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 00 后疯了?92 小时连轴转睡“棺材舱”,追万亿 AI 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6:10 1

摘要:一群 00 后的年轻人一周工作 92 小时,累了就睡在像 “小棺材” 一样的封闭睡眠舱里,吃饭全靠现成的预制餐,连喝酒、约会都没时间。

最近美国 AI 圈特别 “疯”!

一群 00 后的年轻人一周工作 92 小时,累了就睡在像 “小棺材” 一样的封闭睡眠舱里,吃饭全靠现成的预制餐,连喝酒、约会都没时间。

他们朝着 “万亿市值” 的目标疯狂冲刺,把日子过成了 “只工作不生活” 的模式。

这群年轻人 “疯狂创业” 的劲儿,都源自于19 岁的山姆・奥特曼。

山姆・奥特曼现在管着 OpenAI,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ChatGPT 的公司。

但是在二十年前奥特曼嫌斯坦福课堂 “没用”直接退学开公司,20 年后掌舵 OpenAI 成为 AI 图腾。

2004 年20 岁的扎克伯格放弃哈佛,在宿舍里敲出 Facebook 的雏形,如今跻身全球科技权力核心。

那时的他们用 “退学” 打破常规,用 “敢闯” 改写命运,而这种 “不满足于平庸” 的精神,如今在 00 后 AI 创业者身上得到了更极致的延续。

只不过,今天的竞争烈度早已升级。根据 YCombinator2024 年夏季项目数据,全球 2 万份申请中65% 聚焦 AI 领域,较 2020 年增长近 3 倍。

美国 AI 初创公司早期融资额平均达 800 万美元,较 4 年前提升 40%。资本的涌入、技术的迭代,让 00 后创业者的 “野心” 被迅速放大。

28 岁的Marty Kausas 在领英上高调晒出 “连续三周每周工作 92 小时” 的记录,即便度假也因工作压力中途折返。

他联合创办的 AI 客服软件公司 Pylon,成立不久就拿到 5100 万美元投资,而他的目标直白又激进、10 年内打造百亿美金估值企业。

从奥特曼的 “课堂隔阂” 到 Kausas 的 “92 小时战绩”,硅谷创业者的 “敢” 从未变过,但 “拼” 的程度却不断突破上限。

当 “一周工作 60 小时” 都成了 “平庸”,这群 00 后的 “卷”,早已不是简单的复制前辈,而是在 AI 红利期里的 “生死竞速”。毕竟在他们看来,“错过这波 AI 浪潮,可能就错过一个时代”。

在旧金山梅森堡的 Founders Inc. 创业园区,20 多人共享着由办公楼改造的 “生活工作空间”。

公共区域里排满全封闭的睡眠舱,拉上隐私帘后漆黑一片,25 岁的 Haseab Ullah 每天从这里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笔记本电脑,最后一件事是咬着 Uber Eats 外卖盒里的预制餐敲完代码。

“每晚躺进睡眠舱,像钻进一口小棺材,但能省出时间干活,值了。” 他这样形容自己的 “家”。

而这样的场景在旧金山 SoMa 区、Dogpatch 等创业聚集区随处可见。

为了节省时间预制餐成了 00 后创业者的 “标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健康大师 Bryan Johnson 创办的 “Blueprint”,主打低卡高营养,专门适配高强度工作人群,在硅谷初创公司的订购率高达 38%。

25 岁的 Luke Igel 更极致,他严格执行 “早 9 晚 9、每周 6 天” 的 996 作息,周六周日只工作半天就算 “休息”。

办公室的共享空间里,MIT 毕业生们人手一份预制餐,边吃边讨论 AI 视频编辑软件的迭代方案。

他们并非没有条件享受更好的生活,而是放弃享受生活,大部分年轻人能去大科技公司当高薪程序员,23 岁的 Emily Yuan 是斯坦福高材生,18 岁的 Arlan Rakhmetzhanov 手握斯坦福暑期研究经历。

但他们主动放弃了 “舒适选项”,选择自主创业。

你以为他们的目标只有赚钱那就大错特错,不少年轻人表示如果只是赚钱就不会选创业 。

在这群 00 后眼里,创业更像一场 “必须赢的棋局”,24 岁的 Mackay Grant 为了搬到旧金山创办 AI 金融公司,放弃了大学毕业典礼。

25 岁的 Nico Laqua 招聘时只招 “一周工作七天” 的员工,新入职者会收到一张办公室床垫当礼物,30 多名员工里有三分之二是前创始人,他们的目标是 “用 AI 取代传统保险业”。

就连 18 岁的 Rakhmetzhanov,签下第一个客户时已是凌晨 1 点,随后几周跑遍 80 家初创公司做演示,他说 “创业不是工作,是我想做的事本身”。

他们可以说是看着《社交网络》长大的一代,刚认字就用 iPhone,十几岁就接触代码,YC 培育出的 DoorDash、Airbnb 等巨头是他们触手可及的 “榜样”。

在 YC 合伙人 Jared Friedman 看来,这像极了互联网诞生初期的 PayPal 时代.

18 岁的 Arlan Rakhmetzhanov 的故事,让这场 AI 创业热有了更广阔的维度。

这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少年,高中时靠一款 AI 工具拿到斯坦福暑期研究机会,随后退学创办 AI 智能体辅助公司 Nia,不仅入选 YC,还筹集到 100 万美元投资。

如今他的父亲 Sanzhar 和兄弟也被吸引到旧金山,住在诺布山的酒店里,筹备自己的 AI 创业项目: “看着这座城市的机遇,我无法形容能来这里有多幸运”。

而这种 “全球追 AI” 的趋势并非个例。根据硅谷风投机构 Headline 2024 年报告,美国 AI 初创公司中,35% 的核心团队有海外背景,来自亚洲、欧洲、中东的年轻创业者占比达 28%。

他们带着技术、野心来到旧金山,挤在 “棺材房” 里,吃着预制餐,与本地 00 后一起加入 “92 小时工作圈”,只为在 AI 赛道上占得一席之地。

就连曾因开发 “论文作弊检测 AI” 被哥伦比亚大学留校察看的 Chungin Lee,也转型创办 Cluely 公司,成为 YC 生态的一员。

他的经历印证了硅谷的 “包容”,在这里,“疯狂” 不是贬义,“执念” 不是缺陷,只要有好的 AI 想法,哪怕曾有 “争议”,也能获得资本与圈子的认可。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