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开怼西贝背后,不是两个人的吵架,而是一场预制菜的全民质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22:17 1

摘要: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一场“互怼”,把“预制菜”问题彻底炸了出来,起因是老罗在直播中质疑西贝:用预制菜卖高价,不告诉消费者,这是把顾客当冤大头。他还喊话相关部门:是不是该立法,餐厅必须明示哪些菜用了预制。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一场“互怼”,把“预制菜”问题彻底炸了出来,起因是老罗在直播中质疑西贝:用预制菜卖高价,不告诉消费者,这是把顾客当冤大头。他还喊话相关部门:是不是该立法,餐厅必须明示哪些菜用了预制。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当天就回击,说西贝的菜不属于“预制菜”,并表示要起诉老罗。隔天,西贝还甩出公开信,把老罗质疑的13道菜的制作流程详细列出来,说“我们都现做的”。但老罗不认账,直接在直播间拿出一条腌好的海鲈鱼,说这玩意保质期18个月,怎么能算“现做”?

于是问题来了:什么才算预制菜?是在超市买的袋装成品,还是后厨提前腌好的,也算?

从法律和监管角度来说,定义很模糊。目前官方标准主要针对工业化成品,比如超市冷冻菜,而像西贝这种“中央厨房+门店加热”的操作,严格意义上不属于“预制菜”。

但消费者不这么想。花一百多块吃的菜,不是后厨现做的,而是提前腌好、冻起来再加热的,这让人很难接受。大家要的不是“字面合规”,而是“吃明白”。

西贝的回应在业内算快也算细,流程透明、态度积极,还主动喊话“欢迎参观后厨”。这套操作让很多餐饮人点赞,说是“公关教科书级别”。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吃饭不会去厨房打卡。消费者看到的,只有菜单和服务员的口头介绍。而现在,大多数餐厅不会在菜单上标注预制菜,服务员也往往含糊其辞。

你问是不是预制的,回答是“我们新鲜食材”;你问是不是中央厨房送的,回答是“我们自己加工”。等你追问保质期,他们才搬出“中央厨房半成品”的说法。

这就让人有点糊涂:我吃的是啥?是不是冻了一年半再热的?花的钱值不值?

其实,消费者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疫情那几年,大家都买过速冻水饺、预制小龙虾,图的就是方便。但关键是:你得告诉我!我可以接受预制,但不能接受你说是“现做”的预制。

老乡鸡就做得很实在。他们在菜单上明确标注:哪些是预制的、哪些是现做的、哪些是中央厨房配送的。消费者看得明明白白,反而觉得这家店实在、靠谱。

反观一些品牌,菜单上一个“现做”都不落,结果后厨拿出的是保质期18个月的腌鱼、半年的汤底,还卖得比老乡鸡贵一倍。消费者会怎么想?当然觉得被宰了。

说到底,大家不是讨厌预制菜,而是讨厌花了高价,却连吃的是啥都不知道。

律师朋友说得直白:现行法律里,中央厨房半成品确实不算“预制菜”,西贝的做法并不违法。但合法和合情并不是一回事。饭馆不是工业流水线,消费者花钱吃饭,吃的是一份“体验”和“信任”。

现在的问题是:预制菜进入餐厅后,摇身一变成了“现做美食”,价格不降反涨,信息却不透明。这才是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更可气的是,消费者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你问平台,平台说商家自报信息;你问服务员,他模糊回应;你问监管,标准还在“研究中”。

所以,这场老罗和西贝的“口水战”,其实不是他们两家的事,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是消费者和模糊标准之间的“正面交锋”。

想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把标准立起来,把信息摊开来。

到底什么算预制菜?中央厨房的半成品算不算?保质期多久需要标注?这些都应该有明确规范。更重要的是,菜品信息要公开透明——配料、制作方式、保质期,全写清楚。

就像买方便面,包装上都有配料表和保质期。那为什么花一百多吃一顿饭,菜单和服务员却都不告诉我?

餐饮行业不是不能用预制菜,而是不能“偷偷用”。消费者要的,不是全都现炒现做,而是“明明白白吃饭”。

如果哪天我们走进一家餐厅,菜单上就能看到每道菜是现做还是预制,用的是什么食材、保质期多久,那才是真正的“放心消费”。

那时候,别说西贝,谁敢这样做,谁就能赢得真正的口碑。

来源:小何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