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建国,你晚上那药是治什么的?"林慧站在客房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药盒外包装。
"治失眠的。"张建国头也不回,继续整理床铺。
"可我查了,这不是安眠药。"
张建国的手停了下来,被子的一角悬在半空中。房间里只剩下老式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有楼下传来的自行车铃声。
01
六月的早晨来得格外早,五点半,林慧就从床上爬起来。她动作轻缓,生怕惊醒了隔壁房间的张建国。其实这种担心完全多余,分床五年来,她从未听见过他的鼾声传过来。
厨房里,砂锅正咕嘟咕嘟地煮着白粥。林慧掀开锅盖,白雾腾腾升起,模糊了她的镜片。她用勺子轻轻搅了搅,粥已经煮得软烂,正是张建国喜欢的口感。六十二年来,她煮粥的手艺愈发精进,可吃粥的人话却越来越少。
"建国,吃饭了。"她在客房门口轻声喊道。
门轴吱呀一声,张建国从房间里走出来。他已经洗漱完毕,头发梳得整齐,白衬衫的领口扣得严丝合缝。六十四岁的人了,依然保持着上班时的习惯,仿佛退休只是暂时的,明天还要准时出现在工厂的车床旁。
"今天天气不错,要不下午去公园走走?"林慧给他盛了一碗粥,小心翼翼地开口。
"嗯。"张建国的回答简短得像个标点符号。他低头扒着粥,眼神飘向窗外。阳光正好,梧桐叶子绿得发亮,楼下已经有老人开始晨练了。
林慧想说点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收拾着桌上的碗筷,余光瞥见张建国已经起身,准备回房间。
"抽屉锁着干什么?"这句话脱口而出,连她自己都吃了一惊。
张建国的脚步顿了一下,没有回头:"重要东西,锁着安全。"
"什么重要东西?"
"一些资料。"他推开房门,消失在门后。
林慧站在餐桌旁,手里的抹布在碗沿上来回擦拭。她记得很清楚,那把小锁是去年才装上的,钥匙藏在张建国房间书架的最上层,踮起脚尖才够得着。她知道,因为有一次给他收拾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了。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客厅,林慧坐在沙发上织毛衣。针与线在她手中穿梭,编织着一件永远不知道该给谁穿的毛衣。隔壁房间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在翻找什么东西。
五年前,分床睡还有个看似合理的理由。那年春天,儿子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林慧和张建国轮流照看。张建国说晚上要起夜冲奶粉,怕吵到她,主动搬到了客房。彼时林慧还暗自感动,觉得这个平日里话不多的老头子,关键时刻倒是体贴。
孩子满月后就跟着儿子回了城里,可张建国依然睡在客房。林慧试探着问过一次:"孩子不在了,你是不是该搬回来?"
张建国当时正在修水龙头,头埋得很低:"年纪大了,各睡各的舒服。你夜里翻身我也听得见,影响休息。"
这话说得有理有据,林慧无从反驳。可她知道,年轻时候他们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她半夜咳嗽他都会伸手过来摸摸她的额头,问她要不要喝水。现在房子大了,床也大了,人却睡得越来越远。
傍晚时分,王阿姨来串门。她是楼下的邻居,今年六十五岁,丈夫去年过世了,一个人住着总觉得冷清,喜欢到处走动聊天。
"慧子,你家建国呢?"王阿姨在沙发上坐下,目光在客厅里巡视着。
"在房间看电视。"林慧给她倒了杯茶。
"哪个房间?"
"客房。"林慧说得很自然,仿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安排。
王阿姨的眼睛亮了一下:"你们也分房睡了?"
林慧点点头,没有多解释。
"也对,年纪大了,各有各的习惯。"王阿姨喝了口茶,"不过啊,3号楼的老李和他老伴分房三年了,现在白天都不怎么说话,各逛各的,各买各的菜。上次老李在楼梯上摔了,还是我路过看见的,他老伴都不知道。"
林慧手里的茶杯停在半空中。
"分着分着,心也就分了。"王阿姨感慨道,"不像你们,看着还是挺好的。"
王阿姨走后,林慧坐在沙发上发呆。客房里传来电视的声音,是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张建国每天七点准时看新闻,这个习惯保持了几十年,从未改变。但她不知道的是,新闻播完后他还会看什么,几点睡觉,夜里会不会失眠。
这些曾经她了如指掌的细节,现在都成了秘密。
夜里十点,林慧准备睡觉。她路过客房门口时,习惯性地停下脚步。门缝里透出微弱的灯光,她听见张建国在房间里走动,还有开抽屉的声音。她想敲门,手举到半空中又放下了。
回到自己的房间,林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大床显得空荡荡的,她蜷缩在属于自己的那一侧,听着隔壁房间渐渐安静下来。
半夜里,她听见张建国起床的声音,脚步声很轻,像是怕被人发现。她竖起耳朵仔细听,脚步声在客厅里停留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房间。过了一会儿,她听见水杯磕碰的细微声响。
第二天早上,林慧在厨房的水池里发现了一只洗得干干净净的水杯。张建国半夜起床喝水,这在以前是常有的事,但现在她连这种最基本的生活细节都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来推测。
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体检通知贴在楼道里已经一个星期了。林慧早早报了名,可张建国一直拖着不去。
"年年检查,有什么意思。"他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眼镜架在鼻梁上,模样倔强得像个孩子。
"都这个年纪了,检查一下身体总是好的。"林慧收拾着茶几,"而且是免费的。"
"我身体好着呢,用不着检查。"
体检当天,张建国果然找了个借口溜了。他说小区门口老王的自行车坏了,要帮忙修一下。林慧只好一个人去了卫生服务中心。
排队的都是社区里的老人,大家聊着天,等着叫号。轮到林慧时,医生看了看登记表:"你们家老张怎么没来?"
"他临时有事。"
"那他的体检报告怎么办?"
"我代他拿可以吗?"
医生摇摇头:"这个不行,必须本人来取。有些检查结果需要当面说明。"
林慧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这个我不能透露,让他自己来一趟吧。"
从卫生服务中心回来,林慧一路上都在琢磨医生的话。"需要当面说明",这通常意味着什么?她想起张建国半夜起床喝水的事,还有他房间里那些神秘的药盒。
傍晚时分,张建国修完自行车回来了。他手上沾着机油,脸上带着修好东西后的满足感。
"体检怎么样?"他随口问道。
"我的没问题。"林慧顿了顿,"医生说你的报告要你自己去取。"
张建国洗手的动作停了一下:"知道了。"
"什么时候去?"
"过两天再说。"
"过两天"成了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时间。一个星期过去了,张建国依然没有去卫生服务中心。林慧提醒过两次,他总是说忙,要么是邻居家的水管坏了,要么是楼道里的灯泡需要换。
这些借口听起来很有道理,张建国确实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点小毛病都愿意帮忙。但林慧知道,他是在故意回避什么。
一个雨夜,真相的一角终于露了出来。
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风把阳台上的花盆都吹倒了。林慧收拾花盆时发现主卧的窗户在漏雨,窗台上积了一摊水。
"建国,窗户漏雨了。"她敲客房的门。
张建国很快就出来了,看了看漏雨的地方,皱起眉头:"胶条老化了,得重新打胶。"
两人一起收拾地上的积水。张建国踮着脚检查窗框,林慧在一旁递工具。昏黄的灯光下,她注意到张建国的手在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冷,而是一种不可控的轻微颤动。
"你手怎么了?"她忍不住问道。
"没什么,可能是累了。"张建国继续忙着手上的活,避开她的目光。
修窗户花了一个多小时。张建国的动作比以前慢了很多,每一个步骤都显得小心翼翼。林慧站在一旁看着,突然意识到身边这个男人真的老了。他的鬓角全白了,腰也没有以前那么挺直,手上的老年斑密密麻麻。
修完窗户已经快十二点了。两人收拾好工具,张建国准备回客房。走到门口时,林慧叫住了他。
"建国。"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嗯?"
"今晚雨大,你房间的窗户刚修好,万一又漏雨......"她深吸一口气,"要不要去我那屋,一起睡?"
这句话在房间里回荡着,像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张建国僵在原地,背对着林慧一动不动。楼道里的灯透过门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光影。
时间仿佛静止了。林慧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还有窗外雨水敲打玻璃的声音。她看不见张建国的表情,只看见他的背影在轻微地颤抖,他的呼吸声变重了......
良久,张建国慢慢转过身来。他的眼神复杂而深沉,像是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
"好。"他说,声音很轻,轻得像雨声中的一声叹息。
03
那一夜,张建国终于回到了主卧的大床上......
两人躺在床的两侧,中间隔着足够睡下一个人的距离。被子是分开的,就像两条平行线,有着各自的轨道。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雨声和钟摆的滴答声。林慧侧着身子,背对着张建国,她能感受到身后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五年了,她几乎忘记了和另一个人共享同一个空间的感觉。
张建国的呼吸声很轻,但不规律。有时会突然停顿几秒钟,然后又急促地喘息几下。林慧听着这奇怪的呼吸节奏,心里的疑惑越来越深。
午夜时分,张建国突然开口说话了。
"其实五年前,我查出有睡眠呼吸暂停。"他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晰,"晚上会憋气,怕你听见担心,也怕吵到你......那药是医生开的,怕你瞎想才没说。"
林慧翻过身来,在黑暗中看着天花板:"为什么不早说?我是你老伴,又不是外人。"
张建国叹了口气:"上次体检,医生说我情况好多了,但我怕你不习惯,就没提搬回去的事。"
"什么不习惯?"
"一个人睡惯了,突然有个人在旁边......"
林慧伸手摸向张建国的手,发现他的手心全是汗:"你这个人,什么事都自己扛着。"
张建国的手反过来握住她的手,力气很轻,像是怕弄疼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以后有什么事,都要告诉我。"
"好。"
那一夜,两人聊了很多,都是这五年来积压在心里的话。张建国说起他的病情,医生的叮嘱,还有他每天晚上的焦虑。林慧说起她一个人睡觉时的孤独,还有对未知的恐惧。
天快亮的时候,两人都睡着了。这是五年来,他们第一次在同一个房间里入睡。
第二天早上,林慧醒来时发现张建国已经起床了。客房的门开着,他正在收拾东西。床单被套都拆下来了,堆在床上等着清洗。
"你在干什么?"林慧走到客房门口。
"收拾一下,该搬回去了。"张建国头也不抬地叠着衣服。
"不急的,慢慢来。"
"都是早晚的事。"
林慧帮着他一起收拾。整理床底的纸箱时,她翻出了一个旧相册。相册的封面已经褪色了,里面夹着一些老照片。
翻到最后一页时,林慧停住了。那是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张建国站在一棵梧桐树下,身边是一个穿连衣裙的女人。女人笑得很灿烂,侧脸的轮廓和林慧有几分相似。
"这是谁?"林慧举起照片问道。
张建国抬起头,看见照片后眼神明显闪躲了一下:"以前的同事。"
"什么同事?"
"工厂里的,很久以前的事了。"张建国伸手要拿照片,"没什么重要的。"
林慧没有把照片给他:"她长得和我有点像。"
"可能吧,我没注意。"张建国的回答有些生硬。
林慧盯着照片看了一会儿,又看看张建国:"真的只是同事?"
"当然了,不然还能是什么?"
但林慧能感觉到,他在撒谎。这张照片绝不是随便夹在相册里的,而是被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照片的边缘都磨毛了,显然经常被人拿出来看。
"我想起来了,"张建国突然说道,"她是我妹妹的朋友,早就没联系了。"
这个解释更加不可信。张建国是独子,哪来的妹妹?
林慧没有继续追问,但她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张建国正式搬回了主卧。他把客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重新铺上床单,仿佛从来没有人在那里住过。
两人重新开始在一张床上睡觉,但依然保持着距离。张建国的睡眠呼吸确实有问题,夜里会突然停止呼吸,然后猛地吸一大口气。林慧听习惯了,反而觉得踏实,至少知道他还活着。
社区要举办金婚夫妻走秀活动,王阿姨来动员他们参加。
"你们结婚多少年了?"王阿姨问道。
"三十八年。"林慧回答。
"那还不够金婚,银婚总可以吧?反正都是老夫妻了,意思意思就行。"
张建国原本不想参加,觉得太招摇。但林慧说想去看看,他就答应了。
活动当天,社区的小广场布置得很热闹。参加走秀的老夫妻都穿上了最好的衣服,有些还特意去理发店做了头发。
轮到林慧和张建国时,两人手挽着手走过红地毯。音响里播放着《月亮代表我的心》,旁边的人在拍手鼓掌。
走到台中央时,张建国突然停下脚步,转身面对林慧。他伸出手,邀请她跳舞。
林慧愣了一下,然后笑着把手放在他的手心里。
两人在台上慢慢地转圈,动作生疏但认真。张建国的手有些颤抖,但握得很紧。林慧抬头看着他,发现他的眼角有些湿润。
这是分床五年来,他第一次在外人面前主动牵她的手,第一次主动拥抱她。
台下的掌声越来越热烈,有人在喊:"好浪漫啊!"
但林慧只听见张建国在她耳边轻声说:"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久。"
04
走秀活动结束后的那个晚上,张建国主动拿出了那张黑白照片。
两人坐在床边,台灯投下温暖的光。照片在他手中显得更加珍贵,像是一件易碎的古董。
"她确实不是我的同事。"张建国缓缓开口,"她是我妹妹,比我小五岁。"
林慧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妹妹二十岁那年出了车祸,走得很突然。"张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你刚嫁给我的时候,她还在。她说你笑起来和她很像,都有一对小酒窝。"
林慧想起来了,结婚初期张建国确实提过他有个妹妹,但后来就再也没说过。她以为他只是不愿意多谈论过世的亲人。
"我怕你多想,就没敢再提。"张建国看着照片,"有时候看着你,总觉得她还在。"
林慧接过照片,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女孩。确实和年轻时的自己有些相似,不仅是酒窝,连笑容的弧度都差不多。
"所以你一直把照片藏着?"
"舍不得扔,又不敢让你看见。"
林慧把照片还给他:"以后不用藏了,她是你妹妹,也算是我妹妹。"
张建国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放进抽屉里。那把小锁已经被他拆掉了,抽屉重新对林慧敞开。
从那天起,两人之间的所有秘密都消失了。张建国告诉她医生开的药叫什么,每天什么时候吃,有什么副作用。林慧告诉他这五年来她内心的孤独和不安,还有对未来的担忧。
他们重新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分享彼此的生活。
半年后的一个午后,两人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楼下有老夫妻在散步,走走停停,不紧不慢。
"我这半年想明白了一件事。"林慧看着楼下的老人,"夫妻长期分床睡,多半会有三种结局。"
张建国放下手中的报纸:"哪三种?"
"第一种,像3号楼老李那样,分着分着就生分了。你不关心我,我不体谅你,最后成了同住的陌生人。"
张建国点点头。
"第二种,像隔壁单元的赵叔和赵姨,表面客气,晚上各睡各的,白天一起做饭,但心里总隔着一层。有事不一起商量,日子过得没滋味。"
"第三种呢?"
"第三种,就是我们这样。分床时各有各的顾虑,但没忘了关心对方,最后把话说开,又找回来了。"林慧转头看着张建国,"其实分床不可怕,怕的是心也分了。"
张建国听着,伸手把林慧肩膀上的毯子往上拉了拉:"以后不管有什么事,都跟你商量。"
"那可说好了,不许再一个人扛着。"
"说好了。"
夕阳西下,阳台上的两个人在暖暖的光线中相视而笑。楼下的梧桐叶子哗哗作响,像是在为这个平凡的午后鼓掌。
五年的分床岁月,最终以重新合床而告终。但更重要的是,两颗曾经疏远的心,重新贴近了。
那天晚上,林慧躺在张建国身边,听着他不规律但熟悉的呼吸声。她想起王阿姨说过的话:"分着分着,心也就分了。"
但有些夫妻,心永远不会分开,哪怕隔着两个房间,哪怕经历误解和沉默,爱依然在那里,等待着重新被发现。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地敲打着刚修好的窗户。林慧闭上眼睛,在雨声中慢慢入睡。身边的张建国翻了个身,手臂轻轻搭在她的腰上,就像三十八年前的那些夜晚一样。
有些东西,时间带不走,岁月也冲不淡。比如习惯,比如关心,比如爱。
来源:一才的篮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