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不到24小时内,连续三次公开点名中国和卡塔尔,称两国正通过操控社交媒体、利用人工智能,发起一场“针对以色列的全球舆论围攻”。
2025年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不到24小时内,连续三次公开点名中国和卡塔尔,称两国正通过操控社交媒体、利用人工智能,发起一场“针对以色列的全球舆论围攻”。
这番言论并非随口抱怨,而是发生在一场卡塔尔主导的国际谴责会议之后,显然带着“出口转内销”的意味。
这一天的频繁发声,把中国和卡塔尔拖进了以色列的外交困局,也让外界重新审视社交媒体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当天,内塔尼亚胡的三场讲话虽然场合不同、对象各异,但内容却出奇一致,像是排练过的剧本,一步步铺陈出他对当前局势的解读。
在耶路撒冷财政部的内部会议上,他第一次松口承认以色列正陷入“国际孤立”,这对一向强调“以色列不在乎外界看法”的他来说,算是态度上的大转变。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战争本身的问题,而是将矛头指向两个“新威胁”:一是欧洲国家因穆斯林移民结构变化,对以色列态度转冷;二是社交媒体被“系统性地操控”,其中中国和卡塔尔被点名为“幕后推手”。
紧接着,在接见一支由250多名美国议员组成的代表团时,他把话说得更重了。
他不再是抱怨媒体“对以色列不公平”,而是直接将这场所谓的舆论战归咎于“支持伊朗的势力”,把中国、卡塔尔和伊朗捆绑成一个“反以同盟”。
这种组合虽然逻辑上有些牵强,但在情绪上是有效的,起码能在美国政客面前营造出“以色列被围攻”的紧迫感。
最后,在接受一家以色列国内媒体采访时,他一边淡化“孤立效果”,强调“美国还站在我们这边”,一边再次确认中国和卡塔尔是“问题的源头”,尤其是在西欧地区的社交平台上,以色列“被误解、被抹黑”。
三场讲话,一根主线:以色列正被社交媒体舆论“围堵”,幕后黑手是中国和卡塔尔。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如何,暂且不论,但他显然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把国际政治的焦点从“加沙地面战”引向“网络空间战”。
内塔尼亚胡这番操作,不只是情绪发泄,而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反应。加沙战争打到现在,不只是战场上的事,更是“公关战”的较量。传统上,以色列在国际舆论场上一直有较强的话语优势,但这一次,局势很不一样。
首先,是现实的国际压力越来越重。联合国多次通过谴责决议,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召回大使,甚至有不少国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而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卡塔尔在9月初发起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团结大会”,会上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提出强烈谴责。这让以色列的外交处境愈发尴尬,所谓“孤立感”并非空穴来风。
其次,是社交媒体的“新变量”打乱了以色列原本的宣传节奏。过去,西方主流媒体多少会为以色列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解”,但TikTok、Instagram和X(原推特)上的短视频、直播和现场画面,正在改变年轻一代对冲突的认知。
算法推荐下,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和苦难被广泛传播,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则更容易被贴上“强者欺负弱者”的标签。
以色列的传统公关手段,在这种以“情绪共鸣”为主导的社交平台上明显吃力。内塔尼亚胡的指控,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回应这种“叙事失控”。
他没有去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负面声音,而是直接把这些声音归因于“外部操控”。这听起来很像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过去对中国的指责,不谈事实,只谈“背后黑手”。
而这种“甩锅叙事”,除了为自己争取同情,也是一种动员手段。通过制造一个“外部敌人”,可以巩固国内支持、转移焦点,同时也能在华盛顿那边争取更多援助。
特别是在特朗普重新执政、外交政策逐渐右转的背景下,强调“中国威胁”是一种政治上更容易被美国接受的表述。
面对内塔尼亚胡的指控,中国和卡塔尔会怎么回应?从过往经验来看,这两个国家大概率不会正面交锋,而是以“澄清立场”的方式应对。
中国一贯主张巴以双方“停火止战、推进两国方案”,面对以色列的“社交媒体操控”指控,过去也曾明确否认类似说法,并强调网络空间应遵守国际规则、公平公正。这一次,虽然中国尚未正面回应,但可以预计的是,其表态会继续主打“中立和平”的调门,避免与以色列发生正面冲突。
卡塔尔则更容易理解。作为半岛电视台的东家,它在阿拉伯世界本就有舆论影响力,而这次卡塔尔主办的国际会议,也确实是对以色列形成了强烈的外交压力。
但卡塔尔往往强调其“调解者”角色,舆论战不是它的主要武器。更多时候,它是通过媒体平台“放大声音”,而不是直接参与“信息操控”。
那么,内塔尼亚胡的这番指控到底图什么?其实,他并不真的指望中国和卡塔尔马上“收手”,更不太可能拿出确凿证据来证明“社交平台被操控”。这一系列言论,更像是一种战略试探。试探谁?
首先是美国政坛,看看这种“中卡操控论”能不能在美国内部引发更多对中国技术的担忧;其次是各大社交平台,比如TikTok、Meta、X,是否会因此加强对亲巴勒斯坦内容的审查。
归根结底,这场风波早就不只是巴以冲突本身,而是变成了中美地缘竞争中的一个小节点。以色列明确站在美国一边,而将中国拉入“敌对阵营”的做法,实际上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多添一把火。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次“舆论爆点”,都可能被放大成地缘政治的试金石。
结语内塔尼亚胡一天三次点名中国和卡塔尔,并非偶然情绪,更像是一次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话术”。这既是对以色列外交孤立的反应,也是对网络舆论失控的焦虑。
他想把问题的焦点,从加沙的战火,转移到社交平台的算法上;从人道主义批评,转移到“外部敌人干预”。但问题是,网络舆论不是开关,说关就能关。
真正让以色列陷入被动的,不是社交平台的疯传,而是战争本身造成的伤害。指责他国或许可以争取一时支持,但难以改变国际社会对是非曲直的基本判断。舆论场的这场拉锯,终究还是现实政治的投影。
多哈一天两场峰会谴责以色列 不再信任美国的海湾国家何去何从?
2025-09-16 08:38·环球网
来源:清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