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尿220万!海底捞“撒尿男孩”赔哭父母,海底捞损失达千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4:19 1

摘要:17岁的唐某和吴某,去年在海底捞包间往火锅里撒尿的事,终于有了结果:俩人和父母得公开道歉,还得赔220万。

2025年9月12日,上海黄浦区法院的一纸判决,炸了全网。

17岁的唐某和吴某,去年在海底捞包间往火锅里撒尿的事,终于有了结果:俩人和父母得公开道歉,还得赔220万。

这“一泡尿”的代价,不光让普通家庭扛上巨债,也让海底捞砸了上千万,事儿里的弯弯绕绕,值得所有人好好琢磨。

2025年2月24日凌晨,上海外滩的海底捞还亮着灯,唐某和吴某刚吃完火锅,酒劲儿上来了,居然先后站上餐桌,对着锅里撒尿。

旁边有人拍视频,俩人还狂笑,一点没觉得这事儿有多离谱。

2月27日,吴某把这段视频发在了朋友圈,没想着会扩散。

可没过几天,视频就被转到了公开平台,3月6号直接冲上热搜。

网友炸了:“这也太恶心了!到底是哪家店?我去过没?”

恐慌情绪一蔓延,3月8号警方就出了通报:俩人均17岁,行政拘留10天。

处罚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算的是故意毁财物、扰秩序的账。

一开始有人扒出来,唐某脚上的鞋像某奢侈品牌,要5000多。

“肯定是富二代,不然哪敢这么嚣张?”评论里全是这话。

可后来才知道,那鞋是地摊上几十块买的高仿。

俩孩子的父母,就是菜市场摆摊卖菜的,攒了好久的钱,才让他们去上海玩。

得知儿子闯了祸,爹妈当场就哭瘫了,反复说“赔不起,真的赔不起”。

谁也没想到,这家人接下来的操作更迷,见事情压不下去,他们居然反过来要告海底捞,说“毁了孩子名誉”。

有人猜,他们是知道要赔大钱,想先“捞一笔”抵账,可这官司压根没立住,反倒等来了法院220万的赔偿判决。

法院还特意说了,俩孩子要是有自己的财产,先从里头扣,不够的父母补。

对卖菜的家庭来说,这钱就是天文数字,往后的日子怕是要被债务捆死。

有人问,他们是未成年人,就不能轻点儿罚吗?华东政法的金可可教授说得明白:17岁早该懂对错了。

让他们和父母一起道歉,不是为难人,是得让他们真的记住教训。

这事儿里,海底捞的日子也不好过,算下来损失得有上千万。

最直接的就是赔给顾客的钱,从2月24号到3月8号,涉事的外滩店一共接了4109单,不仅全给退了餐费,还额外赔了10倍现金,光这一项,就花了2000多万。

店里的锅碗瓢盆、食材物料,全换成新的,消毒费又花了13万。

这些是看得见的损失,看不见的伤害更要命,海底捞一直靠“服务好、干净”攒口碑,出了这事儿,谁还敢去?

上海好多门店的客流直接腰斩,老顾客全跑到其他火锅店去了,就算后来做了再多补救,不少人一想到“火锅里撒尿”就犯恶心。

其实海底捞的应对,一开始还走了弯路,3月8号刚出通报时,他们说“给未成年人个机会”,别过度攻击,这话一出,网友更火了:“你凭什么替吃了饭的顾客原谅?”

眼看舆论要失控,海底捞才赶紧调整,除了赔钱换餐具,还搞了“搬家式消毒”,连墙角缝都擦了一遍,更意外的是,赔偿过程中还揪出了一群黄牛。

原来有人把海底捞会员卡租出去订桌,赔偿款打给黄牛后,他们要抽20%到50%的“服务费”。

顾客本来就受了气,还得被黄牛扒层皮,怨声载道。

海底捞干脆把这些转借的会员卡全封了,才算平息了这波小风波,可就算补救及时,品牌形象摔碎了,再拼起来就难了。

不少人好奇,海底捞一开始索赔2300万,怎么法院只判了220万?这里头的门道,得按法律规矩来算。

220万可不是瞎判的,分成了三部分:13万是餐具损耗和消毒费,200万是经营和商誉损失,7万是打官司的开支。

法院说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该赔。

但海底捞要的2300万里,好多都没被支持。

比如那2000多万的“十倍赔偿”,法院认定是海底捞自己选的公关手段,不是侵权必然导致的损失,所以不算。

还有些诉讼里的杂项开支,也被判定为“没必要花的钱”,有人觉得200万的商誉损失太少,可法官得考虑实际情况。

一方面,商誉损失本来就不好算,总不能凭感觉要价。

另一方面,俩孩子家就是普通商户,真判2300万,他们也拿不出来,判决得落地才行。

这次判决还有个突破,就是明确了“未成年人个人财产优先赔”。

以前大家总觉得“孩子闯祸父母扛”,这回等于给家长和孩子都敲了警钟:谁犯的错,谁就得担责。

这事儿还倒逼了监管升级,上海市监局直接搞了“透明厨房2.0”行动,要求连锁餐饮的包间必须装监控。

当然,隐私区域会模糊处理,但得能追溯情况,还得装AI识别异常。

每月的消毒报告也得公开,让顾客能查到。

海底捞自己也改了规矩,给包间定了“异常行为响应流程”,服务员每隔十分钟就得进去看看。

说白了,就是不想再吃“没监控”的亏,毕竟事前防着,比事后赔千万划算多了。

这220万的判决,看似是给海底捞一个说法,其实是给所有人上了三堂课。

第一堂是给家长的:“孩子还小”不是挡箭牌,唐某和吴某的父母,攒钱让孩子见世面是好心,但没教他们守规矩。

17岁了,该知道往火锅里撒尿、拍视频传播是错的,现在闯下大祸,全家背上巨债,再哭也没用。

真要为孩子好,不如从小教他懂边界、明对错,这比给买名牌鞋管用多了。

第二堂是给企业的:服务再好,也别漏了管理的窟窿,海底捞的“包间无监控”,本来是想保护顾客隐私,结果成了漏洞。

要是早装了监控,服务员及时发现制止,哪会有后面这些事?事后赔千万补救,不如事前花几万装设备、训员工。

企业的口碑,从来都是靠细节里的规矩撑起来的,不是靠“事后道歉”堆起来的。

第三堂是给社会的:规则面前,没有“特殊群体”。

一开始还有人同情俩孩子年纪小,可看了他们撒尿时的狂笑,再想想受影响的4000多桌顾客,没人再觉得“该原谅”。

未成年人保护是好事,但不能变成“免责金牌”。

这次判决就立了个规矩:不管多大年纪,犯了错就得承担代价。

现在再回头看这事儿,220万买不来唐某和吴某的后悔,也补不上海底捞的损失。

但这笔钱能买来清醒:对孩子来说,德行比面子重要;对企业来说,防范比补救重要;对所有人来说,规矩比侥幸重要。

来源:藏剑游侠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