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适,是思想殖民、全盘西化的鼻祖》一文的补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5:28 1

摘要:1987年年初,全国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有人老调重弹,主张“全盘西化”。在这个背景下新闻界引出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大V们关于中国“全盘西化”的历史争论。《人民日报》3月2日发表周溯源的《“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一文,摘引如下:

1987年年初,全国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有人老调重弹,主张“全盘西化”。在这个背景下新闻界引出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大V们关于中国“全盘西化”的历史争论。《人民日报》3月2日发表周溯源的《“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一文,摘引如下:

“全盘西化”论不是一个新观念……资产阶级学者胡适,就是这一“高论”的始作俑者。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因袭“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对西方文化采取坚决排斥的态度,可谓顽固派。第二种是迫于形势对西方文化采取有限度地容纳的态度,可谓折衷派。第三种则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尽力实行“西化”,这就是“西化派”。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胡适成为“西化派”的头面人物。

1929年,他为英文《中国基督教年鉴》(China Christian Yearbook )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The Cultu -ral Conflict in China ),在这篇英文稿里,他同时使用了两个词来表达他的西化主张。一个词是Wholesale Westernization ,一个词是Whole -heartedModernization 。那部年鉴出版后,社会学者潘光旦教授在英文《中国评论周报》(China Critic Weekly )上发表一篇书评,指出胡适那篇文章中用的两个词意义不一样,前一个词可译作“全盘西化”,后一个词可译作“全力现代化”或“充分现代化”。他还表示,他可以赞成“全力现代化”,而不赞成“全盘西化”。自此,中文词汇里便出现了一个新词“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就开始流传起来。

胡适始作俑后,有人就接过这个口号来大肆宣扬。社会学者陈序经教授写了一本书,名曰《中国文化的出路》(1932年写成),他在书中大讲在中国“全盘西化”的理由:

“①欧洲近代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②西洋的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它是现世的趋势”;“我们不要在这个世界生活则已,要是要了,则除了去适应这种趋势外,只有束手待毙”。

1935年3月17日,胡适在他所主持的《独立评论》第142期上发表《编辑后记》,公开声明他“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

张佛泉教授则把“全盘西化”变成“从根上西化”来宣扬。他说:

“我们四万万人如想继续在这世上生存,便非西化不可,而欲求西化,则只有从根上西化才足以生效!……近几十年的教训是,我们最聪明的办法,唯有诚意地,老实地,爽快地,不忸忸怩怩地从根上西化。”(《西化问题之批判》,1935年4月1日)

解读:

1、在胡适看来,只有“全盘西化”,我国才能“充分现代化”,

2、与胡适同道者陈序经、张佛泉认为,我国不全盘西化就得亡国。

来源:战国时代之秦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