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国标即将出台,罗永浩西贝停战,预制菜行业乱象即将被整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5:02 1

摘要:他的底气,来自2024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一份官方通知,那里面对预制菜有严格的界定:必须是工业化预加工、不添加防腐剂、经过预包装、且需要后续加热或熟制的食品。

今年9月13日晚间,公众人物罗永浩发文宣告风波告一段落,期待法规的出台。仅仅两天后,餐饮连锁西贝也发布了道歉声明。

矛盾的根源,其实是一场关于“预制菜”到底是什么的口水仗。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坚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并威胁要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

他的底气,来自2024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一份官方通知,那里面对预制菜有严格的界定:必须是工业化预加工、不添加防腐剂、经过预包装、且需要后续加热或熟制的食品。

在西贝看来,自己的操作流程完全不符合这个“技术性定义”。但消费者不这么想。对普通人来说,逻辑简单得多:但凡在中央厨房处理好,门店里只是简单热一下或者完成最后一步熟制,那它就是预制菜。这是一种基于直觉和就餐体验的“体验性定义”。

西贝显然低估了这种大众认知力量。为了自证清白,他们在9月12日公布了13道菜品足足42页的“作业指导书”。本想展示其生产工艺的复杂与规范,结果却成了大型翻车现场。这份材料,在公众眼里,无异于变相承认了菜品“非现场制作”的本质,反而坐实了大家心里的那个“预制菜”定义。

信任的崩塌,带来的永远是实打实的经济损失。风波之中,北京一家西贝门店的周末客流直接腰斩。曾经高峰期需要等位40分钟的盛况不复存在,要么无需排队,要么最多也就等上二三十分钟。

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宝妈群体。当一场后厨直播无意中暴露出生产日期为2022年的冷冻西兰花时,所有人都炸了。这种储存在零下18摄氏度环境中的食材,赫然出现在售价28元的儿童套餐里。要知道,西贝去年的儿童餐销量高达2000万份。

消费者愤怒的不是冷冻技术,而是感觉自己被骗了。门店服务员言语间暗示的“现场烹饪”,和冷冻牛排、转基因大豆油、两年前的西兰花这些直播中暴露的食材形成了巨大反差。

大家花着现炒的钱,却吃着复热的菜,这触及了“知情权”和“价值对等”的底线。一时间,儿童餐单日退订量冲到400份,抖音上的维权话题播放量更是突破一亿。

这场风波也让人们看到,在餐饮工业化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说不说”和“如何定价”远比“用不用”更重要,关键在于,有的企业把透明当成了商业模式,反而赢得了市场。

老乡鸡就在新菜单上清楚地区分了现做、半预制、复热三类菜品,价格也随之不同,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萨莉亚更是直接告诉你20元的意面就是预制的,但凭借极致的性价比,依然广受欢迎。

更值得一提的是胖东来,主动披露超市预制菜占比超过三成,非但没有引发危机,反而收获了“良心企业”的评价。这些案例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隐瞒信息或许能维持短期的高毛利,但主动透明,才能将信任转化为真正的品牌资产。

罗永浩在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证据时,核心诉求就是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明。而西贝最终在9月15日的道歉声明中,也承认了自身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存在较大差异,并承诺将更多加工环节前移至门店。双方的终点,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规则。

好消息是,规则真的要来了。《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草案已经通过了专家审查,预计最快在次年春节就能落地。这份新国标的核心内容直击痛点:禁止添加防腐剂,并且必须清晰标注加工方式。

可以预见,未来的餐厅菜单将发生巨变。菜品旁边可能会出现“现做”、“复热”、“预制”等标签。一份现炒的菜卖38元,而一份预制的同款菜可能只卖18元。选择权,将真正交还到消费者手中。

当然,仅仅依靠一纸国标还不够。食品专家钟凯也提醒,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在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上,可能比传统后厨更有优势。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保障,但也要避免陷入“逢预制必反”的认知误区,把安全的技术误判为危险。

这场从线上吵到线下的风暴,最终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加速到来。它给所有餐饮从业者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公开课:在新的商业规则里,信任,才是最贵的成本,而透明,是最低的沟通门槛。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