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禄劝一中,有一位老师始终被学生们深深铭记。他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奖状——学生亲手所写的“最具深情、最佳引领”奖。上面工整地写道:“您文质彬彬,儒雅而不失豪情;才华横溢,博学而强于记忆。三尺讲台,您带我们攀登文学高峰,吟诵唐诗的辉煌、感受宋词的飘逸;四季风雨,您引
在禄劝一中,有一位老师始终被学生们深深铭记。他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奖状——学生亲手所写的“最具深情、最佳引领”奖。上面工整地写道:“您文质彬彬,儒雅而不失豪情;才华横溢,博学而强于记忆。三尺讲台,您带我们攀登文学高峰,吟诵唐诗的辉煌、感受宋词的飘逸;四季风雨,您引我们跨越山河,品味徐诗的浪漫、红楼的经典。您倾注于每篇文章的深情难以磨灭,系于每位学子的关怀始终澎湃。众里寻师千百度,吾师却在早操队伍处。”这真挚的话语,属于刘永清——一位从教二十载,以敬业为信念、以关爱为本色、以坚守为行动的语文教师与班主任。
一、以“身”立教:早到晚归的坚守,是无声的榜样
“做了十几年班主任,每天6:20准时醒来,只有到学校看看,心里才觉得踏实。”这句话不仅是刘老师的口头禅,更是他二十年如一日的真实写照。每天清晨6:45,他总会第一个出现在校园,准时陪伴学生上早操,以自身行动传递“守时与自律”的信念。晚11点,第二段晚自习结束,学生安顿就寝后,他才悄然离开;周末清晨,他的身影仍时常出现在校园中。这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用行动告诉学生:自律是成长的阶梯,责任无声却有力。
二、以“爱”润心:绝不放弃的底线,是温暖的守护
“一个孩子的教育,牵动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期望。我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句刘老师在家长会和班会上常说的话,成为他从教的底线与信念。
他曾接手学校纪律松散的班级,多名学生沉迷网络。他一次次走进网吧,耐心劝导,有时直至深夜一点仍在寻找未归的学生,连网吧老板都熟悉了他的身影。学生王某某网瘾严重、执意退学,他却提着水果反复家访,与家长共同沟通、疏导,最终帮助该生完成学业,顺利通过考试。
学生杨某某意外撞伤老人,父母远在外地,刘老师便自费购买水果,连续两周每天带其前往医院探望。他的真诚不仅赢得了老人及家属的谅解,更让学生懂得了承担责任的意义。
他注重教育中的细节与温度:设计“抽号箱”请科任教师随机提问,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被关注;期末为每个人亲手书写评语,给予鼓励与肯定;学生达成目标,他常自费赠送学习用品、牛奶和水果以示奖励。毕业学生小莉在教师节发来信息说:“即使成绩再差,您也从未放弃;哪怕再不起眼,也得到了您真切的关怀。”这句话,成为他“以爱育爱”初心最动人的印证。
三、以“研”赋能: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专业的追求
刘永清始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听得懂、能接受、有共鸣”。秉持这一理念,他坚持“课前精备、课后反思”,每一节课前都反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学案,课后主动听取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他对教学的精益求精,使课堂氛围活跃而高效,所带班级的语文高考成绩常年名列前茅。他本人也多次荣获省、市、县课堂教学竞赛和论文评比一等奖,被评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中流砥柱。
四、以“韧”担责:负重致远的意志,是力量的彰显
连续14年担任班主任,同时承担三个班的语文教学和校团委工作,刘老师从不抱怨。他所带的169班、207班、252班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298班更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
2015-2016学年,他在云龙中学支教,仍兼顾禄劝一中高三语文课程,每周课时近30节,跨校奔波却从未懈怠。2016年,他担任班主任,入学平均分低于其他班30多分。面对差距,他撰写《班级宣言》,推行精细管理,仅一学期就显著缩小分差。2019年高考,该班4人成绩突破600分,小龙以665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小斌以654分考入中央财经大学。“再难,也要扛得住”,这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的承诺。
五、以“韧”担责:负重致远的意志,是力量的彰显
刘老师淡泊荣誉,却勇于担当。担任校团委书记期间,他推动社团建设、组织文体活动,帮助学校获评昆明市“青年文明校园”“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但他屡次将“优秀团干部”名额让予年轻教师,认为“年轻人更需要认可与鼓励”。
2017年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他主动承担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台账整理工作,带领青年教师加班加点,高效完成任务。他注重本土文化传承,将禄劝的山水、火把节、跌脚舞等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他创作的歌曲《禄劝,我的家乡》获艺术节合唱最高分,并代表禄劝参加市级合唱比赛。
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悉心指导11位成员成长;作为培优教师,每周额外抽出2小时为高三尖子生辅导,曾助力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也许微风会吹散记忆,但我们永远会记得他。”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刘永清只是以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从不动摇的关爱与信念,走进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青春。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与责任的种子,静待生命成长,以二十年光阴诠释了“润物无声,师者仁心”的真谛。
终审:周明
来源:禄劝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