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炎炎,洋溪畔蝉鸣阵阵。宁海县黄坛镇永联村村民老王带着孙子在新建的嬉水区玩水纳凉,岸边橘红色的救生圈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以前带孩子玩水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孩子溺水。现在划了专门的嬉水区,还有人员巡逻,心里踏实多了。”这份让群众放心的“安全感”背后,是黄坛镇人大
夏日炎炎,洋溪畔蝉鸣阵阵。宁海县黄坛镇永联村村民老王带着孙子在新建的嬉水区玩水纳凉,岸边橘红色的救生圈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以前带孩子玩水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孩子溺水。现在划了专门的嬉水区,还有人员巡逻,心里踏实多了。”这份让群众放心的“安全感”背后,是黄坛镇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履职实践。
▲黄坛镇为村民划出的专门嬉水区
时间倒回到三个月前,在一场人大审议防溺水专项工作报告会议上,黄坛镇政府正在汇报近期的巡查、宣传等工作,但人大代表们从群众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简单的警示牌和巡逻并不能完全打消部分群众下水野游的冲动。“一味地禁止不是长久之计,群众有需求,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科学地‘疏’,而不是简单地‘堵’?”一位代表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经过讨论,一个“疏堵结合、划定区域、规范管理”的想法初步形成。
▲黄坛镇人大主席团审议防溺水专项工作报告会议
为了让这条建议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镇人大很快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找茬式”专项视察。代表们沿着洋溪、龙眼溪等重点水域徒步前行,边走边看,边看边记。“新华村这个河埠头,洗衣洗菜的村民多,孩子也爱在这玩,水边连个护栏都没有,太危险了!”“那边的野泳区,连一根救生竹竿都看不到,万一出事怎么办?”代表们将一个个隐患当场指出,随行的镇干部一一记录。这次视察让所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群众的亲水需求客观存在,与其让他们在毫无防护的野外水域冒险,不如为他们开辟一处安全的“官方嬉水区”。
问题找到了,答案也逐渐清晰。代表们没有等,一张承载着民声与智慧的“人大民情交办单”以闭会建议的形式,迅速交办到镇政府的手里。建议内容具体而明确:“建议在洋溪二号桥下游水流平缓、地势开阔处,科学划定一处户外嬉水专区,并配齐安全设施、配强管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
▲人大代表们查看沿着洋溪、龙眼溪等重点水域
镇政府对该建议高度重视,立即采纳并着手落实。不久后,一处约3000平方米的户外嬉水专区在洋溪岸边落成。这里不仅用浮标清晰地划分出成人区和儿童区,更重要的是,看得见的安全感随处可见:岸边,由宁海县红十字海豹救援队队员和镇聘救生员组成的专职救援队时刻巡逻;8个大喇叭循环播放着安全提醒;20根醒目的救生竹竿和12个应急救生箱整齐排列,随时待命。在人流高峰期,镇值班组、派出所、综合执法队还会前来联合值守,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如今的洋溪二号桥下,零散无序的野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欢声笑语、秩序井然的景象。
从最初在会议桌上的一个“想法”,到实地视察中的一次次“找茬”,再到一条高质量的闭会建议,黄坛镇人大用一套完整的履职“组合拳”,成功推动了防溺水工作从“堵”到“疏”的智慧转变。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