生产应服务于国家战略,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最基本的知识探索,丰富完善中国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学以致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三是进行社会普及,提高国民的国际素养。”⑦
为实现第一种目标,研究者可以把学术研究及相关机构列为研究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第二种目标,研究者必须把国家各级决策机构列为研究活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实现第三种目标,研究者应该把社会大众和媒体机构列为研究活动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再从研究设计环节来看,研究者如果采取利益相关者视角和方法,选定研究对象,深化研究内容,连接研究方法,将会更有效地实现研究活动的目标。
注释:
①Freeman,R.Edward,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中文版由王彦华、梁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
②林曦:《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③孙志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趋势和方向——任晓教授访谈》,参见王逸舟等主编《区域国别研究历史、理论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3页。
④王婉潞:《以人为枢纽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教授、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长陈杰教授访谈》,参见《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简讯 特刊(第4期)》(总第20期),2023年11月15日。
⑤⑦杨体荣、翟崑:《构建中国区域国别学功能型知识生产体系》,参见《北大区域国别研究(第7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第25-46页。
⑥张蔚磊主编:《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本文作者柯银斌是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察哈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