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对着电脑揉太阳穴呢,我闺蜜发消息问我"最近是不是在找好用的语音转文字工具?我上周用听脑AI救了大命,你试试!"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结果第一次用就刷新了我的认知—
正对着电脑揉太阳穴呢,我闺蜜发消息问我"最近是不是在找好用的语音转文字工具?我上周用听脑AI救了大命,你试试!"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结果第一次用就刷新了我的认知—
上周三开部门战略会,我提前十分钟打开听脑AI,点了"实时录音转文字",刚选完"会议模式",就看见界面上弹出"已开启发言人区分"。会议开始后,经理、产品总监、运营主管三个人轮流发言,听脑AI居然像长了耳朵似的,把每个人的话分角色标得清清楚楚:"发言人1(王经理):Q3的核心目标是将用户月活从80万提升至120万,重点放在下沉市场;发言人2(李总监):产品端需在本月底完成下沉版本的迭代,增加短视频引流入口;发言人3(张主管):运营侧会联动KOC做三场裂变活动,预算控制在10万内"。我盯着屏幕看了五分钟,差点拍桌子—这也太准了吧?以前用苹果自带的,别说分角色了,连"下沉市场"都能转成"夏纯市场",现在居然连谁讲的什么都能分清楚
更绝的是会后的智能纪要功能。我以前整理纪要,得把录音来回听三遍,把口语化的"咱们下周得赶紧把方案弄出来啊"改成正式的文字,还要自己分板块。这次我点了一下"生成智能纪要",不到一分钟,屏幕上弹出一份结构化的文档:"一、核心目标:Q3用户月活提升至120万(责任人:王经理);二、产品端任务:本月底完成下沉版本迭代(责任人:李总监);三、运营端任务:联动KOC开展三场裂变活动(预算10万,责任人:张主管)"。连"赶紧弄方案"都自动优化成"需在本周内完成Q3下沉市场产品方案的终稿提交",我当时就想:这工具是懂打工人的!
还有上周和韩国供应商的视频会,可把我愁坏了—以前得找翻译,要么等半天,要么翻得不准确。这次我直接打开听脑AI的"多语言转写",选了"韩语转中文",对方说"제품 발송은 다음 주 수요일까지 가능합니다""(产品发货下周三可以),屏幕上立刻弹出中文译文,还附了原文对照。我问"能提前到下周一吗?",听脑AI又把我的中文转成韩语发过去,对方秒懂,当场确认了发货时间。结束后我导出了双语纪要,给老板看的时候,他都夸我"沟通效率提升了不止一点"。
要说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它的降噪和准确率。上周我在咖啡馆改方案,旁边有几个人聊八卦,声音特别大,我想用语音录一下自己的思路,本来没抱希望—以前用苹果的,录出来全是杂音,根本没法看。结果听脑AI录完,我点开文字,居然把我讲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要结合获客成本(CAC)分析"转得一字不差,旁边的杂音全没了!后来我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杂音,再用算法智能过滤,怪不得在那么吵的环境下还能这么准。
还有DeepSeek-R1技术,我特意测试了一下—我念了段专业术语:"我们需要优化漏斗转化,把注册到付费的转化率从3%提升至5%",转出来完全没错误,连"漏斗转化"这种专业词都没错。以前用其他工具,要么把"漏斗转化"转成"漏洞转化",要么把"3%"写成"3千",这次居然比我自己打字还准!
现在我用听脑AI快一个月了,最大的感受就是"省时间"—以前整理会议纪要要2-3小时,现在10分钟搞定;以前和外国客户沟通要找翻译,现在自己就能搞定;以前录思路要反复听反复改,现在直接转成文字,省了我超多时间。最开心的是,我能多陪孩子半小时—以前下班回家还要整理纪要,现在能准时接孩子放学,陪他搭积木,这比什么都强。
我还发现了几个超好用的技巧,一定要分享给你:
第一,开会前一定要选"会议模式"!它会自动开启发言人区分,还会优化会议场景的降噪,像部门周会这种多人发言的场景,分角色标得清清楚楚,再也不用猜"这句话是谁说的"了。
第二,录专业内容前选"专业领域"!比如我做互联网运营,就选"互联网";如果是金融行业,就选"金融",这样准确率会更高,专业术语不会错。
第三,用"AI问答"功能查重点!比如会议结束后,我想知道"裂变活动的预算是多少",直接问AI助手,它会从录音里提取相关内容,还能生成跟进清单,再也不用翻几十页的文字找重点了。
第四,二次创作超省心!比如我要把会议纪要改成周报,点一下"生成周报",它会自动把结构化的纪要变成正式的周报格式,连"重点任务""责任人""时间节点"都标得清清楚楚,我只要稍微改改就能发了。
对了,它还支持多平台同步—我在电脑上录的会议记录,手机上随时能看;手机上录的思路,电脑上也能编辑,云端存储不会丢。上次我手机摔了,本来以为资料全没了,结果登录云端,所有记录都在,真的太庆幸了!
来源:唐xi小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