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病不挑人,年轻人查出肿瘤,中年人熬成慢病,老年人反复住院,医院的门口一天比一天热闹。有人说是环境变了,有人说是压力大了,但临床上看得多了,真相其实没那么玄。
这年头,病不挑人,年轻人查出肿瘤,中年人熬成慢病,老年人反复住院,医院的门口一天比一天热闹。有人说是环境变了,有人说是压力大了,但临床上看得多了,真相其实没那么玄。
一日三餐吃进嘴的东西,才是最深藏不露的“慢刀子”。有些食物,看着香,吃着爽,背后却像在身体里埋雷,日积月累,炸出来就是场大病。不是危言耸听,真的是扛不住。以下这7样食物,医生想说一句:再馋,也别当饭吃。
第一样,腌菜,尤其是老坛的
老王是我们科室的“老熟人”,62岁,胃癌术后两年,每次复查都拎着老坛酸菜来送我们。他说这是自己腌的,干净得很,可我们谁都没笑得出来。
研究摆在那儿:腌制食品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胃酸作用下会转化为亚硝胺,这是一类明确的致癌物,和抽烟一样,是“一级致癌物”。吃得越多,胃癌、食管癌的风险越高。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做的就安全,其实关键不在干净,而在“腌制”这个过程本身。别把老味道当成安全感,尤其是每天都离不开咸菜的,胃出问题那是迟早的事。建议:偶尔解馋可以,每周不超过两次,而且要搭配新鲜蔬菜来“冲淡风险”。
第二样,香肠、腊肉、火腿肠,统称“加工肉类”
阿姨前阵子刚做完直肠癌手术,住院前还说自己肠胃一直挺好,就是最近排便有点血,没当回事。检查一做,晚期。她儿子在病房里一边哭一边说,妈最喜欢吃香肠、腊肉,冰箱里总是满满的。
这类食物的问题不仅仅是腌制,还加了防腐剂、添加剂、亚硝酸盐等一整套“工业配方”。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把加工肉类列入了“致癌清单”。有研究显示,每天吃50克加工肉制品,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增加18%。换句话说,一根火腿肠,可能换来一段肠道的痛苦。
建议很简单:能不吃就别吃,尤其是家里有肠胃病史的,香肠火腿不是零食,是“地雷”。
第三样,奶茶,甜到忧伤的杀手
奶茶店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喝奶茶续命”,但很多人不知道,一杯大杯奶茶的含糖量,最高能达到60克,相当于12块方糖。糖喝多了,身体先是血糖飙升,接着胰岛素拼命工作,时间一长,胰岛功能被拖垮,糖尿病就来了。糖分过高还会促进体内慢性炎症,给肿瘤发展提供“温床”。
不仅如此,奶茶里的“奶”并不是真的牛奶,而是植脂末,也就是反式脂肪酸的温床。这种脂肪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等多种慢病风险。
建议:想喝可以选无糖的,少冰,少量,一周不超过一杯。别让糖分偷走你未来十年的健康。
第四样,油炸食品,脆皮下面的陷阱
炸鸡、薯条、油条,闻着香,吃着脆,但吃多了,身体真的是“炸”了。高温油炸过程中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潜在致癌物。尤其是反复使用的油,会产生更多自由基和氧化脂质,长期摄入,增加肝脏负担、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肿瘤风险。
在门诊见过不少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甘油三酯爆表,问他吃啥?“就喜欢宵夜吃炸串啊。”年纪轻轻,血脂像六十岁,中年危机提前十年到来。
建议:家里尽量不用回锅油。想吃炸的,可以用空气炸锅做,控制油温和时间,每月不超过两次,别让香脆口感换来沉重代价。
第五样,饮料,尤其是“零度”“无糖”那类
你以为无糖可乐没害处?其实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欺骗”身体。很多无糖饮料里添加的是人工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这些物质虽然不含热量,但会扰乱肠道菌群、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甚至引发代谢综合征。
有研究指出,经常饮用无糖饮料的人,糖尿病和中风风险并不低于喝含糖饮料的人。特别是老年人,一边控制饮食,一边靠“无糖饮料”解馋,反而把血糖搞得更乱。
建议:最好的饮料永远是白开水。若实在口淡,可以加点柠檬片或薄荷叶调味,比什么功能饮料都管用。
第六样,高盐零食,隐形的血压推手
辣条、薯片、海苔、话梅,看着小小一包,钠含量却惊人。一包辣条的钠含量往往超过600毫克,相当于整整一碗咸汤。钠摄入过多,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直接抬高血压。高血压不是一两天的事,是每天一点点“吃”出来的。
高血压本身不痛不痒,但它是心梗、脑出血、肾衰的幕后推手。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血压160/100,每天吃三包海苔当零食,你说他能扛多久?
建议:看包装背后的“钠含量”,每天摄入钠不超过2000毫克,也就是食盐5克。零食不是主食,别让它“偷走”你的血管健康。
第七样,甜点,尤其是“看起来很健康”的那种
别被名字骗了。什么低脂酸奶蛋糕、燕麦曲奇、全麦司康,听上去健康,实则糖和油一点不少。有些所谓的“健康甜点”,为了口感,还会加入乳化剂、稳定剂、膨松剂,这些添加剂长期摄入,同样会引发肠道菌群失衡,加重代谢负担。
我们接诊过一个健身女孩,天天吃代餐蛋糕控制体重,结果查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功也异常。她懵了,说自己都不吃油炸,怎么还这样?问题就出在这些“假健康”甜点上,糖分和脂肪一点没少。
建议:甜点不能天天吃,不管它名字多文艺,一周最多吃一两次。想要口感,又不想背负太多负担,可以选择水果+自制酸奶,既满足了口欲,也不至于“踩雷”。
身体不是一天坏的,但也不是一天能救回来的。你每天吃的每一口,都是在给未来的健康“投票”。别等到查出病了,才开始追悔莫及。
我们不是要你一点都不吃,而是希望你知道:有些东西,偶尔吃是享受,天天吃是折寿。医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懂得美食的诱惑,但更清楚一张病床上,那些后悔的眼神。
别等身体“罢工”才开始忌口,别让嘴巴的欢愉,成了全身的负担。七样食物,不是毒药,但吃多了就是慢性透支。你可以选择继续任性,也可以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留条后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周宏灏.加工肉制品致癌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22,38(5):113-118.
[2]李雪梅.高糖饮食与慢性疾病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10):1349-1352.
[3]王建军.高盐饮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机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3):202-206.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