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服贸会见证北京医疗科创“破圈”生长,医疗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到百姓身边|聚焦2025服贸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6 15:05 1

摘要:本届服贸会首次实现“一址举办”,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汇聚近2000家线下、5600家线上企业,吸引超25万观众共赴盛宴。累计达成建筑、信息技术、金融等领域超900项成果。其中,北京遴选近140项“北京服务”带标展出,共同展现了多元化、高质量的“中国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于此圆满落幕。

本届服贸会首次实现“一址举办”,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汇聚近2000家线下、5600家线上企业,吸引超25万观众共赴盛宴。累计达成建筑、信息技术、金融等领域超900项成果。其中,北京遴选近140项“北京服务”带标展出,共同展现了多元化、高质量的“中国服务”。

在众多专题展中,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承办的“优促计划主题展——首都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展”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健康卫生服务专题的亮点,更成为观察北京乃至中国医疗科技转化生态的一扇窗口。

展区负责人史然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以临床需求为牵引的项目,通过有组织的科研转化,推动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我们的工作是汇集全市医疗机构的优秀转化项目,以分级分类管理、能力提升、资源赋能,辅助完成从产品转化到商业化落地的全过程,最终让这些成果从实验室走到车间,再走到老百姓身边,服务百姓健康。”

“未来诊室”照进现实

一根30厘米的“智能钉子”植入髓腔,患者就能借助磁力驱动自动延长肢体;AI眼底相机用30秒完成检查,同时预警糖尿病、脑卒中多种慢病风险。“与往年不同的是,该区域打破传统陈列式展示模式,而是完全复刻真实医疗场景,按照真实流程布置。这种设计让观众能直观感受科技创新给诊疗流程带来的变化。”展区工作人员介绍。

据悉,本次优促计划展区以“未来诊室”为核心,通过手术室、检验检测、健康管理、药品创新等五大实景模块,模拟真实医疗流程。系统梳理并展示了“优促计划”启动以来,在机制建设、项目孵化、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34家医疗单位的5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在此集结,全方位呈现北京市在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的领先实践与系统成效。

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关怀。史然指着展区介绍:“以脑卒中救治为例,揭示了科技带来的效率革命。对于脑卒中患者,时间就是生命。移动核磁设备可以放在普通诊室里,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查,检查完直接给药,将传统60分钟治疗时间缩短至20分钟,时间减少1/3,大幅提升救治效果。”

对于行动不便的重症或住院患者,一台能“走到病床前”的微型CT解决了排队难题。这款由中日友好医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多功能数字化小型CT,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剂量最低、成像最清晰的CT,集DR成像、透视成像和CT三种功能于一身,让检查不再受空间限制。

本报记者了解到,诸多高科技手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成为焦点,它们不仅解放医生双手、提高手术效率,更让患者“少受罪”、早康复。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副主任医师鲁明展示了一根“植入式磁力驱动肢体重建钉”。这根长约30厘米、筷子粗细的“钉子”,内置几十个零部件,可植入髓腔内,配合线圈和控制手柄,即可自动推进肢体延长,帮助肢体矮小的患者实现“长高”梦想。

北医三院带来的K3智能手术机器人,则代表了关节手术的精准未来。该院骨科关节外科主任医师田华研究团队介绍,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术高度依赖医生经验,而机器人系统通过术前三维规划和术中亚毫米级机械臂操作,将力线恢复精度控制在±1°以内,显著提升手术一致性与可预测性。更重要的是,它将专家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数字化流程,辅助基层医生规范操作,推动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从“有”到“优”的跨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与鹰瞳科技联合研发的眼底慢病智能体检设备,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款由副院长魏文斌团队牵头研发的设备,集便携式眼底相机、嵌入式人工智能算法、远程诊断平台于一体,小巧轻便、可单人操作,30秒内完成高清眼底照相。AI系统即时分析影像,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风险,并对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病进行早期预警。临床验证显示,其在眼底疾病识别准确率超95%,慢病风险预测准确率达80%。目前,设备已部署超250家体检机构和8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超3000万人次。

生态构建与系统赋能

科技转化成果背后是系统性的生态支撑。“走近优促工作展”板块清晰呈现了优促计划作为全国首个卫健系统主导的全程孵化式医学创新转化项目的机制设计与实践成果。

据悉,该项目通过建立1371余项的转化项目储备库和近万人专家库,实现创新资源全汇聚。通过优促见面会、企业对接会、科转创业营等品牌活动,针对性解决临床科学家在经验、资源、能力等方面的转化瓶颈。现已推动7项跨委办局政策互认和8个行业赛事互通,构建创新政策协同体系,依托首都医学科技创新联盟,联动305家单位,构建市企、省市与跨界协同新生态。

截至目前,优促计划已推动69个项目转化落地,签约金额达5.55亿元,多项成果实现国产突破与国际领先。主题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首都医学科技创新转化工作进入规模化、系统化、生态化的新阶段。

展望优促计划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与系统赋能,拓展国际合作与资源整合,加强区域协同与跨界融合,推动政策与机制创新突破,打通跨部门政策壁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加速项目从“量的积累”向“质的引领”升级。

“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优促计划将持续塑造阳光、高效、有组织的医学科技创新转化体系。”史然表示,这一体系将为“健康中国”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助力首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民健康。

2025年“数智领航,服贸焕新”的主题仍在回响,在首钢园的工业风貌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服贸会落下帷幕。从一根智能“钉子”到一台微型CT,从手术机器人到AI眼底相机,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医者与科研者的智慧汗水,是政策与机制的持续赋能,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初心坚守。它们汇聚成一股暖流,让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仪器与数据,而是承载生命希望的温暖力量。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