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吃个外卖,打开APP,上百家餐厅,几千道菜,划了半小时,最后饥肠辘轆,随便点了个最开始看到的。想买个手机,B站、知乎、小红书,评测视频看到眼花,参数对比背得滚瓜烂熟,最后新手机都发布了,你还没决定买哪一款。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选择地狱”?
想吃个外卖,打开APP,上百家餐厅,几千道菜,划了半小时,最后饥肠辘轆,随便点了个最开始看到的。想买个手机,B站、知乎、小红书,评测视频看到眼花,参数对比背得滚瓜烂熟,最后新手机都发布了,你还没决定买哪一款。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前所未有丰富的时代,按理说,信息越多,我们的决策应该越完美、越精准才对。但现实恰恰相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到迷茫、焦虑,甚至瘫痪。我们总害怕自己选错,错过那个“最优解”。
但如果我告诉你,追求“绝对正确”的决策,本身就是个陷阱呢?今天,我们就来聊点硬核的,从心理学的底层逻辑,看看我们的大脑在做决策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以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做出那些“不出错”的决策。相信我,看完这个视频,你将彻底改变对“选择”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你现在要买一辆车。
第一种情况,你面前只有三款车:A、B、C。你花一个下午,研究了它们的价格、性能、油耗,最后你选择了B,虽然它不是最省油的,但综合性能和外形你最喜欢。你开着新车,心满意足。
第二种情况,你生活在2025年。你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看到你所在城市所有品牌、所有4S店、甚至二手车市场里的每一辆车。你拥有一个包含了几千个选项的数据库,每个选项都有海量的参数、用户评价、KOL评测视频。
你觉得哪种情况下,你更容易买到一辆让自己“幸福”的车?
直觉告诉我们是第二种,对吧?信息越多,选择越多,越有可能找到那个完美的“梦中情车”。
但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做过一个著名的“果酱实验”。他们在超市里摆了一个试吃摊位,有时候摆24种果酱,有时候只摆6种。结果发现,当有24种选择时,虽然吸引了更多人围观,但最终只有3%的人购买了。而当只有6种选择时,购买率却高达30%。
这个现象,就是“选择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选项过多,非但没有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反而会带来三个负面后果:
第一,决策瘫痪。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面对海量信息,我们的大脑会“死机”,干脆不选了。
第二,机会成本剧增。当你从3个选项里选1个,你只放弃了2个。但当你从100个选项里选1个,你等于放弃了99个。这99个选项里那些微小的优点,会像幽灵一样缠着你,让你不断怀疑自己:“我是不是选错了?那个会不会更好?”
第三,满意度下降。就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那个所谓的“最优解”,你的期望值也已经被拉到了无限高。这辆车但凡有一点小毛病,比如内饰有个接缝不完美,你就会觉得“我看了那么多评测,对比了上百个数据,结果就这?”
这就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决策痛苦的第一个根源:我们被“最大化者”(Maximizer)的思维模式给绑架了。我们总想穷尽所有信息,找到那个100分的选择。
但真正聪明的决策者,是“满意者”(Satisficer)。这个词由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创造,意思是,他们会先在心里设定一个标准——“我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满足哪些条件就足够好了?” 然后他们开始寻找,一旦遇到第一个满足这个标准的选项,就立刻出手,然后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他们不是不在乎结果,而是他们深刻地理解,在复杂的世界里,追求100分的最优解,成本太高,收益太低,甚至会带来负收益。找到一个85分的“满意解”,然后开开心心地享受它,这才是人生的智慧。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要学会“满意”,而不是“最大化”。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去刷下一个评测视频,忍不住去对比下一个参数呢?为什么“最大化”的诱惑那么大?
这就要聊到我们大脑里,两位性格迥异的“老板”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里,把我们的大脑决策系统,形象地分成了两个部分: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急脾气的、凭直觉办事的CEO。他速度极快,不假思索,几乎是全自动运行。比如,你看到“2+2=?”,答案“4”会瞬间从你脑子里蹦出来。你听到一声巨响,会立刻回头。开车时在熟悉的路上拐弯,这些都是系统1在工作。它非常节能,处理了我们生活中95%以上的日常事务。它靠的是经验、直觉和情感。
系统2呢,则像一个严谨、理性但非常懒惰的数据分析师。他的特点是慢、专注、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比如,让你计算“37 x 24 = ?”。你是不是得停下来,集中注意力,在脑子里列个竖式?这个过程,就是系统2被激活了。填写复杂的表格、学习一项新技能、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导航,这些都需要系统2的参与。
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尽可能地让系统1来主导一切。只有当系统1遇到它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它才会不情愿地向系统2求助。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信息爆炸时代的决策困境,问题就清晰了。
当我们面对海量的商品、无穷的资讯时,我们天真地以为,是我们理性的系统2在主导,在进行严谨的分析和对比。但实际上呢?系统2这个“懒惰的分析师”,一看到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早就吓得罢工了。
真正接管决策的,是那个急脾气的CEO——系统1。
但系统1并不擅长处理复杂信息,它怎么办呢?它会走捷径。它会根据一些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规则来做判断。而这些捷径,就是我们决策中最大的陷阱,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认知偏见”。
系统1走的这些捷径,或者说认知偏见,种类非常多。我们今天挑几个在信息过载时最常见的,看看你中了几招。
第一个,叫“可得性启发” (Availability Heuristic)。
简单说,就是我们的大脑会错误地认为,一件事情越容易被我们想起来,它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媒体上整天报道飞机失事,虽然从数据上看,飞机是目前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很多人就是会觉得坐飞机很危险。因为飞机失事的画面,太有冲击力,太容易被我们记住了。
这个偏见在消费决策里是怎么体现的?你最近是不是在社交媒体上,总能刷到某个牌子的空气炸锅?不同的博主,用不同的方式,都在展示它多好用。当你自己想买空气炸锅的时候,你的系统1就会告诉你:“这个牌子好啊,大家都说好,我老能看见它。” 你很容易就忽略了,这可能只是商家的大规模精准营销而已。你“容易看到”的信息,不等于“全部的信息”,更不等于“重要的信息”。
第二个,叫“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这是我们大脑里最顽固的“钉子户”。意思是我们会本能地去寻找那些,能够证实我们现有观念的信息,而自动忽略、甚至排斥那些,与我们观念相悖的信息。
比如你心里已经有点倾向于买A手机了,因为你喜欢它的设计。然后你开始上网查评测,你会发现,你的眼睛会自动聚焦在那些夸A手机的文章和视频上。“你看,果然英雄所见略同,这个博主也说它拍照好。” 而对于那些说A手机续航差、信号不好的评测,你的系统1会说:“这个人肯定是在黑它,恰烂饭,不客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偏见被放大了无数倍。因为不管你的观点多么奇葩,你总能在网上找到一群人和你“想法一样”,找到无数“证据”来支持你。这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觉得自己的决策无比正确,实际上可能已经偏离了事实很远。
第三个,叫“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做判断时,会不自觉地被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也就是“锚”)给框住。
最典型的就是商家玩的“价格游戏”。一件衣服标价2000块,旁边用红字划掉,写着“双十一特价:599!”。你看到这个599,会觉得“哇,太划算了,省了1400块!” 但你可能没想过,这件衣服的实际成本,可能都不到200块。那个2000块,就是商家扔给你的“锚”,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觉得599这个价格非常超值。
我们在处理信息时也是一样。最先看到的那个观点、那篇评测,会成为我们脑子里的“锚”,后续所有信息,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拿来和它做对比。如果第一个信息本身就是有偏见的,那我们整个决策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歪了。
你看,在信息过载的时候,我们那个自以为理性的决策过程,其实是系统1在利用各种捷径,偷懒地完成KPI。结果就是,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搜集信息,最后却做了一个被情绪、偏见和营销手段左右的决定。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沮丧。既然我们的大脑有这么多bug,那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出“不出错”的决策呢?
这里,我要提出一个可能有点颠覆你认知的观点:追求100%不出错的决策,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基本事实:世界是复杂的,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任何决策,本质上都是一次“概率下注”。
一个顶级的德州扑克选手,他拿到一手好牌,根据概率计算,他有80%的胜率,他选择全押。最后开牌,他输了。请问,他的决策是错误的吗?
不,他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他只是输给了那20%的坏运气。
我们的人生决策也是一样。一个好的决策,不等于一个好的结果。一个坏的结果,也不代表当初的决策就一定是错的。
举个例子,十年前,你经过深思熟虑,分析了市场趋势和个人能力,决定加入当时看起来非常有前景的A行业。而你的朋友,脑子一热,冲进了谁也看不懂的B行业。十年后,B行业因为某种技术突破,突然成了风口,你的朋友财富自由了。而A行业发展平平。
你能说你当年的决策是错的吗?不能。在当时的信息条件下,你做了最符合逻辑和概率的选择。你只是输给了世界的“随机性”。
所以,真正“不出错”的决策,不是去预测一个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是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决策流程”。你要关注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你做出这个决策的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
当你把焦点从“我不能选错”,转移到“我如何进行一个高质量的决策”时,你的焦虑会瞬间减轻一大半。因为决策流程是你可以掌控的,而最终的结果,混杂了太多运气和不可控的因素。
那么,一个高质量的决策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就像练武功,既要有心法,也要有剑法。心法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剑法是具体可操作的技巧。
心法一:从“证明者”心态,切换到“探索者”心态。
什么意思呢?“证明者”心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确认偏误”,先有结论,再找证据去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探索者”心态,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侦探,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某个嫌疑人有罪,而是为了无限接近真相。
具体怎么做?查理·芒格有个方法,叫“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当你想买一只股票时,别光看那些吹捧它的研报,你要主动去寻找,甚至是花钱去买那些不看好它的分析。强迫自己站在对立面,写下至少三条“我不应该买它”的理由。这个过程,就是强行把懒惰的系统2给拽起来工作,对抗系统1的偏见。
心法二:区分“可逆决策”与“不可逆决策”。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把决策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向门”(One-way Door),一旦走进去,就很难回头,甚至无法回头。比如结婚、生子、选择一个极度冷门的专业。另一种是“双向门”(Two-way Door),你做了决定,发现效果不好,可以很轻松地退出来。比如换个工作、尝试一个新的APP、买一件可以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衣服。
对于“双向门”决策,我们的原则应该是:快速决策,允许犯错。不要在这种事情上,浪费你宝贵的脑力和时间。今天晚饭吃什么?随便点,不好吃明天换一家就是了。纠结半小时,是人生巨大的浪费。
而对于“单向门”决策,我们就必须谨慎,放慢速度,启动高质量的决策流程。
那具体的“剑法”有哪些呢?这里给你三个简单实用的。
剑法一:设置“决策边界”。
还记得我们说的“满意者”吗?这个方法就是让你变成一个“满意者”。在开始搜集信息之前,先拿出纸笔,写下来:“对于这件事,我最重要的三个标准是什么?我的预算底线是多少?我愿意花多长时间来做这个决定?”
比如买相机,你的标准可能是:1. 便于携带;2. 直出色彩好;3. 预算8000以内。你给自己一周的时间。然后你开始研究,一旦找到一台满足这三点的相机,立刻下单。不要再去看别的了,不要再去想“会不会有更好的”,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剑法二:引入“旁观者”视角。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在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往往比处理自己的问题时要理性和客观得多。因为我们没有被自己的情绪和细节所困扰。
所以,当你陷入纠结时,可以试试“抽离术”。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最好的朋友,遇到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情况,我会给他什么建议?” 很多时候,答案会豁然开朗。或者,直接去找一个你信得过的、思维清晰的朋友,把你的情况告诉他,听听他的看法。他不需要帮你做决定,但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往往能看到你忽略的盲点。
剑法三:用“10/10/10法则”对抗短期情绪。
我们的系统1,很容易被短期情绪绑架。比如因为对老板不满,就想裸辞。因为跟伴侣吵架,就想分手。
这时候,你可以用作家苏西·韦尔奇提出的“10/10/10法则”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决定,在10分钟后,我会怎么看?
这个决定,在10个月后,我会怎么看?
这个决定,在10年后,我会怎么看?
这个方法,能强迫你跳出当下的情绪漩涡,把决策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里去审视,让你的系统2有机会介入,看看这个决定在长期来看,是否真的明智。
我们今天从“选择悖论”聊起,讲到了大脑里的系统1和系统2,分析了信息过载时我们容易掉进去的各种认知偏见,最后,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是“不出错”的决策,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心法和剑法。
信息爆炸的时代,并没有赋予我们做出完美决策的神力,反而像一个放大器,放大了我们大脑系统固有的缺陷。
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在信息的海洋里,找到那根最完美的“针”,而是懂得如何为自己打造一艘坚固可靠的“船”。
这艘船,由“满意”的智慧做龙骨,由对大脑偏见的清醒认知做罗盘,由高质量的决策流程做引擎。它能让你在信息的风浪中,稳健航行,而不是被每一个浪花都搅得晕头转向。
最终,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个“永远正确”的结果,而是一个“内心自洽”的过程。是那种在做出决定后,能够对自己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已经尽我所能,做出了最周全的考虑,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能坦然接受”的笃定和从容。
这,才是信息时代,一个人最稀缺,也最核心的竞争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特别纠结的决策呢?你又是怎么做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别忘了点赞、分享,并且关注我的频道,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今日茶话会